APP下载

国内基于类型学的建筑相关研究进展*

2021-03-20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邓继莹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期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民居

文/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熊 伟 邓继莹

1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即使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得出的图谱可反映研究趋势与热点。数据来源为CNKI中可检索到的建筑学领域重要期刊、会议及学位论文。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分析成果有Timezone图、Timeline图与Cluster图,图中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Timezone图与Timeline图包含时间轴、关键词内容及对应节点,可用来解读研究态势,Cluster图则将关键词聚类划分,分析研究热点。定性分析对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分析,对量化分析的结果进行补充。

1.2 研究意义

1)梳理研究成果,使读者快速全面了解国内基于类型学的建筑相关研究内容及最新进展。

2)跟踪研究热点与趋势,揭示研究欠缺方面,为研究选题提供依据。

3)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与缺点,为研究方法的选取与论文撰写提供参考。

2 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

2.1 研究趋势分析

将CNKI中可检索到的国内建筑学领域重要期刊、会议及学位论文数据导入CiteSpace,使用Timezone模式对关键词频次进行分析(见图1)。将建筑类型学书籍的出版情况结合图1进行分析,得到国内基于类型学的建筑相关研究的3个阶段。

1)1989-2000年,该阶段是建筑类型学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20世纪60至80年代,意大利兴起新理性主义运动,该运动对各国建筑类型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我国也同样受到影响。1989年,国内第1篇建筑类型学文献在《时代建筑》期刊发表,此后建筑类型学相关研究在国内兴起,理论研究聚焦于3个方向:①理论的梳理与解读;②建筑师作品及其思想分析;③建筑类型学的哲学基础研究。该阶段发表的高被引文献的作者为魏春雨与朱锫。1990年,魏春雨发表的《建筑类型学研究》提出,不应把目光局限于风格,而应捋清类型与风格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建筑类型学应用的重点应为文化传承而非表面风格的沿袭。朱锫在论文《类型学与阿尔多·罗西》中对阿尔多·罗西的类型思想进行思辨,指出其中的局限性与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2)2001—2005年,理论梳理基本完成。2001,2003,2005年,汪丽君发表了3篇具有代表性的高被引文献:《以类型从事建构──类型学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的构成》《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探讨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并梳理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体系。2005年11月,汪丽君的著作《建筑类型学》出版,该书系统地归纳建筑类型学理论与应用方法,标志着国内对建筑类型学的理论研究达到一定深度。

3)2006—2020年,学术界聚焦于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主流趋势,我国建筑领域无论是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还是技术层面上都开始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我国乡土建筑研究理论和方法滞后的状况也普遍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开始聚焦于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聚落与城市发展、传统聚落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因此,当国内对建筑类型学理论的梳理基本完成以后,类型学便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姜梅的《民居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类型学到现象学》、朱磊的《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构的实践分析》、宋江涛的《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2006年至今,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为“北京四合院”“新徽派建筑”(见图2),时间最近的研究聚类为“#3住宅”“#7设计策略”,说明建筑类型学研究重点正从理论研究向多方向的理论应用拓展。

2.2 研究热点分析

2006—2020年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如图3所示,当下的研究热点有原型与类型、传统民居、住宅、新徽派建筑,其中与原型之间连线较粗的节点有元语言、形态设计,这意味着原型相关研究常与元设计及形态设计有关。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传统民居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1]。除典型的民居本体分析之外,针对全域旅游现状下的民居转型与新建建筑对传统民居的传承都在研究范围内。住宅方面的主要研究为针对当代住宅的成因、类型特征、转型趋势与形态设计中的类型进行深入剖析。20世纪80年代起,新徽派建筑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形成成熟的设计方法[2]。近5年来,有学者尝试使用新思路设计新徽派建筑,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如合肥工业大学黄雪峰、张鑫、王雨佳于2019年发表的学位论文《新徽派建筑内部空间研究》《新徽派建筑形体研究》《新徽派建筑外部空间研究》,分别从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建筑形体3个角度介绍了SketchUp软件辅助新徽派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图1 1989—2020年关键词Timezone图

图2 1989—2020年关键词Timeline图

3 研究内容分析

3.1 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体系

在建筑类型学中,原型是与类型息息相关的名词,原型的来源与运用方式能反映具体的类型思想,因此从原型及应用方式的角度展示类型学的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建筑类型学相关文献对原型梳理如下:①集体无意识;②结构主义中的“深层结构”;③能表达类型特征的范型;④原始茅舍,即历史因素推导出建筑因素;⑤BIG团队从建筑进化的角度认为,最原始的空间类型即原型;⑥朱文一提出,原型是物质形态上最小的构成单元;⑦张毓峰认为,原型是保持空间属性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⑧魏春雨将原型定义为特定的、原始的空间类型。

原型的应用可归纳为6类:①范型的提取;②深层结构的理解与应用,对人类的永恒追求(即深层结构)理解不同,应用结果也不一样;③以自然为原型创造仿生建筑;④原型比较研究,朱文一在《空间·符号·城市》中提出,把研究对象简化到极致,结合文化意义进行比较研究,可更好地解读研究对象;⑤利用原型建立建筑空间形式语言系统,张毓峰教授关于建筑空间原型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形式系统的基本构想》《建筑学的科学——空间及其形式语言》2篇文献中,并提出建立建筑空间形式系统有助于人们对一些建筑空间现象作出客观理性的解释和评价;⑥先验再运用,魏春雨工作室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敲特定的空间原型,如复合界面原型、空中边庭原型等[3],通过利用该原型建构自己特定的空间理解和空间形式[4]。

图3 2006—2000年关键词Cluster图

3.2 建筑类型学相关研究的框架体系

3.2.1 建筑与聚落的类型研究

建筑与聚落的类型研究可从历时性与共时性2个角度分为演变过程研究、原型及其变体研究,此2种研究各有成型的模式:①演变研究的模式可总结为“分析演变过程各阶段类型→对比类型,总结演变原因→得出发展趋势/设计策略/建议”,区域内建筑、公共建筑均为演变研究的对象,当前研究重点仍聚焦于传统民居与聚落;②原型与变体研究的模式可归纳为“调研材料分析→原型总结→变体”,研究对象为宏观层面的历史环境与聚落、中观层面的建筑形态与室内外空间、微观层面的复合界面与构造。

3.2.2 建筑与聚落的设计策略研究

1)类设计 类设计是最普遍的设计模式,可拆分为元设计与对象设计。王凯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元语言推导研究》中系统地梳理了元设计与对象设计的6种模式。元设计可总结为从地域中寻找原型、从历史中寻找原型、前两者转化出衍生元语言3种模式。对象设计分为将“元”转化成为具体的设计、用不同“元”共同组合转化成为具体的设计、项目特有衍生元语言与其他元语言结合推导出建筑方案[5]。前两者的“元”来源于共有的历史与地域特征,而后者的“衍生元语言”则为具体的项目特有。

2)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是2017年兴起的传统民居与聚落的类型学研究方式,细分为二维量化与三维量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苏航的学位论文《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量化分析》与张延安的学位论文《建筑类型学下闽南古厝民居二维空间量化研究》。研究思路为基于大量资料总结平面的比例数值、空间围合度、空间复杂度、平面或空间各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等,使用总结出的具体数据与图式,以还原破损建筑、指导符合现代需求的建设。

3)软件生成设计 具体做法为将建筑涉及的各类知识输入程序算法中,并由建筑师制定相应规则,经计算机进行信息数据处理后输出结果。该信息数据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为设计师们清晰地梳理出复杂系统的变化规律。目前,国内基于类型学的软件生成设计研究刚刚兴起,文献较少。

3.2.3 其他研究

1)建筑节能研究。

2)建筑信息化研究 类型学中类、型、式的分类方式与Revit中的类别、族、类型三者的概念及层级关系高度契合,学者们构建分类方法和BIM软件族规划之间的联系以完成构库的建立[6]。此类研究于2014年开始出现,成果较少,目前仅有张天宇的《基于BIM技术湖南传统村落门窗库建立方法与应用研究》、刘慧媛的《基于CGB技术的河西建筑信息化研究》两篇文献。

3)传统建造技术研究 研究对象为建筑的营造技术或建筑局部的营造技术。目前的研究成果很少,仅有川渝地区建筑的建造技术研究文献与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类型学研究文献。曾宇的学位论文《川渝地区民居营造技术研究》从平面、空间、墙体、屋面、木构体系等展开,对川渝地区民居营造技术进行解读。叶皓然的《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类型学研究》从年代的角度对转角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时代标尺。

4 结语

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基于类型学的建筑相关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将研究总结为3个阶段:理论研究起步、理论梳理基本完成、理论应用。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多样化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主体趋势,原型理论、新徽派建筑、传统民居与现代住宅均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缺乏理论创新 建筑类型学创立于国外且发展基本成熟,国内理论研究多为基于现有理论解读与整理。类型学具有主观性,不同研究者分析出的类型思想也不同。基于国内现状与自身理解更新建筑类型学理论,可更好地促进国内建筑的发展。

2)建筑与聚落类型的研究模式局限 演变研究、原型与变体研究已形成固定范式,学术界现状是学者们依据范式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建筑、聚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与大致结论多具有同质性,缺乏研究模式的创新。

3)建筑信息化研究欠缺 建成可视化、可共享的数字遗产库是未来趋势,而类型学的分类分析方法有助于BIM技术应用中族的规划部分的完善。因结合类型学的建筑信息化研究2014年才开始出现,研究地区局限,研究成果较少,故面对全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学基础上的建筑信息化研究亟需加强。

4)不同区域建筑与建筑局部的营造技术研究欠缺 目前,类型学基础上的营造技术研究集中在川渝地区,而建筑部位的专项研究仅有转角造,不同区域的传统建筑、部位的构造、类型构件差异明显,有待补充研究。

5)较多研究对建筑类型学的理解较浅 许多文献中均提及使用类型学方法进行研究,仔细阅读后发现文献涉及类型学的部分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分类。类型学是很好的认知工具,深入解读类型学并进行使用,而非简单分类,将对研究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应基于我国现状深入解读类型学理论,加强薄弱方面的研究,开拓新的建筑类型学应用领域,创新研究模式,确保国内基于类型学的建筑相关研究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类型学原型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