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黄河文章”,河南两会代表建言献策

2021-03-18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3期
关键词:菌草黄河流域黄河

1月17日至21日,河南省两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成为两会热词。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围绕“黄河”热词,进一步做好“黄河文章”,加快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跃然纸上。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戴艳萍表示,河南省以规划为引领,开展顶层设计,启动编制《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河南省四水同治建设规划》等规划,将黄河供水区14个市纳入规划范围。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谋划一批防洪减灾、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乡村振兴和调蓄工程,总投资3435亿元。

戴艳萍说,立足河南省情水情,对接国家部署,河南省初步提出了“建设一个先行区,构建一张网络,提升四种能力,实现两个保障,探索一条路子”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治理总体思路,即: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能力,实现水安全保障和高质量发展水资源保障,探索出一条富有河南特色的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子。

“我们扎实做好黄河流域各项水利工作,着力在战略融入上做好水文章,在战略实施中提供水支撑,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吕国范说,推进52处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将河南省引黄灌区建成全国现代化灌区的典范。此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开展黄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河流水系治理与管护,打造文化传承弘扬水脉载体。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人大代表、新乡市市长王登喜说,作为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核心区的重要城市,新乡在全省较早启动了沿黄生态带建设,高标准编制完成沿黄生态带发展规划,“六带”“九园”等46个重大项目相继实施,黄河大堤、控导工程连接线等6条生态廊道基本建成,8条进滩路实现通车。

“新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入推进‘四水同治’,加强流域范围内河湖治理。全面实施节水、引水、蓄水、净水、活水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减少黄河流域污染负荷。树立‘生态+’的融合发展理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上,整合现有产业集聚区资源,加快构建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绿色产业带‘大十字’产业架构,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王登喜说。

孟津黄河湿地公园天鹅舞翩翩

河南省人大代表、洛阳市伊滨区党工委书记何武周说,伊滨区有黄河两大支流伊河、洛河蜿蜒其间,按照“创新创业新高地、伊洛山水宜居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全区着力围绕“一山、三河、四库”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统筹推进伊河、洛河下段治理工程,双溪湖游园等生态建设。

“我们建立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联动机制,‘四乱’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断面水质达到市定Ⅲ类水质考核标准,伊洛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新增国土绿化1.7万余亩,飞播造林5000亩,发展沟域经济示范带2个,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伊滨样板。”何武周说。

构建黄河长久安澜的治理体系

“黄河宁,国运兴。我们积极探索完善‘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办、检察机关各自职能优势,健全黄河流域郑州段环境资源全方位司法保护。”河南省人大代表、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海奎说,2020年,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先后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涉水资源保护类专项活动,督促修复被损毁的湿地面积约4300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67公里,督促清理固体废物和垃圾12.8万余吨。其中,办理的刘某非法经营危化品污染黄河水源地案件,成为司法机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刘海奎说,在强化“河湖长+检察长”机制的同时,郑州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推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为检察监督提供了刚性保障。

河南省政协常委、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副主任寇怀忠说,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河道宽、悬差大,水患频繁。黄河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但其径流量在全国河川径流量中只占2%。目前,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水资源仍然是最大的刚性约束。在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黄河每年还要向外流域大量调水,缓解京津冀地区的生产、生态用水压力。

“大保护、大治理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河流本身的治理上,更应该关注沿黄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变化与黄河的良性互动关系。”寇怀忠介绍,国家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智慧黄河”,给黄河装上“智慧大脑”。现在利用已经建成的防洪减灾指挥系统、水资源调度系统等,打开电脑和手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黄河的水情水资源情况。寇怀忠说:“按照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利用5G、物联网、卫星遥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进智慧黄河建设,将流域水情、工程运行状态、农业节水情况、水资源严格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等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数据进行透彻感知采集、汇集起来,实现数据与信息全面互联共享,构建智能化相协同的业务运行和综合决策服务系统,推动黄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系统及经济社会和谐高质量发展,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保驾护航。”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砥砺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启超说,要运用法治手段,将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度化、法治化,使法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

陈启超建议,开展政府间的合作立法,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减灾等方面,开展府际合作,形成统筹协调、共享共赢的流域发展新格局。同时,在郑州建立黄河全流域跨行政区划的黄河法院和黄河检察院,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1月21日,河南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晓林说:“在黄河流域应用菌草技术进行生态治理及发展菌草产业,能有效利用太阳能、土地和黄河水三大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张晓林介绍,巨菌草等菌草具有保水保土能力强、防沙固沙效果好等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菌草产业已广泛应用于闽宁扶贫、黄河治理等项目。“但菌草在我省普及范围比较有限,社会对菌草及菌草产业较为陌生,政府部门也没有出台支持菌草种植的系统性政策文件。”

“打造黄河菌草绿色长廊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张晓林建议,将黄河菌草产业发展纳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整合优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菌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政策为支撑,以资金为保障,以项目促发展。他还建议,在综合国家战略、省市规划布局的通盘考虑下,打造郑州、焦作、新乡黄河菌草绿色生态长廊先行试验区;引进国家菌草产业龙头企业与当地合作,建设优质菌草牧草饲料带;结合浅滩特点,实施菌草湿地保护方案,建设菌草湿地生态景观,促进黄河湿地保护,实现生态黄河绿色发展。

河南省人大代表马跃生表示,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他认为把黄河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就属于高质量发展的范畴,可以围绕两个关键字去下手。

马跃生说,第一个字是“一”,就是一水多用。郑州挨着黄河,却非常缺水,难以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怎么办?马跃生透露,目前河南正在规划桃花峪水利枢纽。依托规划建设的桃花峪水库,将郑州市和开封市黄河干流引水口门指标调整至桃花峪水库,按照水资源“先看后用、一水多用”原则,从桃花峪库区引水向郑州市河湖水系补水,灌溉水经过市区河湖景观,再用于赵口等灌区农业灌溉。

他提到,第二个字是“三”,就是三滩分治。黄河大堤之内的滩区本应承担防洪、泄洪功能,由于历史原因,滩区还居住着150万群众,饱受洪水威胁。为此,河南省提出“三滩治理”生态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和利用。

“高滩是沿黄河大坝内侧填筑高台,供滩区老百姓居住。原来的村落和农田修复后打造成高效生态农业观光产业,紧临主河槽的滩地为嫩滩。紧临主河槽的则开展生态湿地修复,这样再加上堤外绿带就形成了既适合人居又是一条生态防护走廊。目前新乡的平原新区、长垣,开封均已开展试点工作。”马跃生说,这样将改变长期以来滩区“人河争水、人河争地、人河争空间”的问题,黄河下游滩区也将由现在的“矛盾滩”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滩”。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很厚重,关键是如何用新的传播手段讲好黄河故事,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走进年轻人中间。”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说,青年人的创意是无限的,讲好黄河故事是每一个黄河儿女的责任,需要激发青年人的热情,结合5G等新技术应用来开展。最近一段时间,范军正忙着筹划一部用河南式幽默讲述黄河故事的喜剧影视作品。范军认为,“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文化资源不能埋在黄土下,不去唤醒永远不可能转化成文化实力。

“建议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力争在2022年年底打造完成黄河非遗博物馆,同时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非遗进入校园。”1月18日,河南省人大代表贾艳梅表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河南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应依托黄河流域宝贵遗产,加强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在河南省内建立黄河非遗博物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入校园。贾艳梅认为,让非遗进校园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是让非遗贴近人民生活、增强认同感的要求。因此,推动非遗进入校园,可以让非遗保护越来越“接地气”,调动起人民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将要打造的黄河非遗博物馆可能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贾艳梅认为,黄河非遗博物馆的建立不仅能够深入挖掘黄河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与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结合,利用省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力争打造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南省政协委员、博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曹永彬随身携带了一本手掌大小的2021年文创日历。这本看似不起眼的日历微缩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史。“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只有用新思维、新玩法,才能迈上新台阶。”曹永彬建议重视黄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挖掘整理,建设黄河文化数据库,该数据库应该包括文物资源、非遗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等,真正为黄河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黄河奔腾不息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动漫产业协会理事长张国晓说:“黄河流域目前尚没有形成民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导致黄河文化的传承缺少有效的载体和坚实的抓手,河南作为黄河文明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补上这个短板。”张国晓等11位河南省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合力打造黄河文化符号,助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张国晓说,2020年11月3日,黄河标志和吉祥物全球征集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正式举行,征集活动以中、英、日、韩、法五种语言发布了征集公告。“黄河吉祥物主要围绕‘黄河宁、天下平’六字创作,六个卡通形象组合命名为‘黄河小英雄’。”黄河吉祥物选拔确立之后,可运用动漫、游戏等多种创新手段来唤醒和激活黄河文化基因宝库,持续推出有意思、有意义、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黄河主题文创产品,把黄河故事讲好、讲活、讲透;还可以深入推进“黄河文创赋能实体经济”专项行动计划,让全省甚至全流域的好产品插上文创的翅膀,让黄河文化以青春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黄河标志和吉祥物是激活黄河文化、中原文明密码的利器,可在讲好黄河故事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希望推动河南省内沿黄八市打造黄河标志和吉祥物普及应用先行先试示范区,让古老的黄河文化插上文创的翅膀,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青奕彤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菌草黄河流域黄河
林占熺:用菌草造福世界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菌草是什么草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