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文人审美视野下的天津梁启超故居建筑创作思维研究

2021-03-17单琳琳杨祺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楼柱式西式

单琳琳,杨祺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一、天津梁启超故居概况

天津是我国近代开埠较早、拥有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随着租界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近代的天津吸引了大量的社会精英汇聚于此,他们在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人文思想。这里面就有中国近代文人的代表梁启超,梁启超身处巨变的中国,写下了大量励志改良、复归传统的思想著作,这些思想上的革新也能从他的生活足迹中寻找到,梁启超故居共有三处,其中天津的故居老楼和饮冰室因当时租界的要求设计为西式风格,这两栋建筑建在意租界西马路空地上,是梁启超从日本回国后修建的。老楼建筑面积约1121平方米,赤红色的屋顶,水泥外墙,是一栋两层高的砖木结构建筑。饮冰室建筑面积约949.5平方米,也是两层高,外墙以米白色作基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梁启超在这栋建筑中完成了著名的《饮冰室合集》,也使得这栋建筑闻名于世,两栋建筑的设计建造梁启超均有参与。漫步在这两栋建筑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文人对生活品味的艺术追求,更深刻地理解这种“中西合璧”建筑与装饰中蕴含的时代变革。由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故居“老楼”和他请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的“饮冰室”并排而立,两栋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一致,但“老楼”采用了早期殖民建筑风格,“饮冰室”的建筑形态为意式风格,在外装饰构件和室内装饰上添加了东方元素使得建筑更加方圆殊趣,这与梁启超所追求的革新和复归传统的思想有着微妙的联系。

天津梁启超故居的建筑形态虽然以西式风格出现,但建筑的装饰中流露了东方文化的元素,这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梁启超自身生活趣味相吻合。他在《梁启超演讲集》“美术与生活”中提到了生活趣味,认为建筑作为人们居住的空间,如果带给人的只有使用功能上的满足,毫无趣味可言,那其实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功能的缺失,是在人心理满足上的功能缺失。梁启超所追求的“于生活情趣的要求”也映射到了这两个建筑中。

19世纪随着西方的入侵,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这一时期梁启超也开始深入接触学习西方文化,他认为中国要摆脱困境可以借鉴西方的文艺复兴。因此,也从各方面学习文艺复兴的思想,其中也包括美学。梁启超曾多次宣讲、推广他的美学思想,他在《饮冰室合集》中写到:“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梁启超在这里探讨的是美和真的关系,即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西洋文明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演进过来的,现代文化的根柢是科学,但是文艺复兴的最大贡献却是艺术,虽然前者是理性的产物,后者是情感的产物,他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美术的关键在于认识自然,认识自然是离不开科学的,所以两者不可分割。反过来看老楼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认识和理解建筑也离不开“真美合一”,认识建筑离不开艺术,而建造建筑离不开科学,梁启超把他对于“真美合一”的理解用在了梁启超故居的建造当中,西方美学对他的建筑审美思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老楼“混沌”的建筑风格

工业革命后,在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西方建筑是各种风格并存,建筑师从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和建筑的装饰等多种角度出发进行探索,这时出现了古典折中主义复古潮流,折中主义也成为传统建筑艺术延续的最后阶段,从意租界中就可以看见受到这一时期影响的各种建筑,而梁启超故居在建筑形态上几乎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意租界建筑变革的缩影和典范。

(一)老楼的建筑形态与结构

故居的老楼建筑平面为长方形,正立面采用的是带有阳台和坡屋顶的形态,早期阳台两层都有窗户封闭,这种阳台式建筑是西方建筑形式早期与中国广东等地的建筑样式结合转化的一种新形式,在冷气设备尚未发明之前,外廊成为家里免于阳光直射并通风良好的休憩场所,所以将其称为殖民样式。它的结构也颇具特点,如果剥开洋式建筑的外衣,看到内部的技术,就可以见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匠并没有学习过西方建筑的建造方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建造工艺,这不仅体现在老楼的结构上,在设计布局时也引入了传统的风水思维。意租界在修建时用西方城市的建设思想完成了系统的规划,老楼的朝向被固定在面朝东南的正对民族路上,从传统的风水角度来看并不吉利,而且中国的风水学认为楼梯不宜正对大门,正对大门而立,楼的上下之气相通,容易招致损丁漏财,门内的人走下坡路,意为运势下滑。故而“老楼”大门的阶梯没有与建筑立面相垂直,改为正对南方(图1)。在建筑细部建造上也运用了一些传统思想,如外立面楼梯共九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双数分别代表“阳”和“阴”,单数为吉,同时由台阶进门寓意步步高升。(图2)

(二)老楼的建筑装饰

故居老楼的设计并没有外国建筑师的参与,外来建筑文化对于梁启超虽影响深刻,但是梁启超对建筑的设计认识更多只是在与西式建筑形似上,老楼的建筑立面呈现出的第一视觉效果是西式建筑的外轮廓,但很多结构装饰上都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中国砖木结构向西式建筑转型的一个作品。建筑本身还带有砖木结构的痕迹,赤红色的屋顶也非常有地域性的特点,“中国红”从传统文化来说具有很多含义,其中包含了权贵、美好、兴亡、驱疫辟邪等,是传统中国建筑常用的颜色。使用了西式的水泥外墙,整体墙面装饰细节较少,但女儿墙和柱头处都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附有肌理感的水泥“甩疙瘩”抹灰墙面来装饰。水泥“甩疙瘩”抹灰墙面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饰面材料的装饰方式,这种装饰纹样简单,就是用不规则的凹凸肌理来打破整个立面的规整感,让平整的墙面更富层次感。这种装饰纹样大多与方柱体相结合,这样方柱式不仅具有工整严谨的气势,同时也不会显得呆板。运用这种装饰是因为当时西方建筑文化进入中国时间尚短,复杂的西方纹样对于中国工匠过于陌生,而梁启超对其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控,因此选择采用一个简单的几何概念肌理来作装饰。在西式风格建筑的外立面上柱式起着画龙点睛、增强阴影层次的作用,因此柱式的装饰纹样是建筑风格形态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老楼”的柱式有着中国石方柱的特征,柱头上采用方形不规整肌理作为装饰,柱身上规整的凹面横线截面使整个柱子显得更有仪式感和庄严感(表1)。

表1“老楼”装饰样式

“老楼”所具有的砖木屋顶结构是这一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的一大特点,早期在西方建筑文化大量涌进天津时,不仅是思想上冲击了天津的本土建筑,在建造工艺上也促使了天津建筑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砖木屋顶的保留就是在缓慢的转变中所留下的本土地域性特征。

三、饮冰室的意式风格

天津梁启超故居的“饮冰室”因《饮冰室合集》而被世人熟知,它是梁启超的书斋,因是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的,所以建筑遵循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点,整体和谐、稳定、对称。

建筑立面采用的是对称形式,为了避免楼梯正对正门的问题,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做成了左右对称的弧状阶梯,大门正中间采用两柱装饰,柱间采用装饰墙把正门与外面相隔开来(图3)。为了不破坏正立面对称的型体,饮冰室的外回廊则改在了左侧,与一楼的书房和二楼的餐厅相通,工作餐后都可以方便小憩一会儿。(图4)

饮冰室在装饰纹样上比“老楼”要丰富得多,使用了许多的西洋古典花饰作为纹样来丰富建筑立面,窗边的立柱上使用了毛茛草叶的纹样进行雕刻,立面的横线断面更多,与“老楼”的断面形成呼应。立面空间没有用装饰图案和镶边塞满,大面积的横线断面使建筑更具工整的仪式感。对称的方形窗户,窗边采用毛茛草叶和甘菊花作为装饰,旁边是由对称的柱型装饰作为修饰,大门采用半圆拱型的开口,呈对称状的阶梯使整个建筑稳定而扎实。女儿墙上采用了甘菊花的装饰纹样,整齐的围墙上的立柱等距排开,不仅在立面上强化了装饰和使立面光影更加丰富,同时也突出了建筑在立面上的比例关系,强调了整个建筑的对称感和工整感。(图5)

饮冰室的装饰风格具有折中主义的显著特点,上面所用的装饰纹样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用横线断面来丰富建筑立面的这种装饰形式既简单而且还能分割建筑立面的比例,很多建筑师都喜欢运用这种装饰,在西方建筑文化大量涌进天津时,很多装饰纹样并不能很快地被本土所接受,并且大多中国工匠也并不能很好的做出西洋纹样来,但这种简单的直线分割元素不仅没有文化信仰或审美方面的冲突,而且在中国工匠不熟悉外国装饰纹样时也能很好地建造。

饮冰室的柱式是直接套用的古典柱式,古典柱式中的花饰也直接运用到建筑的各个部位进行装饰,比较典型的就是饮冰室所使用的西洋古典花饰毛茛叶、甘菊花和以花环、垂花饰为样式的月桂。柱式中包含了爱奥尼柱式形态流线感,同时也有柯林斯柱式中精致的细部设计,在其柱体的设计中也拥有塔司干柱式的简洁,整个柱式比之前的单一柱式更为复杂、华丽。

图2 老楼二层

图3 饮冰室一层

图4 饮冰室二层

图5 饮冰室立面

四、故居的建筑创作特质

建筑的装饰中不仅仅承载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渗透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梁启超故居作为名人故居,具有一定的典范作用,前期的老楼从建筑形态上看是西式建筑,但在结构与装饰上都流露出中国传统建造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中国砖木结构向西式的现代建筑转型的一个作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人的代表这时期的审美思想还处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交融与碰撞的选择阶段。从天津梁启超故居的两栋建筑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文人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如同饮冰室是非常成熟的西式建筑形态,经典的西洋花饰,配以中式的内部设计,可以说梁启超在这个建筑中已经有意识地把中西方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了。

近代的天津乃至整个中国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去看待和评价梁启超这些文人的时候,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思想启迪上。这时期文人身份和思想上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融汇中西美学的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他把他对于美学的思想带到了建筑的设计中,这些建筑与装饰汇聚了地域和时代的独特审美,老楼和饮冰室十年间隔的建筑与装饰变化也随着梁启超个人的审美思想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映射了当时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融合的转变过程。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天津梁启超故居老楼和饮冰室建筑形态、装饰的分析引出梁启超在建筑审美上的思想变化过程,并得出了新的观点:

中国近代文人对西式建筑的接纳过程,验证了中国近代建筑转型时期的中西融合存在一个碰撞和融汇的过程,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存在中西结合的折中风格,这与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近代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先锋阶层对于西方外来的文化元素并没有采取排斥态度,而是主动吸收并融合再加以使用,产生了很多新的带有东方趣味的中国近代建筑。

猜你喜欢

老楼柱式西式
西式面点的创新与发展方向探析
分蘖洋葱对西式香肠品质及储藏特性的影响
浅析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建筑的艺术特点
老楼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装饰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有趣的西式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