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2021-03-17邱敬锦梁艳凌世光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造影术桡动脉脑血管

邱敬锦,梁艳,凌世光

信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区,广东茂名 525300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临床上简称为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现阶段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1]。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人体股动脉直径较大,造影导管容易通过,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容易出现痉挛,所以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多应用经股动脉途径入路。 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发现,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下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如局部血肿和假性动脉瘤,患者在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后需要长时间制动[2-3]。 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造影技术近年来得到不断改良,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技术不断成熟, 得到临床的推广与使用[4-5]。 为评估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应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的临床使用价值, 该次研究选择医院在2019年3 月—2021 年8 月该院收治的50 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开展调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接诊的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对照组(n=25)给予经股动脉途径治疗,观察组(n=25)给予经桡动脉途径治疗。 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对照组:女 11 例、男 14 例;年龄 45~72 岁,平均(54.63±3.40)岁;BMI 值 19~26 kg/m2,平均(23.56±1.56)kg/m2。

观察组: 女 10 例、 男 15 例; 年龄 42~71 岁, 平均(54.25±3.23)岁;BMI18~27 kg/m2,平均(23.30±1.22)kg/m2。

两组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患者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②患者自愿入组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对造影剂使用无禁忌证。

排除标准:①全脑血管造影术禁忌证的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④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⑤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⑥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⑦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 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心血管造影成像系统,型号:A11ua xper FD20/10,穿刺包使用Terumo 公司生产的桡动脉穿刺包,其中包括6F 鞘管、导丝以及穿刺针。

对照组给予经股动脉途径治疗,体位选择仰卧位,采用 5 mL 利多卡因 (国药准字 H20063856, 规格:10 mL:0.173 g)(浓度1.00%)进行浸润麻醉,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下方间股动脉位置作为穿刺点, 使用Seldinger 法开展穿刺,完成穿刺后,置入J 型短导丝,将5F 股动脉鞘管置入其中,将J 型短导丝退出,为患者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3 000 U,动脉造影后,使用6F 进行主动脉造影,压迫止血后使用弹力绷带处理6 h。 术后制动,穿刺患者的侧肢,术后24 h 为解除绑带。

观察组给予经桡动脉途径治疗。 体位选择仰卧位,采用5 mL 利多卡因(浓度1.00%)进行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出的内侧搏动位置作为穿刺点, 使用Seldinger 法开展穿刺,在穿刺点喷血后将穿刺针撤出,置入动脉脉鞘,为患者注射硝酸甘油(国药准字H20057216,规格:1 mL:5 mg×10 支),剂量为 200 μg,静脉注射肝素(产品名称已变更-那屈肝素钙, 规格:0.4 mL:4 100AXaIU)3 000 U,应用6F 进行主动脉造影, 对两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压迫止血6 h。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穿刺时间、 曝光时间、止血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造影剂使用剂量; ②统计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③统计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含尿潴留、血管痉挛、血肿、假性动脉瘤。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止血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造影剂使用剂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 ()

表1 两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 ()

组别 穿刺时间(min) 曝光时间(min) 止血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 术后恢复时间(min)造影剂使用剂量(mL)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1.62±0.11 3.09±0.32 21.721<0.001 4.87±0.23 5.33±0.42 4.803<0.001 1.25±0.42 18.65±6.45 13.460<0.001 29.63±5.65 42.65±8.18 6.548<0.001 5.56±2.11 22.05±3.52 20.090<0.001 62.63±11.52 62.79±11.05 0.050 0.960

2.2 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uccess rate of selective arteriography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2.3 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并发症(尿潴留、血管痉挛、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 [n(%)]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分为无创诊断(超声检查、CT 血管成像等)、有创诊断(全脑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主要方式[6]。 全脑血管造影术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具有稳定性,符合脑血管的解剖学特点,有利于提升造影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7]。 但是,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穿刺过程中患者容易出血、 血肿和瘀血, 术后易引发尿潴留。 为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非常重要[8]。

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临床上采取的传统入路法, 具有较长的应用经验, 是因为股动脉的内径较大,在穿刺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且临床操作的难度低,所以既往得到临床的广泛使用[9]。 随着临床应用的发展,该入路方式的问题不断暴露,例如,术后患者的制动时间要在24 h 以上,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大血肿[10]。对肥胖的患者会增加患者的穿刺难度与止血难度,患者更容易出现假性动脉瘤。 此外,针对脊柱畸形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并不适用[11]。

桡动脉在人体表浅位置处,桡动脉附近的血管少,可以降低穿刺定位的难度,可以降低神经损伤和动静脉瘘,有利于止血, 且该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术不需要术后制动,可以缩短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患者术后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出现[12]。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首次在1989 年使用, 并且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临床推广。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针对老年患者和肥胖的患者,经桡动脉入路较为适用[13]。但是,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对于临床医师的操作难度较高, 桡动脉血管较细,穿刺成功率与临床医师的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往往需要反复尝试穿刺[14]。 此外,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需要合理控制患者的麻醉药物剂量[15]。经过临床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均可以提升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穿刺成功率, 在穿刺成功后,为患者桡动脉局部继续进行维持麻醉。

杨云振等[16]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对比研究》中,观察组(采取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采取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观察组穿刺时间(1.61±0.15)min、 曝光时间 (4.84±0.28)min、 止血时间(1.26±0.83)min、手术时间(29.42±6.52)min 和术后恢复时间(5.53±2.13)min 均短于对照组(P<0.05)。 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相似,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尿潴留、血管痉挛、血肿、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穿刺时间 (1.62±0.11)min、 曝光时间 (4.87±0.23)min、 止血时间 (1.25±0.42)min、 手术时间 (29.63±5.65)min 和术后恢复时间 (5.56±2.11)min 均短于对照组(3.09 ±0.32)min、 (5.33 ±0.42)min、 (18.65 ±6.45)min、(42.65±8.18)min、(22.05±3.52)min(P<0.05)。 说明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应用经桡动脉途径的效果优于经股动脉途径治疗,可以缩短患者的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止血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治疗效果突出,可以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在脑血管造影治疗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造影术桡动脉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对策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研究进展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球囊辅助通过技术在桡动脉通过失败时的应用分析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