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坦桑尼亚推广中国水稻种植技术进展及建议

2021-03-17王骞王楚桃SophiaKashengeKillengaBarnaasJustoSitta黄乾龙管玉圣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坦桑尼亚种植技术水稻

王骞 王楚桃 Sophia Kashenge Killenga Barnaas Justo Sitta 黄乾龙 管玉圣

摘 要 坦桑尼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各类作物生长,农作物种类丰富。水稻是该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以雨养种植为主,占72%,旱稻种植占22%,大规模灌溉种植占6%左右。根据气候、降雨和河流分布等特性,水源有保障的地方全年可种植水稻一季或二季半。大多数农户以常规品种直播种植为主,草害严重,肥水管理粗放,产量较低。建设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以来,推广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建议继续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强化肥水管理,减少养分流失,采用化学除草控制草害,引进或培育新品种,以促进坦桑尼亚水稻生产发展,更好地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关键词 援助非洲;坦桑尼亚;农业;水稻;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4.009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是多民族国家,共有126个民族。现有人口约5 589万人,人口数量在非洲国家中居第六位,其中农村人口达3 799万人,占总人口的65.5%(2019年)。农业是坦桑尼亚主要的经济支柱,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坦桑尼亚GDP总量的28.7%(2017年)。据报道,2019年坦桑尼亚国内生产总值为631.77亿美元(现价),人均GDP为1 122美元(现价);2020年坦桑尼亚经济增长速度4.8%,近10多年来GDP年均增长率约6.5%[1]。2020年7月1日,坦桑尼亚被世界银行列入中等收入国家类别。坦桑尼亚年平均气温21~25 ℃,光热资源充足,近20个省区的平坝、河谷、山脚等地带土地平坦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目前,稻谷总产量在非洲位列尼日利亚、埃及、马达加斯加之后。

1  坦桑尼亚水稻生产现状

坦桑尼亚地表水资源丰富,有河流、湖泊、降雨和地下水,可灌溉土地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60%左右,生产季节的气候和雨水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68.1万hm2,占耕地的18%,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年总产稻谷从过去60万~70万t发展到220万t左右(2020年)。从事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大型农场较少,只有少数几家国营农业粮食企业(NAFCO),以小规模家庭农场居多,大多数农场规模为平均2.0~2.5 hm2,采用本地常规品种、直播栽培、雨养种植为主。

1.1  主要稻作区及种植方式

坦桑尼亚水稻生产区包括Morogoro,Mbeya,Shinyanga,Simiyu,Mwanza,Songwe,Kilimanjaro,Geita,Tabora,Iringa,Pwani,Tanga 和Zanzibar等省。还有许多地区正在成为水稻生产的潜在区域,如Dodoma、Mvumi、Mtwara、Rukwa和Ruvuma等。按照水源条件,坦桑尼亚的水稻生产方式通常分为三种。

1)雨养水稻。在雨季,依靠降雨自然灌溉生产,主要在低海拔和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约占水稻的72%,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在基隆贝罗盆地、瓦米盆地、基埃拉盆地、鲁阿哈盆地、潘加尼盆地、鲁菲吉盆地等。

2)高地旱稻。在雨季,降雨稳定而总量偏少,缺乏灌溉条件、地势较高的山坡地,适应旱稻(也称陆稻)品种生长,约占水稻的22%,生产地区包括Usambala,Udzungwa,Ulugulu,Mahenge,Kyela,Kilwa等。

3)灌溉水稻。在河流、湖泊引水,或水利设施等完全具备灌溉条件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约占水稻的6%,可全年种植,生产地区包括Mbalali,Kapunga,Wami Dakawa,KATC,Mkindo,Kitivo,Igurusi,Mombo,Ndungu,Lupilo,Mkomazi等。

1.2  当地主要推广品种

在坦桑尼亚有两组稻谷品种:水稻和旱稻。水稻适应中低海拔,雨养种植或灌溉生产,主要推广品种有Txd 306(Saro 5)、Txd 88、Txd 85、Sato 1、Sato 9、Supa和Komboka;旱稻适应山坡地旱地栽培,主要推广品种有Nerica 1、Nerica 2、Nerica 4、Wab 450和Nerica 7,生产上农民采用旱稻品种较少。

在两组稻谷品种中,所有低海拔灌溉品种农民都有种植。生产上,多数农民的首选品种是Txd 306(Saro 5),推广面积最大,是雨养生产和灌溉种植的主要品种,其显著特点是具有高产潜力和半芳香型特性,深受种植户和大米消费者喜爱。农民种植最多的另一个品种是Supa,其特性是高芳香型,但是Supa植株偏高,容易倒伏,产量较低,通常作为优质稻米生产。

1.3  生产特点及制约因素

坦桑尼亚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缺乏水利设施,规模化生产少,生产效率低。由于气候条件、栽培制度等原因,生产上表现为稻作区土壤肥力低、含盐量较高,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变化导致市场不稳定,改进技术应用有限,创新能力较弱,水稻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多。一般亩(1亩=667 m2)产量100~160 kg,平均亩产量120 kg。

1)缺乏水利设施。全国雨量偏少,80%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 000 mm,降雨分布不均衡,蓄水保水至关重要。多数地区缺乏水利设施,没有蓄水保水条件,降雨很快流失,对水稻的播种移栽、扬花授粉、灌浆结实等影响较大。

2)沿袭传统栽培习惯,杂草多,产量不高,效益低下。大多数小农户沿袭传统的撒播种子,不育秧不移栽,稀密不均,杂草丛生。一次性施肥,下雨容易冲走养分,秧苗纤细不壮,营养物质输送不足,加上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稻株后期长势弱,高温影响授粉灌浆,结实率低,空壳秕粒多,产量效益低。

3)品种较少。目前全国水稻种质1 301份,主要推广品种Txd 306(Saro 5)、Txd 88、Txd 85適宜多种气候条件,在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区均可以种植;Sato 1、Sato 9属于耐盐碱品种,在沿海等盐碱地区种植;Supa、Komboka具有米质和芳香味优势。所有这些常规品种分蘖少,基本苗不足,稻穗短小,产量不高。

4)农户承担风险能力低,投入能力较弱。小农户没有足够的前期投入能力,而且担心干旱、草害、鸟害等影响投资回报,因此64%农户不施用肥料,不愿意在劳动力和生产条件改造上投入太多。稻谷成熟期不整齐,产量不稳定,收获后谷粒商品性差,加工后整精米率低,影响市场售价,生产回报率低,影响生产积极性。

5)机械化水平低。坦桑尼亚的地形为西高东低,各地生产能力差异较大,全国70%耕作主要靠手工和锄头,畜力耕种占20%(主要靠牛拉犁),以拖拉机为主的机械耕作仅占10%左右,大约0.2%农场主有1台拖拉机。缺乏翻耕、平整大田、播种、插秧、除草、收获等动力机械,生产效率低,产后损失达16%左右。

2  坦桑尼亚示范推广中国水稻种植技术进展

2.1  试验示范

1)试验研究。主要进行品种试验和育苗移栽试验。在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生产季节开展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品比试验,引进以Q优系列为主的中国杂交水稻,与坦桑尼亚Saro系列和Sato系列常规稻进行品比试验,按照每生产季布局15~20个样品进行筛选试验,筛选苗头品种,开展栽培技术驯化。

2)人员培训。培训多层次技术人才,包括专业人士、农业推广员、农户等。采取品种筛选和栽培试验配套,课堂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相结合,举办集中培训班和示范点分期培训班,设置高级研修班、中级研修班和普通培训班,按照每生产季200人次左右培训规模,传授育苗移栽技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3)技术示范及推广。在粮食主产区莫罗戈罗省,每生产季设置百亩集中示范区、3~5个示范村、8~10个示范点和万亩示范片。在姆贝亚、西米尤、姆万扎、滨海、桑给巴尔等省区,每生产季布局7~15个育苗移栽示范点,利用多生态气候条件对技术进行本土化试验,供当地农户观摩学习,示范推广育苗移栽技术。

2.2  产量表现

1)杂交水稻采用育苗移栽技术增产幅度大。示范中心的中国专家在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中开展移栽试验,坦桑尼亚主推水稻品种Txd306(Saro5)的每亩(1亩=667 m2)理论产量为583 kg,实测产量为475 kg,而引入杂交水稻Q优系列品种实测产量最低也达700 kg以上,最高可达932 kg。坦桑尼亚农业专家Sophia Kashenge Killenga对Q优系列杂交水稻移栽试验结果显示,Q优108号亩产量最高达888.67 kg。

2)杂交水稻采用当地种植技术,影响因素较多,增产幅度不大。坦桑尼亚水稻专家Barnaas Justo Sitta在Q优28和Q优6两个杂交水稻四个不同生态域试验中,按当地栽培习惯多品种对照,不同品种在同一地点和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的表现均有很大差异。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亩平均产量为557.00 kg和553.33 kg,总体来看,两个受测杂交品种产量表现优于所有对照品种,分别较对照TXD 306(Saro5)的亩平均产量增加2.9%和2.2%。

3)常规水稻采用育苗移栽技术增产幅度大。在灌溉种植和雨养生产条件下,对坦桑尼亚主推品种Txd306(Saro5)开展移栽试验,亩平均产量,农业推广员Rajun Ismail Kisavuli结果为672 kg;达卡瓦示范户Juma Ramadhani结果为502 kg;鲁菲吉示范户Zulfikar Mmituro结果为620 kg,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户从237.5 kg提高到570 kg;达卡瓦普通农户采用移栽技术达467 kg,而采用传统种植技术一般只有270 kg左右。

2.3  农户反馈

采用移栽技术的农户认为,杂交水稻的产量高,中国种植技术将育苗、移栽、平整田块、施肥、排灌水相配合,产量提升幅度大,在本地品种上一般至少增产30%以上,在灌溉种植或雨养生产中,不同生产条件的稻田之间产量存在差异,主要是干旱、杂草、鸟害及其他生物威胁等不确定因素对产量影响大。所以,因地制宜,逐步推广的方式,更容易让农户接受。

1)移栽种植更适合灌溉生产。在达卡瓦镇Uwawakuda灌溉计划水稻农场,农户倾向于育苗移栽。农户认为,按照中国水稻种植技术标准,前期重施底肥,旱地育秧或湿润育秧,人工拉绳移栽,每亩(1亩=667 m2)按2~3次施用复合肥25 kg、尿素12 kg,生产效率和产量都提高了许多,与传统方法相比,增产甚至可高达2倍。

2)雨养种植倾向于直播生产。农户普遍认为,高投入高回报的“大肥大水”种植技术,在具备一定灌溉条件的稻作区非常适用,而在非洲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有较多障碍需要克服,主要是农户担心前期投入之后,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则回报率非常低,不愿意为前期投入的不确定结果冒险。因此,雨养种植中常采用直播生产,尽量减少劳动力和肥料投入,降低投入风险。

3)“双系统”生产或许会在较长时间存在。农户采取移栽和直播相结合的“双系统”种植,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过渡方式。在达卡瓦镇Uwawakuda灌溉计划农场,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引入信贷政策支持,强制要求采用改良种子和移栽技术,农户通过贷款支付劳动力、肥料、动力机械等前期费用,稻谷收获后再扣除,减轻了投入负担。在灌溉计划农场外的雨养生产时,农户仍然采用耐热抗旱本地常规品种和传统直播方式种植,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所谓“双系统”。

3  坦桑尼亚水稻发展建议

调查认为,若在现有基础上消除生产限制因素,可将水稻单产提高2倍即达到6 t·hm-2以上,全国总产可从目前220万t提升到420万t。如果水利设施改善,一年可種植水稻两季半,适种面积可达100万hm2以上,年产量增加到600万t,那么,木薯粉、玉米等粗粮就可以逐步退出口粮地位,转为加工业和饲料业原料,人民生活质量将会得到较大改善。

3.1  修建水利设施

坦桑尼亚双峰态降雨分布在维多利亚湖盆地周边省份、东北部高地和沿海及内陆东北部,小雨季9—12月总降雨量200~500 mm,大雨季3—5月降雨量300~600 mm;其余为单峰态分布降雨从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500~1 000 mm。水利设施不足,降雨流失严重,河流、湖泊分布不均衡,导致多数地区旱季时水稻生产严重缺水,甚至有些地方被中止生产,禾苗变成干草而颗粒无收。因此,应当大力修建水库、山坪塘、沟渠等蓄水引水排灌渠系,改善水稻生产条件。

3.2  推广灌溉水稻及育苗栽培技术

除了降雨以外,坦桑尼亚还有鲁菲季河、潘加尼河、鲁伏河、瓦米河,以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灌溉资源,在这些流域发展灌溉水稻具有一定优势。灌溉水稻的抗逆性强,抵御异常气候带来的影响较小,比雨养种植水稻的产量稳定,一般比旱稻产量高,还有利于轮作换茬,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

1)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坦桑尼亚农户采用传统水稻生产技术历史悠久,以直播栽培为主,在农户中已经形成栽培习惯。直播种植与移栽生产相比,移栽水稻的肥水管理方便,养分不易流失,有效减少草害,增加分蘖,基本苗足,秧苗间通风透光性好,病害较少,边际效应明显,试验示范表明,相同品种的产量一般比直播水稻增产30%以上。

2)改进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据调查,坦桑尼亚的灌溉水稻生产习惯一次性施肥,通常每亩(1亩=667 m2)施用复合肥5.0 kg、尿素6.7 kg,数量远低于水稻高产需肥标准。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应当推广分次施肥,大田整治时每亩施用复合肥25 kg作为底肥,移栽后7 d左右施用氮肥10 kg作为追肥,拔节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出现脱肥时,增施氮肥2.0 kg,实现基肥、分蘗肥、拔节孕穗肥分次施用。

3)推广化学除草。坦桑尼亚雨季杂草异常茂盛,杂草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除3%~5%种植户使用化学除草剂外,在直播生产中,多数农户基本不用化学除草剂,仅采取播种前多次翻耕田块、播种后多次人工除草,每亩花费在除草上的工时4 h以上,消耗50%~70%劳力资源,费用占生产总成本的35%左右,有的甚至更高,严重挫伤农户的稻田管理积极性。应当推广育苗移栽,采用化学除草控制草害。

3.3  加强高产抗逆水稻品种的引进及培育工作

坦桑尼亚育成TXD 306(SARO5)、TXD 85、TXD 88、SATO1和SATO9等常规水稻新品种,其中种植面积占比最大的TXD 306(SARO5),由于育成推广年限已达30年以上,也没有开展规范的提纯复壮工作,品种老化和品性退化严重,纯度不高,整齐度差。在目前整体育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加强育种工作,如低海拔耐热抗旱品种、高海拔耐寒品种、耐盐碱品种、芳香型品种等。

3.4  引导农户提高生产投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1)利用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加大劳动力、肥料等前期投入。2)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通过改良地块,科学施肥,采用良种,减少种子消耗和除草支出,通过提高产量获取收益来整体消化生产成本。3)引导专业团队、合作社、协会、农机服务队等民间组织参与农户产前生产准备、产中监督管理、产后收储加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垫付和技术支持服务,提高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4)加强干旱、暴雨、大风、鸟害等自然灾害预警,或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如必要时在生产旺季统一驱鸟等,减少农户可能发生的投入损失。5)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转变传统观念,融入科学生产。

3.5  扶持农户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由于小农户自身产出无力支撑前期投入,需要打破长期存在的低价值循环生产状态。应当通过合理规划和政策导向,积极改善机械化耕种水平,减轻农户前期生产投入负担。1)开展农业机械操作示范与人员培训,提高农户对现代装备的认识。2)加大农户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力度,激励农户购置先进实用、省力节本的农机具。3)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小农户机械化生产,如引导农机服务队支持租赁后付费、肥料供应企业支持农资售后付费,引导具有成套稻米加工储藏生产线企业参与订单生产等,在发展稻米价值链上走向机械化。

3.6  加强人才培养

坦桑尼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等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近些年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非洲水稻研究中心、中国、日本、肯尼亚等积极开展水稻项目合作,但进展缓慢,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人才远远不足,育成品种数量少,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栽培科学体系。水稻生产中的肥水管理、杂草控制、收获,以及收获后的加工储藏管理等技术人才缺乏。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以促进水稻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经情报网.2010—2019年坦桑尼亚GDP、人均国民总收入及人均GDP统计[EB/OL].https://www.huaon.com/channel/distdata/635034.html. 2020-07-27.

(责任编辑: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1-09-2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外国专家局资助项目“非洲水稻种质资源引进与优良品种培育示范”(G20200135003)。

作者简介:王骞(1969—),男,重庆綦江人,硕士,高级农艺师,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农业推广和国际合作研究。E-mail:84847935@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136808837@qq.com。

猜你喜欢

坦桑尼亚种植技术水稻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一个小奖品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两中国人因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判刑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