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保护的大庆市鼓吹乐传承人研究

2021-03-17杜洋

艺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庆市遗产技艺

杜洋

摘要:大庆市鼓吹乐作为黑龙江流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传承人作为遗产的“物质载体”,是遗产得以留存的前提。传承人,作为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要素,切实的对其加以保护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最为关键的中心环节。本文重在强调加强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切实履行传承人传承义务,建构多样传承人培养体系,充分优化传承人技艺创新,对鼓吹乐传承人的未来进行“互动性”思考,是大庆市鼓吹乐传承人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庆鼓吹乐传承人

鼓吹乐,是历史文化的具体建构,是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一项极富魅力的文化事象,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历史积淀与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也是时代变迁与文化变迁发展中不断加以变构的音乐文化事象。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人类社会当中普遍而特殊存在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是在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断发生着变化的组成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由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共通所组成,这其中势必留存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传承的承载人。这些文化传承人通过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将属于本家的遗产技艺传授于后代传承人,使得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积淀后的遗产不断进行代与代之间的“不间断”式传承,明确并标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积淀与社会历史解析记忆所属范畴中的建构。

一、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遗存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工作的深入性开展,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所制定并最终实施,在法律条文中充分明确及界定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内容,即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的、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和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个人和群体”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承主体是人民群众,既包含独立的、单一的、个体化的传承人,也包括大众的、多样的、群体化的传承人,无论是独立的、多样的、个体的,还是群体的传承人均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建构者、创新者和继承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传承主体往往承载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授与后代传承主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以活态流变性的文化内容不断地进行着传承,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的定义,通常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能够将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加以传承的主体人,积极参与遗产所涵盖的“艺能”形成过程,熟练掌握遗产“艺能”中核心内容,并积极开展遗产“艺能”传承和保护活动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与影响性。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大庆市鼓吹乐遗产得以传承的活态载体,是直接关系到鼓吹乐遗产能否得以可持续传承的前提与关键。大庆市鼓吹乐遗产传承人必须亲身参与遗产的活态传承,充分利用祖先所创造的鼓吹乐遗产并将其“原汁原味”地加以传承。目前,依据大庆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8年先后公布的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知中囊括大庆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71项名录。其中,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5项黑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44项大庆市市级非遗名录。在大庆市71项遗产名录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人,大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44人。

据统计,大庆市现有2项与鼓吹乐遗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杨小班鼓吹乐棚为国家级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家鼓吹乐棚为省级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小班鼓吹乐棚中,共五代传承人(见表1)。五代传承人,代表了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五个历史时期内的不同发展。其中,第三代传承人杨成伟于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表性传承人覆盖程度的空缺,在整体上为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项目的总体发展走向提供了一定的可参考性。大庆市现有的省级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武家鼓吹乐棚,共有六代传承人(见表2)。六代传承人,建构了武家鼓乐班这个传承群体。第五代传承人武迪于2013年入选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传承人现状与存在的传承问题

目前,大庆市鼓吹乐的传承多存留于肇州县、林甸县、肇源县、大庆周边等区、县,虽有传承,但因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剧烈变迁,使得民间范畴内相关民俗活动越发减少。加之,在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逐渐趋于多样化,使得一直存活于乡土社会中的大庆市民间鼓吹乐及其传承人渐渐淡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从而造成我国区域民间鼓吹乐艺术在市民音乐文化中走向衰落。“当前,大多活态传承人年事已高,不及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术、技艺、技能绝活及时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已认定的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传承人中,仅2位。其中,杨小班鼓吹乐棚24位遗产传承人中1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生于1947年的杨成伟先生,已73岁。武家鼓吹乐棚7位遗产传承人中1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迪,33岁。由此可见,国家级传承人已进入老龄化,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截至目前,2项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女性传承人共计3人,仅为杨小班鼓吹乐棚的3为女性传承人,占杨小班传承人总数的12.5%,数量稀少。然而,武家鼓吹乐棚中的7位传承人中并无女性传承人。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脚步的不断推进,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中强有力地敲打着以大庆市为代表的区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项目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未来“存活”空间,使得传承人在承担相关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传承能力受到了一定作用力的“攻击”。大庆民间鼓吹乐传承人的技艺存在熟练掌握技艺时间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特点,传统鼓吹班社的传承多以家族式内部传承为主,换言之,发展家族内部传承人,老辈的传承人只考虑并使新生传承人其掌握“自家祖传”的独门技艺。在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无论是鼓吹乐传承人的生存环境,还是鼓吹乐传承人的传承环境,皆愈发艰难。一方面传承人需被迫面临鼓吹乐“市场”的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因生存艰难、缺乏技艺吸引力,导致严重缺乏鼓吹乐后继者,鼓吹乐传承人数日趋减少。因传承人自身素质有限,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在市场运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尽管市级、县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保护部门已相继建立起来,但是遗产传承人明显存在“身兼数职”的状况,旦这种情况亦相对普遍。遗产传承人不仅有着自身的“社会性”工作,同时还要肩负起鼓吹乐技艺的传承,遗产传承人分身乏术,很那将所有的注意力放置于遗产传承上,从总体上来讲,也是无法做到大庆市鼓吹乐遗产传承人对所属其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

三、保护大庆市鼓吹乐非遗传承人策略研究

首先,切实履行传承人传承义务,使传承人明确尊重自身主体意识,将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项目在“理念”传承中得以升华。意识,作为人们思维范畴的哲学领域,其核心是“意化”的理解,通过“意化”进行标识性的概念整理。对遗产传承人主观“意化”的推进,是尤为重要的。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应该有文化传承的自觉,对本人承担的文化遗产项目有公开宣传的义务,让社会大众都能享受传统文化的成果。”③传承人作为国家及政府指定的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传承对象,应充分具有为国家、社会而提供传承服务的义务与情怀,应将自己传承的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用以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传承人作为国家公民,应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充分承担传承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技艺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建构合理传承人培养体系,使传承人做到充分重视和培养鼓吹乐遗产项目的优质传承。培养体系,在遗产传承人的代代传承中,总是清晰可见的。每一代传承人中,总是顺理成章的建构了属于本代传承人的培养体系,这个体系自建立以后是可以根据传承人的自身需求合理支配的。大庆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势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培养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和探寻的过程。由于鼓吹乐技艺具有特殊性、专业性、技巧性等特点,因此培养鼓吹乐传承人必定是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实施。在尊重遗产“口传心授”的前提下,采取遗产传承保障措施与政府扶持激励政策,除世代家传,亦可拓展师徒传授,让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走入校园的土壤,进而走向社会,以更加宽泛的视角拓宽传承人的培训范围,多视角的建构大庆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队伍建设。

最后,充分优化传承人技艺创新,使传承人做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一词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代表了文化得以发展的生命轨迹,同时也彰显了一项文化事象得以消亡的发展进程。直面文化的创新性问题,为使文化事象得以受众及普及,形成新的生气与生机,创新是其内容及形式得以存活的最好的方式。鼓吹乐传承人的创新不止所指作为主体的“人”的创新,更注重强调的是传承人在其祖传技艺上的革新,这种革新是大胆的旦是“冒险的”。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与新式鼓吹乐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技艺自觉”建构,对鼓吹乐遗产不断进行加工、丰富与创新,既适应了其在社会变迁潮流中的需求,亦延续了其鼓吹乐传统技艺的生命。任何一项民间技艺若想得以长久发展,传承人的直接推动是一种必然,这种推动中势必蕴含中在技术、“艺能”领域中的正面创新。

四、对大庆市鼓吹乐传承人未来的“互动性”思考

受众者,往往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概念,是一个集合式的范畴,从宏观角度理解就是一个较为庞大的集合体,其中囊括了源自各个范畴及领域的丰富的、多样的人。鼓吹乐作为长期存活于民间的艺术,其传承人与受众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互动性”。在繁杂的艺术形式中,无论是高雅艺术、民间艺术、校园艺术等艺术形式皆能够在较为宽泛的层面找到其艺术形式所对应的受众者,旦不同的艺术呈现自然对应着不同的受众者(尽管有些受众者“身兼数职”,而非“单一的”受众者)。传承人在与受众者之间总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话”,鼓吹乐传承人的技艺表达需要受众者,受众者的需求必须通过鼓吹乐传承人来加以展现。受众者范围的扩张及减缩,可以直接影响鼓吹乐传承人未来的发展走向。受众者是开放的、混杂的,旦相对间接的,其在参与鼓吹乐传承人诸多内容的思考中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性,直接造成鼓吹乐传承人在遗产技艺表达中的不确定性。传统的鼓吹乐在现代文化及新兴文化的冲击下,不仅面临着传承人的流失,更面临着鼓吹乐受众者的大范围缺失。这些受众者中不仅包括了鼓吹乐的接受者,同时也收入了那些遗传传承人。为使遗产传承人与受众者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应在传承人中拓展受众者,受众者中发展传承人。

大庆市鼓吹乐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及其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不用传承代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渗透并融合于历史的“互动性”之中。传承人技艺活动的存在,使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某些艺术历史,随着已经过去的和正在消失的而渐行渐远。

“所有的社会都有某种形式的家庭和家户的组织,它们是一种便捷的方法,用来解决所有人类群体所面对的问题:如何促成两性之间的经济合作,如何为子女抚养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以及如何制约性活動,包括群体的合作面对自然灾害等”®。大庆市鼓吹乐传承人以其技艺的显现形式不停的满足历史的需求、满足受众者的需求,长期旦为自发间断地参与着各种传统民俗活动,活动中所呈现的技艺传承行为,始终是在构建与维护传承人作为个人及群体的鼓吹乐代表与社会之间所建立的复杂而多重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中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关系,间接的表现了物质特殊关系、文化认同关系、价值延伸关系等。鼓吹乐传承人往往通过支配自身的社会观念与社会行为,进而影响与之共同存在的社会范畴内的周围的人群,这不仅代表了在特殊的社会边界中一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也维护了社会活动范围内各种民间鼓吹乐技艺的音乐文化所象征的广泛意义。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过程中遗产建构、解构、重构范围内异彩纷呈的本民族历史内涵及文化遗产概念的剪影。“活态的”传承人是主体,其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始终主导着其所属遗产范畴是否能够得以“存活”的可能。侧重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能力方面的培育,建构传承人同来自历史、社会、受众者之间的正面“互动”在遗产工作的传承与保护中显得尤为关键。鼓吹乐,作为人类民间音乐文化表现的特殊符号形式,是人与文化、社会、历史之间相互沟通的媒介。鼓吹乐传承人在创造鼓吹乐艺术符号的同时,被鼓吹乐所生存的社会、表达的历史所建构。当各种民间技艺在建构与被建构中来来回回不停往复的过程中,人们是否考虑过此过程中这种“互动性”所带来的无可奈何。面对这种境地,未来将用怎样的方式去留存和维护曾经“看似风光”,而今只是“被迫”残留的艺术遗产,其中的启示值得深思。

注释:

①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② 祁庆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两北民族研究,2006

(3).

③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

④ 臧艺兵.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M].商务印书馆,2009.

注:本文系东北石油大学弓I导性创新基金项目《大庆市汉族鼓吹乐及其传承价值显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YTW-Y-03)。

3886501908204

猜你喜欢

大庆市遗产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大庆市盐碱地治理措施探析
遗产怎么分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千万遗产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加快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
大庆市房地产业供需现状与建议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