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与“守”的平衡:新媒介生态下新闻评论的价值建构

2021-03-16张蕾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新闻评论平衡

张蕾

摘 要 新技术的运用使智能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介系统,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既要迎接挑战也要守住底线,担当起媒介价值建构的统领者和铸造者,在商业价值与公共价值、政策宣导与传播规律、专业理性与情感表达、热点时效与准确传播间找到平衡,坚守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与价值内核,在守正与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 新闻评论;价值建构;平衡;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1-011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供给侧改革中传统媒体的云传播转型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7SA0062)。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把传媒业推进到了智能化时代,并在信息传播领域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结构。新传播技术快速的自我更新与进化更是使传统媒体越来越被边缘化,其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不得不开拓新媒体市场,“二微一端”成为标配,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智能生产系统日渐成为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市场的创作场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不得不进行“跨界”与“转型”,学界纷纷支招,业界频频“试水”。众声喧哗中,新闻评论也在不同媒体上呈现出众多样态。面对新媒体对传媒行业的冲击与洗牌,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要转型与创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开辟新的市场。但评论毕竟不是纯粹的商品,还是重要的精神食粮,影响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所以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还应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通信技术为新媒体产品提供底层技术逻辑,虚拟仿真、H5、算法、数据分析等赋予新媒体产品新的表现形态和传播路径。新闻评论进入新媒体环境需要主动运用新技术、拥抱新符号、适应新介质,让技术、符号和介质成为新闻评论升级转型的新动力。新媒体一出生就自带去中心化特点和社交属性,更强调和受众的对话,媒体和受众之间是一种平等和服务的关系,新闻评论类产品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内容,而是构建基于内容、对话、关系、场景、社交为核心的服务性产品系统。这样的多元结构系统更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也更有利于挖掘评论产品的商业价值,具有商业价值的评论产品往往传阅率高,影响力大,各种新媒体平台争相挖掘观点类产品的“爆款因子”,以获取资本“流量”,从而快速将产品变现,最大程度实现新媒体评论产品的商业利润。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产品的一种,无论技术和环境怎么变化,其承载的使命、原则与价值是不会变也不应该变的。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求真和公共服务的追求是永恒的,责任与担当是新闻评论的内核,“新闻评论员作为主流价值的维护者和引导者,在新闻评论中必须遵守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价值判断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 ]。但在“爆款”与“流量”当道的新媒体市场中,对“10万+”的贪婪和变现的诱惑干扰了正常的发展路径,大量营造焦虑、推销极化观点、表达夸张但毫无逻辑性的评论占据了流量高地,各种打造爆款文的技术指南泛滥在新媒体平台上,新闻评论产品在这种“技术指南”的影响下“网感”代替了准确,套路代替了逻辑,想象代替了真实,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对公共价值的坚守变得尤为困难,成为媒体人最后的底线。新技术的运用、符号的改造、介质的转移、服务思维的变化、文化语境的重构等都只是形式和通道的再造,用更加适配的外形与结构去参与精神图景的建构,最终依然要实现公平、正义、多元与追求真理的价值目标。如果因为对公共价值的追求而墨守成规,把“坚持”变为“守旧”,丢掉创新与进化的驱动力,其美好的社会责任愿景也无法实现,对价值的追求不应成为拒绝改变的借口,商业价值与公共价值并不是水火不容,只有谋求二者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弹奏出社会责任、商业价值、公共服务以及专业主义的最美和旋。

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政治性,各种新闻评论教科书大都阐明了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如胡文龙等在《新闻评论教程》中所说:“政治性,也是决定于新闻传播工作的性质。新闻宣传总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 2 ]新聞评论要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解读和宣传,引导广大受众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意图,对社会各项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曾经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提到:“不管媒体如何发展,传播方式和渠道如何变化,都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进行科学管理。”[ 3 ]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尤其是党媒强调正确的政治站位,评论也要以此为前提,体现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定调”和“引领”作用。我国的各类媒体,尤其是有新闻发布职能的媒体,不仅要起到反映事实、休闲娱乐、繁荣经济的作用,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和舆论走向,把握好评论的政策界限,对表达尺度有精准的拿捏。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宣导不是生搬硬套文件,不是大话、空话、口号的堆积,对政策的解读也不是“念经”,如果板着面孔来讲道理,无论多么正确的理念都很难让民众接受。在受众的数字化阅读习惯已经形成的传播生态里,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才能发挥评论的宣导作用。比如,在评论电信诈骗时,为了提高民众的防骗意识,可以用H5技术以虚拟打电话的互动形式,让受众随机接通各种真假电话信息并作出判断,以配合评论的观点和内容,亲身的体验和情感的支持让评论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传播力。《纽约时报》曾在一篇买房还是租房的报道中插入一个交互设计,受众可以根据自己居住的城市情况填写买房价格和租房价格,系统自动判断出买房还是租房划算。这种服务性质的交互设计在评论类内容中也可以有很多发挥空间。再如,在对新的中小学入学政策进行解读评论时,政策的文字叙述非常繁琐、复杂,嵌入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交互产品,让受众填写自己的情况,系统根据设置判断出小孩在这个政策下可以就读哪所学校,这种如搜索引擎般快速便捷的交互设计,一定能大大增强其评论内容的传播力。新闻传播有自身的规律,新闻评论不仅有政治属性也有新闻属性,不能只顾其一不管其他。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4]。这也表明在尊重新闻评论政治属性的同时还要遵循其新闻传播规律,用符合新闻表达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期的民众心理,要亲和而不迎合,引发受众共鸣的同时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新闻评论是一种用逻辑组織材料、论证观点进而说服别人的文体,其内在架构具有逻辑的理性,其专业性也体现在深度、广度和理性之中,一则有说服力的新闻评论必然是遵循受众心理和逻辑规律的。在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与劝服》一书中,霍夫兰、贾尼斯、凯利就提出,传播效果的产生不仅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诸如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新闻评论不仅仅是一种经验的表达,要产生影响力和说服力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石,如果仅仅从某一个方面入手,比如从表达文风与表现手段上由严肃变为“卖萌”,由文字变为动画和视频,这是远远不够的。评论的属性决定了其内在的理性,脱离专业的理性去谈说服谈生动是无本之末。但另一方面,受众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如果只顾理性的传不管受众的情绪与感受,其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传播与说服的重要一环。

这方面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睡前聊一会”栏目做得较好,它根据新媒体用户习惯打造具有不同符号和文化特质的评论产品,根据手机用户在睡前阅读或伴着音频入眠的习惯,选择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轻量级话题,议题的柔性和软化减少了党报评论的战斗性,内容更加充满生活气息,轻柔的语言以及文字加音频的方式给用户更多选择空间。但与新媒体上常见的零碎表达不同,“睡前聊一会”具备新闻评论完整的结构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齐全,各部分内容在逻辑的框架下连接并浑然一体,在理性的建构下实现情感的表达。

我国著名新闻评论家邹韬奋先生认为新闻评论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用拉家常的方式,从具体事情出发,用简短的文字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论说事实和观点。韬奋先生的小言论在当时非常受欢迎,靠的不是“油滑”,而是深入浅出的深厚表达功力,评论的深入浅出是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的做法,“深入”是体现评论专业性的深度,是有逻辑性和有见地的,“浅出”就是用民众容易理解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观点。再如,抖音账号“玲玲Peter和四只猫”,自称“野生社会学家”,其评论定位于女性话题,选题多为女性关注的婚姻、职场、生育、容貌焦虑等,每期视频不超过5分钟,对议题的分析仍然在逻辑框架下进行,评论要素齐全,虽然画面简单粗糙,但语言直接生猛,加快的语速和关键处激动的语气和表情都成为其独特的个性标签,完整理性的评论内容和独特的评论风格使其在抖音上的粉丝多达百万,这种理性与情感并存的评论栏目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很受欢迎。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要做到共情而不煽情,呼应而不奉承,在说服的专业性与表达的通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今的网络传播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秒计算,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传播争夺着受众的注意力,蹭热点成为增加内容热力值的常规操作。虽说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不如新闻报道高,但在新媒体的高效传播速率下,配合热点的评论总能吸引更多目光。据新榜统计,2020年,微信平台产出的阅读及在看数双“10万+”的文章中,发布在1—3月疫情期间的爆款文章数达6成,借助疫情这个热点,大量相关的内容收获了关注度,并产生了像“回形针PaperClip”以“疫”成名的自媒体账号,其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全平台累积超过1 700万的关注者,收入达到1 985.6万元[5]。对热点的追逐是新媒体平台获取关注度的关键因素,新闻评论要产生影响力就必须跟上热点的速度,抢评论的首发时间,满足受众对热点事件认识的迫切心理需求。但是速度与准确总是一对矛盾体,新闻反转现象频频发生,基于错误事实的评论不仅毫无价值还误导公众。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和大众参与特性大大增加了新闻反转现象,对热门新闻事件需要评论员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分析事件中的关键事实或者因素有无缺失,报道中有无不合理之处。有的评论员养成“让子弹飞一会儿”的习惯,却又频频错失评论的最佳时间点,这时培养一双辨别事实的火眼金睛尤为重要。对新闻报道的审慎分析是评论员必不可少的论前准备工作,报道是否全面、是否符合常理、是否有漏洞、是否有隐瞒和夸大的嫌疑?对自己的疑问追根溯源,多方求证,避免“反转打脸”现象的发生。媒体环境的改变对评论员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论辩之才还要保持对事实足够的警惕和分析能力,不先入为主,不因情绪影响而头脑发热,找到热点时效与准确传播的共同出口。

在“改革与创新”洪流下的传媒业中,新闻评论作为构建观点市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受众的习惯、时代的要求是非常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技术的变化与推动不可避免的影响评论的形式与结构,新的场景与用户习惯也使评论在符号的运用、语言的风格上产生新的可能。在媒介生态的巨变与重构中,评论的通道与符号、场景与风格、技术与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但逻辑的建构、价值伦理、叙事目标等评论内核是不变的,只有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赢得确定的价值、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魏猛.论新闻评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J].新闻爱好者,2020(8):47.

[2]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

[3]庹震.推动媒体融合取得新突破[J].采写编,2015(5):1.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EB/OL].(2016-02-25)[2021-09-16].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6/0225/c40531-28148369.html.

[5]腾讯网.新榜:2020中国微信500强年报[EB/OL].(2021-01-21)[2021-09-20].http://new.qq.com/ omn/20210118/20210118A0AEQE00.html.

1144501186233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新闻评论平衡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