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水月观音图像坐姿之变

2021-03-15万抚存杨欣

东方收藏 2021年3期
关键词:坐姿

万抚存 杨欣

摘要:水月观音形象是佛教三十三种观音形象之一。据文献记载,水月观音样式出现于中唐时期,是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所创。当时佛教影响范围广泛,文人士大夫阶层也不例外,他们的审美观念也很容易影响到佛教的艺术创作。本文即以宋代时期水月观音图像中观音坐姿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探究水月观音发展到宋代时期(包括西夏地区)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已不再是佛教刚刚传入时的端正、庄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宋代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水月观音;坐姿;文人士大夫

水月观音的来源

水月观音,关于此名称的由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其中普遍认可的,是得名于观音作观看水中之月的状态。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 菩萨圆光及竹”的描述以及著名诗人白居易“净渌水上,虚白光中”的赞美之词,我们可以知道水月观音图像由菩萨、竹子、水、月等几项基本元素组成。在现存的唐末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像中可以看出,这几种元素也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水月观音”这一称呼并不见于一般的佛教经典,唯一记有水月观音称呼的《水月观音经》,也被学术界认定为一部伪经,在早期的印度、尼泊尔等地区佛教造像和画像中也不见其踪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在水月观音图像的创作之初,其就是汉化的形象,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画家根据中国当时的风土人情、审美风尚所创造出来的。

最初的坐姿——半跏趺坐

1.最接近周昉的坐姿

半跏趺坐俗称“单盘坐”,一脚藏于下,一脚外露,不同于全跏趺坐,这种坐法的塑像一般为菩萨像的居多。水月观音图像也正是半跏趺坐的姿势,现存最早的是如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水月观音像》(图1)和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的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像》这两幅五代时期的作品。据传这两幅水月观音形象应是与周昉所创的水月观音形象最为接近的,因为唐末五代时期, 中原动乱,很多佛教僧侣、信众及画家由中原逃到敦煌,在他们的逃亡过程中很可能就把水月观音图像带到敦煌。

我们都知道周昉是一名仕女画家,其创造的人物样式“周家样”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人物体形肥胖,脸形圆润丰满,气质雍容高贵,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推崇。相应的,他的这种绘画风格一定会影响到他所创作的水月观音形象。据传周昉作品《调琴啜茗图》中有一位抚琴的仕女形象,她坐在石头上的坐姿,两条腿中一条盘腿而坐,一条自然放于地上,这与五代时期这两幅观音的坐姿形象不谋而和,无疑更加确定了这两幅观音形象与周昉水月观音样式的接近程度。

2.“抱膝”的坐姿

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另一幅纸本设色《水月观音像》(图2),其坐姿应也属于半跏趺坐的一种,但其不同之处就是在半跏单趺的基础上有了“抱膝”的动作,这种姿势似乎可以在魏晋时期的画中找到它的原型,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山涛的姿态与这种“抱膝”的坐姿颇为相似,只是不同的是在《水月观音像》中是双手抱膝,而砖画中的山涛形象是单手抱膝。再看唐朝孙位的《高逸图》中的山涛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的山涛几乎和水月观音图像中观音的形象一样都是双手抱膝的姿势。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水月观音这一佛教样式在其诞生之初就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带有高逸的神情和独特的文人气质。

宋朝时期的变换——“游戏”坐姿

“游戏”坐姿又称“自在坐”,基本特点为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抚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坐姿。宋代水月观音图像的遗迹众多,在这些遗迹中不难发现,水月观音的“游戏”坐姿大量出现,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大足石刻、四川安岳县毗卢洞第19号窟中的水月观音形象。

1.前代半跏趺坐的传承

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一幅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像》与前面提到的五代时期的两幅水月观音同为半跏单趺的坐姿甚是相似,只是展示的是正面的形象,这与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向秀的形象极为相似,腿的姿态都是一条盘卷,一条自然放于地上。这幅水月观音图像上还题有建隆二年(961)的字样,说明这幅绢本的水月观音创作于北宋建立之初,所以还保留着唐末五代时期的特色,即水月观音形象是受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风尚影响所创出的宗教菩萨样式,庄重的观音形象其佛性减弱,已经开始具备人的特征。

2.“游戏”坐姿的出现和兴盛

现存在敦煌莫高窟431窟中有两幅北宋时期的《水月观音》壁画,其中一幅坐姿形象基本沿襲五代时期的半跏趺坐坐姿,另一幅(图3)就表现了游戏坐姿。这时“游戏”坐姿出现,并在之后发展兴盛。现存的大足石窟北山113号龛、133号龛的水月观音石刻和四川安岳县毗卢洞第19号窟的水月观音石刻都呈现出“游戏”坐姿,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游戏”的坐姿我们依然可以在文人画中找到它的痕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约创作于11世纪的《柳荫高士图》中的高士形象与上述水月观音的坐姿如出一辙,据推测这位高士的形象可能是4世纪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当年辞官隐退田园,图中的他坐在一条毯子上,头微微向下低,神态闲逸,我们知道陶渊明嗜酒,前面的地上放着的应该是刚刚喝完酒的酒碗,旁边还有一卷白纸,象征着这是一位诗人高士。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西夏的水月观音图像样式深受宋代的影响。在西夏东千佛洞2窟北侧和南侧的两幅水月观音壁画中观音的坐姿都与高士图中的高士坐姿颇为相似。而在榆林窟2窟北侧和南侧的两幅壁画中水月观音的坐姿形象,表现得更为夸张,尤其是北侧的水月观音形象身体向后倾斜,倚靠而坐。这种形象也能在当时的文人画家笔下找到他们的影子,南宋画家李嵩的《听阮图》中就有一位高士倚靠于一把椅子,身边环绕着扇扇子、沏茶、表演的仕女,与北侧这幅水月观音的形象颇为相似,这是一个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安逸享乐的画面。

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宋朝,水月观音的样式在唐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与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淡泊、尚雅的文人画融合,更添了几分闲适、悠然之感,具有文人士大夫的气息。

我们从水月观音的坐姿中可以看出,虽然观音信仰及其样式是在魏晋时期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但中唐时期出现的水月观音样式创造之初就深受中国汉地本土化、世俗化的影响,呈现出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半跏趺坐坐姿。到了宋代,水月观音形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之上与现实中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更为相近,呈现出一种“游戏”坐姿。至此,水月观音形象的内在精神已不断变化,其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宗教气息已经逝去了大半,逍遥自在的坐姿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意味和精神追求,不再是单纯的宗教信仰。

(作者万抚存,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凇,中国美术图典·菩萨画[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汪小洋,中国佛教美术本土化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5);

3.史忠平,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

4.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J],1987(1);

5.郑怡楠,俄藏黑城出土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1(2);

6.孟翠翠,水月观音图像研究——以9至13世纪时期为中心[D],南京:东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坐姿
坐姿好习惯
汽车正面碰撞乘员非正常坐姿下的损伤研究
坐姿矫正器
坐姿密码
正确姿势的打开方式
随时检测水质的杯子
坐姿控制器
“懒散坐姿”最伤身
坐姿调整T恤
舒适轻便坐姿矫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