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以柳州市雀山公园为例

2021-03-15姚月华梁爱丽

广西城镇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营造要素公园

□ 严 莉 姚月华 梁爱丽

1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呼吸的“绿肺”。作为公园绿地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植物生态建设的“主角”担当,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对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还是美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因而,城市公园中植物景观空间的研究是当代公园绿地建设研究的重点之一。

2  植物景观空间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定义是“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和优美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1]。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巧妙运用不同高度、种类的植物,通过控制种植形式、空间布局、规格及其在空间范围内的比重来营造不同类型的空间[2]。植物在园林景观空间构建中的作用,主要是植物可以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顶”“墙”等限定和组织空间的要素,这些要素的限定能够影响或改变人们的视线方向。创建植物景观空间时,由于植物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实体,所以植物的体量、色彩、形态、质感、气味等要素引发不同的空间感受。植物景观空间主要由地面、垂直面、覆盖面、时间4个纬度构成,植物景观空间特有的时间纬度使植物景观空间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空间,与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相比其更具有灵活、可变、自然、丰富等特点[3]。按照要素不同的组合,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垂直空间、封闭空间5大类型[4]。

3  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要素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植物的不同特质处理组成植物空间的要素,从而创造出空间尺度适宜、整体景观效果良好和地域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空间。

3.1 植物要素

植物是植物景观空间当中基面、垂直面、覆盖面、时间4个维度的“原料”,草地可以形成低矮的构成基面要素,乔灌草组合或一定高度的绿篱形成构成垂直要素,高大的树冠底部往往具有“顶”的作用。因而植物的姿态、质感、色彩、规格、甚至气味都能影响空间的“气质”,所以在植物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质感等因素的组合搭配。同时,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光照、雨、土壤、风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在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营造长势良好、地域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空间。

3.2 空间要素

植物景观空间是由基面、垂直面、覆盖面等一个或多个组合而成的实在的或者具有暗示性的空间,空间感主要受基面与边界的围合强度、人与空间界面的距离、视线高度与同一界面的高度影响。在设计园林植物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以上要素对空间环境的影响,要以行人的视线和感受为设计指导方向,把行走路径进行合理规划,使人们通过视觉的感受和景观环境的物化形式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在行为上引起共鸣[5]。

4  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要点分析

4.1 植物景观空间总体规划

公园景观中植物景观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却往往不被重视,造成景观质量参差不齐,因而植物景观规划应该成为一个重点的分项规划纳入公园的总体规划中。公园总体规划对公园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对各个区域主要的特色景观进行了阐述,因此必须从总体规划着手,合理安排各个区域的植物景观,营造不同景观区域的特色。在植物景观设计时,重视植物空间类型的设定、植物层次的选择、种植的形式等,既要考虑满足各个分区的种植功能及主题立意,又要考虑游客的活动需求,以及大众行为的环境心理特征,以满足游客在公园不同活动方式对不同植物景观的要求,做到总体协调统一。

4.2 植物景观空间分区设计

公园中的使用人群按年龄段可以分为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大多数游客到公园的主要活动是休闲、文化娱乐及健身,所以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满足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活动类型的需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4.2.1 文化娱乐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文化娱乐区是整个公园的中心,也是最为热闹的区域,公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常在该区域举行。因而植物景观空间通常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乔灌木主要沿主体空间周边布置,植物的层次较为简单,通常为2~3个层次,上层为高大乔木形成一定的覆盖空间,下层通常为花坛或者草坪,中层或没有或选低矮的灌木,以不遮挡观赏者视线为标准。

4.2.2 安静休息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安静休息区为市民游览、赏景、休息,或开展轻微体育活动的场地,离主入口有一定的距离,分散在公园的各处。在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时,常常将植物与地形组合,形成山林秘密之地,封闭空间给人静谧幽深之感;利用高大乔木形成的覆盖空间给人绿树浓荫之感;利用植物与休憩设施结合形成半开敞空间形成疏密有致之感。安静休息区主要以覆盖空间和封闭空间为主,小型半开敞空间为辅。植物选择需重点考虑生态性、美观性、文化性等要求,选用观赏效果好、富涵丰富文化内涵的植物,营造有色彩、有香气、有文化的植物空间氛围。植物层次搭配以多层级搭配为主,主要有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草坪、乔木+地被+草坪、乔木+整形灌木+硬质铺装的形式,营造出植物群落混合型和纯林型两种结构。

4.2.3 儿童活动区的植物景观营造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通常会设置专属于儿童的活动区域,使儿童在活动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加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促进儿童的交流交往,并设置儿童游乐设施。植物的种植通常采取外部围合的形式,内部覆盖或组团隔离形成园林空间,既能满足隔音隔噪、控制视线的需求,又能满足遮阴纳凉的需求。儿童游乐区的植物应选择考虑安全性、美观性与教育性,选择无毒、无刺、无污染且色彩较为鲜艳的植物。常见的植物层次搭配有乔木+灌木+地被、乔木+铺装、乔木+时令花卉的形式。

4.2.4 老年活动区的植物景观营造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公园会设置老年活动区,并根据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及娱乐需求,为其提供专门的活动休闲场地。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公园的日常使用中,老年人的占比是最大的,而且他们的活动主要以群体休闲娱乐或健身为主,例如老年人通常选择在绿树成荫的林下空间组乐队唱歌或集体跳广场舞。

4.2.5 观赏游览区植物景观营造

观赏游览区的功能以观景、游览为主,其对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比其他分区的要求高,重点在植物造景或植物配合其他造园要素造景,需要突出植物的观赏特性,注重植物季相变化的营造,同时注重多样的植物搭配形式,做到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季季有景[6]。该分区囊括了所有的空间类型,人们在不同的植物空间游走时,给人以或开朗或闭合、或幽深或曲折的不同空间感受。同时也为人们的休憩空间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5  案例分析—以柳州市雀山公园为例

柳州市雀山公园位于柳州市污染严重的柳北区工业中心,是一座以天然山水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公园分为雀山欢乐园、红豆广场、花田景区、荷花景区、茶花园、雀儿山景区和鸟类湿地保护区、原生竹林区等景观区域。公园内植物空间类型多样,植物应用种类丰富,植物景观效果好。

5.1 雀山公园植物景观总体布局

雀山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以适地适树、彰显传统文化为总体规划原则,采用抗污染能力强的乡土植物为基调树种,根据不同景区特点、功能需求规划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不同的景观特色。如红豆广场以“红豆”为主题,植物的空间类型以覆盖空间为主;茶花园以植物造景为主,注重与落叶树的搭配,形成观花、观叶为主的开敞空间;鸟类湿地保护区选用大量的水生植物、鸟嗜植物,形成水润繁花、鸟鸣于林的开放性植物景观空间等,各区空间特色鲜明。

5.2 雀山公园文化娱乐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红豆广场是大众聚集、文化娱乐的场所,广场内以海红豆、香樟、小叶榕、桂花、洋紫荆等植物为骨干树种,广场外围用绿墙、乔灌草多层组合,围合空间,广场内环设置树池坐凳。“红豆”观景台以红豆为主,下层结合木槿、花叶假连翘、红背桂、灰利、胡枝子、小叶女贞等低矮植物形成是一个覆盖空间,其远观好似广场中的一处大“盆景”,置身其中可其观看表演,也可于此休憩,契合“红豆”的主题,彰显文化特色,是一个集功能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植物景观空间。

5.3 雀山公园安静休息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雀山公园内的清荫佳处是一个安静的休息场所,此处地形略高于周边大约5m,林木覆盖、郁郁森森,于静谧山林之中拾级而上,山顶处有一亭名为“清荫佳处”,山顶缘路侧设有休息小空间,空间内置坐凳。清荫佳处植物结合地形种植,上层主要以台湾相思、桂花、鸭脚木为主,中层种植棕竹、矮化蒲葵、南天竹,下层种植肾蕨、紫鸭跖草、女贞、天竺桂幼苗、海芋、龟背竹以及藤本植物扁担藤,形成幽静的封闭空间。

5.4 雀山公园儿童游乐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雀山公园中的儿童娱乐场所是集知识性教育、休闲娱乐、参与互动于一体的现代儿童乐园,2020年下半年进行重新改造,植物造景极富简洁、自然、野趣。与其他功能分区的过渡区域采用多层次的植物配置为主,注重观花闻香、隔离的功能需求,选用红花羊蹄甲、桂花、木棉以及散篱型的植物进行搭配,与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分割或渗透;游乐区中心区域保留原有小叶榕、柠檬桉树等冠幅大树,新增蓝花楹、假槟榔等形成覆盖空间,为孩童游玩嬉戏提供遮阴场所;下沉广场区及广场周边主要以紫叶狼尾草、芒草等植物观赏草为主,营造野趣自然的氛围,满足孩子的天性。雀山欢乐园以豆科、木樨科为上层植被,下层选用红背桂、吉祥草形成覆盖空间。

5.5 雀山公园老年活动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雀山公园北门入口区两侧的香樟林下空间,是老人们最喜欢的空间,老人们在此打桥牌、跳广场舞、打太极等。该区域内乔木高耸入天,高达到25m,很好地满足老人举行羽毛球、气排球等活动需求。该区域为覆盖空间,上层主要为香樟,下层植物注重色彩的应用主要以红背桂、花叶鹅掌柴、花叶冷水花、金边吊兰、一叶兰等植物,形成清凉舒适美观的活动空间。

5.6 雀山公园观赏游览区植物景观营造

雀山公园的花田景区以观赏时令花卉为主,一侧靠山林,另一侧面向红豆广场,形成半开敞型空间;荷花景区湖内种植荷花,沿湖边设置观赏步道以及大小不同的观荷区域,在观荷区主要以覆盖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为主,视线设计朝向湖面。茶花园以赏花品花、科普教育为主的茶花专类园,美丽异木棉、复羽叶栾树、木棉、蓝花楹等的乔木配置在开阔的大草坪四周形成开敞空间。游人在雀儿山景区登高望远,视线开阔,其山体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岩,山体植被较难生存,故其顶部形成典型的开敞空间,山坡或山底则多以覆盖空间、半开敞空间为主。

6  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策略

6.1 以人为本,营造大众需求的植物景观空间

公园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人看人”是发生在公园当中的一种普遍性现象,如果把公园当作一个大剧场,里面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小剧目,大众节目表演、老人品茗对弈、孩童玩耍嬉戏、游客凭栏观望,等等,一群群活动的表演者,一群群驻足的观赏者,组成无比生动的“公园剧场”。“人看人”的活动可以在视线通透的静谧环境空间中观看,也可以在游客比较多的场所进行,一般选择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或视线通透的覆盖型空间。大众行为中的人们的地域性、私密性、个人空间感主要由人们常常希望与某些人保持亲近,同时与某些人保持距离的心理倾向造成,对于空间选择表现在常选用远离人群的、排外的、能够占有控制使用的空间,因而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发挥植物的围合功能,于静谧之处营造转角、角落形成私密空间,提高场所的使用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同活动类型、不同心理特征,以营造满足大众需求的植物景观空间。

6.2 施法自然,营造生态化的植物景观空间

生态化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主要是模拟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长环境,依据其独有的立体空间,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入新品种,形成以乔木为主体,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结合的复合型植物群落,进而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7]。实现生态化的植物景观空间的路径有:其一,组成植物空间“墙”要素的植物组织宜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式种植方式,与“地”的要素即铺装或草坪进行有机融合,协调立体空间结构,以形成生态自然的植物空间;其二,组成空间的植物群落要丰富多样,并能与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二者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空间的生态效益与景观丰富度,同时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传播,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表1 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组合

6.3 感知体验,营造艺术化的植物景观空间

丰富多样的艺术化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空间塑造、空间组织与流通,可将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有机组合,或将不同的空间按游览的线路进行有意识的组织,或增加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在游览的时候产生“空间”与“时序”的变化,增强游人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通过空间的对比与变化、分割与引导、渗透与流通等空间处理艺术手法形成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开或合、或疏或密的空间效果。其次,在植物配置的时候追求艺术性,注重形式美与色彩美的融合,通过植物的规格、数量、层次、观赏视距来考虑空间效果。

6.4 要素组合,营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空间

植物是园林中运用最广泛的要素,在园林造景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配置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性种植,而应该与园林其他的造景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以形成多要素融合的多样化植物景观[8],见表1。

7  结语

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绿地类型之一,是为人们提供各种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其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环境美学价值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植被覆盖率高的公共活动场地,其为人们提供的活动空间基本都是由植物景观营造出来。因此,对于植物景观空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9]。对于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深入分析影响空间构成的要素、建构营建策略,为公园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营造要素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公园里玩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