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瑞江山水画的时代性笔墨成因探究

2021-03-14路遥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4期

【摘要】艺术作品是具有精神倾向之物,这种精神之物表达人的创作理念、思想情感、物的精神内涵等。我国山水画特有的艺术语言、章法范式、笔墨程式,薪火相传又具时代性,其本质是中华民族艺术意志和审美感悟的体现。艺术作品往往受到历史的,与之相应的社会影响,时代性是其显著标志之一。新时代,除注重继承、发展传统绘画理念和艺术积淀外,山水画创作更重视精神感情、笔墨表现,心物熔冶的创新。本文将以青年学者、画家姚瑞江笔下的系列山水画为探究对象,揭示其独特的,具有精神内涵的时代性笔墨成因。

【关键词】理法和章法;时代性笔墨;成因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70-03

【本文著录格式】路遥.姚瑞江山水画的时代性笔墨成因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70-172.

一、姚瑞江系列山水画的笔墨义理分析

姚瑞江,1976年出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李洋工作室高级访问学者。我国古代记有与描绘山川、湖泊、植被等地理风貌相关的图作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2世纪,其内容为禹率部族测量山川、治水利的历史事件。禹经三年方治水成,铸九鼎,铭九州图像以纪之,这便是最早镌刻于青铜器的《九鼎图》。作为人物绘画背景出现的山水画则要比上述记载晚很多,其功能是附以人或事做衬景之用。以东晋顾恺之作《女史箴图》所绘山水为例,其形主要出自作者的主观想象。山水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以纯粹描写自然为目的,而是寄托着画家性灵的意愿,表达一种人与自然间的主观精神。即便在写真技法高度发达的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各类理法也是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活动。这种程式化的、符号性的山水理法使画家摆脱了自然形态的束缚,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传达携带的意义,使得中国山水画更多地彰显画家心中的一片天地。

山水画当有理法。正如北宋韩拙言:“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杂。盖各有理之所寓耳。”[1]理是本体,为义理。“画法需辩得高下,高下之际,得失在焉。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动,浮弱不是工致,鲁莽不是苍老,拙劣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2]法是认知为章法。理法是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是不变与变的相统一。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由传统至当代都是理法合一的,理始于宋,法集大成于明清。传统的理法是当代山水画理论与技法层面的支撑,耳熟能详的有:谢赫“六法”、荆浩然“六要”、刘道醇“六要、六长”、李长蘅之画诗同法、董华亭之二宗论、释道济之语录等,上述虽有理有品然同现于传统。在传统技法与程式上则有:静存处士“树四等、叶二十七式”、王概之画传、九思斋之画宝、费汉源之山水画式、沈熙远之画编、郑纪常“十六家皴法”等。

姚瑞江系列山水画《白山黑水》在继承传统理法的同时又是一种随时代的创新。此系列作品第7号(图1)的理法之美由传统而来,勾、擦、皴、点等传统程式的用笔以圆浑雄壮、顺快流畅之感注于纸上,墨色之浓淡干湿亦是得当,老墨用笔浮于墨上,嫩墨用笔浮于笔上;山之骨气以书法游丝与飞白的虚笔写成,婉如悬柴般苍劲隽秀,营造出白山黑水的沉寂雄壮与苍茫之致的韵景;近、中、远三景的树木多假以传统苔点概括写出,别具“极目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3],全幅笔势苍劲冷峻,无妄生之圭角,笔墨联动之气赋予白山黑水以流动美感;笔笔写到墨尽方显变化,间或数笔拖行游动,转而数笔渐衰而止于静;近、中、远三景动静相辅相成,以局部留白放出笔行之气眼;熟思自然之景色,存于心抒于纸,使缣素得真山水之骨形又能显其韵。此系列山水画重传统山水画理法,又重北方特有之自然峦嶂,以古开进又能师心自运,以古取师又能符合时潮。尺幅寸缣的白山黑水以古之法度运自己之心思,给观者一種胸中之丘壑非己固有,而前人未有所涉之苍润沉雄之感,正可谓“妙化即臻,菁华日振。气厚则苍,神和乃润”[4];同时,此系列山水画的笔墨运用纯熟,笔墨间的繁简又能重气贯,整体与局部间的繁简对比有快慢、动静、收放、纤强之分。正如,《易传·系辞上》所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客观规律的变与不变,易与不易,更是体现姚瑞江的心源与智慧。

二、姚瑞江系列山水画的章法分析

从自然之山水,到眼中之山水,再到心中之山水是绘画上的一种外化,其质是章法的经营。章法经营贵在奇辟,奇贵于布局、辟贵于心裁。章法奇辟是了然于心的一种取舍,即:舍繁就简,舍诸家法而成的我之法。姚瑞江系列山水画《金山》的章法超凡幻化,凸显“取天下之至幻,以貌天下之至幻,而自成一幻,斯亦奇矣。盖天下非灵不幻,造化灵物故幻”[5]。此系列作品第33号(图2)可谓章法幻化自成一家——自然即我,我即自然的恣意与纵横。此幅作品的近、中、远三景以平面化笼罩全局,近、中两景间的石与树所用的古之法度得益于他的己之心思,平贴之中见幻化;近景溪水潺潺,石之横卧与中景的列树形成纵横对比;一树简括为若干枝丫,多树偃仰交错,枝繁杆叠,纵横历乱间以干湿浓淡之墨理顺出天然井井的秩序感;肆意之笔书写的繁林逸趣,在视觉上给予观者一种堆枝成林,积林为山的震撼与魄力;远景以平刷暖色的方式与中景山林的色彩形成冷暖对比,点缀金箔贴成的峰峦一座用以造题,凸显尚巧之气。姚瑞江此系列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贵在生机,放眼全局以“幻”字贯穿终始。他以笔墨营造的章法之幻化能极尽新颖,给予观者以视觉上的平而不平、寂而有生、轻重多寡、密塞疏仃之感,平贴之间见臻妙,去繁就简显幻境;以性情融于笔墨见于章法,不局限于平常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隐现,将其所悟之清宕简逸和缥缈灵变融于章法进而统领全幅。

姚瑞江笔下的《白山黑水》系列山水画重义理能尽展其妙,《金山》系列山水画重章法能尽展其幻。一妙一幻间传递出他对真山真水的深刻感悟和对传统山水画义理与章法的继承、发展、突破。他的系列山水画能采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与方式来表达内在的情思与审美态度,呈现出不同的韵律、审美特质和独到的形式美感。在传统与当代间相互转化,在不变之中求变化,在章法和笔墨的节奏中求韵律,在静态中求生机,在对比中求和谐,这便是他追求的极致的和谐之美。同时,他的系列山水画能跳出前人之窠臼矩矱尽显真性情,又能在笔墨中求变化。如:秃拙皴擦,谓简古;率形散意,纵横疏密,谓幻妙;笔长尖细,游丝飞白,谓筋韧;腕力行涩,谓生辣;爽流利,谓气连;气圆层足,叠皴起伏,谓雄浑壮意;简轻明洁,交搭有法,谓洒脱意淡。他的笔墨变化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省略非质的浮物,以求传达心之所向、所感。

三、姚瑞江系列山水画的时代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层面折射的是一种收敛、积极、含蓄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精神,尤以黄老、儒家哲学观反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为常见。在我国文人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南朝宗炳是最早把老庄思想和山水画联系起来谓之“道”,正因如此,山水画中注重传统人文思想的表达。当山水画纳入文人意义的范畴后,以抒情写意为主旨的“道”得到升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由笔墨之道,朝向对自身性灵追求的时代。自然不再是创作的唯一准则和依据,而是传达画家心中意象的媒介。反观画家内心世界,不仅表露出笔下山川与自然山川之间的契合感,又潜移默化地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与礼赞。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感应该是由追求传统笔墨规律到摆脱笔墨规律的制约和束缚,由对自然的取舍再现转移到發掘个人心性这一进程的质的飞跃。“法自然”“大美中和”“抱朴恬淡”的象外之象等传统审美特征在当代山水画中仍然需要继承,这是由我国山水画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决定的。但是,一味追求传统文人画的意境淡泊,曲高和寡并不符合时代发展。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中应更多地探索符合时代寓意的独特的意韵和意象,这种探索不应是食古不化,这才符合当代山水画丰富多彩的心境与精神。纵观姚瑞江系列山水画的精神气质是跳出古人窠臼,进而成就自身艺术气质变革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他个人青年学者气质的一种体现。如果对作品没有变革意识的画家只能陈陈相因古代传统程式,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自我趣味。所以,继承传统、符合时代感、个性气质与精神,共同构成了姚瑞江系列山水画独当一面的艺术风格;他的个性气质和创新精神相辅相成,催发了理法妙幻的时代笔墨;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富于创新的、意味深远的新时代笔墨气质。在探究了姚瑞江系列山水画内在精神气质和对传统笔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多元化之路后。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山水画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既不能背离传统笔墨,又要有新时代气息和与之匹配的内在精神,这体现的是学者与画家们兢兢业业地对传统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有选择性的继承和有思想的革新,更要处理好认知、景意、心意,三者间的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四、结论

姚瑞江系列山水画对传统的推陈出新,是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对时代精神的不懈理解,他的系列山水画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山水笔墨语言和符号关系的组合,而是借传统的笔墨语言和程式技法建构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作品。品读他的系列山水画能充分感受到时代气息,这种具有时代感召的山水画有别于对传统文人画的消极颓废、蓬头乱服,是能够反映出当代人对山水画的一种所感所悟,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美学趣赏的体现。正如清代华琳所言:“读古人书,而不信古人,是欲诬古人也。尽信古人,则又为古人所诬。苟我之理胜,虽六经有可删可革之文。岂可拘拘于古人之言,而不反求其理哉!”[6]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山水纯全集[M].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2][清]鲍思诩,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第20册第三卷[M].上海: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1921.

[3]黄肇沂编.芋园丛书·二十四画品[M].南海黄氏据旧板汇印本,1935.

[4][5]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17.

[6]路遥.“十八描”类画谱源流的考据与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路遥(198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艺术学博士,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328550190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