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初探

2021-03-14相虹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意识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和血脉,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关系,对牢铸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受现代化裹挟的全球化冲击,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碎片化与浅层化传承、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家校合作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缺乏合力。解决当前困境,应丰富学校场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文化自觉、家校合作合力牢铸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18-03

【本文著录格式】相虹.当代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18-120.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壮大的根基和血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多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研究,鲜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在全球化获得充分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薄弱问题已日益凸显。因此积极探寻当代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现存问题,与新时代精神深度融合的實践路径具有十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生、演化及变迁历史,又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集体结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石。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精神价值相融合,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才能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前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立足国情、认清时代发展的特点,使其自觉认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体悟民族发展之艰辛,感受社会繁荣的伟大功绩,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华民族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性。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时期的斗争文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先进文化。想要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不仅仅要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例如民族意识、民族气节等。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有助于承担起文化事业发展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的责任,不断为建成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补充,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并不仅仅依靠知识灌输,更要通过融入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实践。如果失去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那么将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崩塌或精神信仰的缺失。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丰富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其不断提升文化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例如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可以涵养尊长爱幼、谦让宽容、崇德尚义等高贵品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逐渐影响的过程,只有先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才能够最终形成正确的行为实践[1]。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关联性分析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有机互促

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受到个体思维能力、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能更好地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有机互促。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应充分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我国近代史的发展,众多革命先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相融合,最终探究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它们相生相伴,有机互促[2]。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目标一致

高校人才培养本质上是要培养符合当今乃至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以及怎样培养的问题,意识形态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根本上具有方向的一致性,例如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提取和展示民族气质和文化精髓,触及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熔铸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例如“家国情怀”“传统利义观”等都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解决发展中的困惑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现实境遇

(一)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碎片化、浅层化传承

伴随现代性的强势植入,现代文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着强有力的解构。面对强势文化的自我渺小感、对自身文化母体中优秀文化元素的无视与自弃以及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碎片化、浅层化的传承,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不和谐乃至现实冲突的“潜在诱因”,或隐或显地冲击或消解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稳定与发展。教育一直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教育使族群文化及其精神内核——文化基因得以在代际间传递。

学校教育培养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培育。据调研,大多数大学在课程建设、教育体系形成、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缺少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培养的融入性和深入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学习时总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无法通过自觉性的思考过程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从教师群体方面来看,部分教师还不具备将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未能接受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的培训与指导,缺乏根据不同教材或不同阶段教材的特点,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意识形态培育的针对性设计与课程思政教育[3]。

(二)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强有力的冲击

20世纪中叶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不仅仅带来全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西方化的状况,同时也极大地压缩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阈限,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被纳入到世界体系之中。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各种文化接触、交融的渠道增多,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的现象日趋激烈。原有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被打破,原本在一个系统内具有相对的自主独立性的意义系统被全球化的文化场景取代,各种相异的文化价值系统被带到了一个共时性的空间中,形成文化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巨大张力乃至矛盾。一方面有助于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世界各国多样丰富的文化也有助于满足本国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冲击,这在某种程度削弱了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根基,甚至动摇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赓续。首先,由于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普遍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文化上的“审美疲劳”,西方文化对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颇具吸引力,例如题材丰富的日本动漫以及好莱坞的商业大片等。其次,西方所倡导的现代文化價值观念,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心理失衡,开始怀疑和摒弃民族传统文化。

(三)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大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系统化与层次化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相关内容缺乏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传统书籍、传统戏剧、传统观念等无法做到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有甚者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某些厌倦和抵触的心理。有的学生受社会进化学说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持简单暴力的“一刀切”观念,认为新时代的必然胜过传统的。学校开设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时,听课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二是部分学生在赓续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了断层,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不懂得宽容忍让,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也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这些都为新时期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教育增添了许多难度[4]。

四、大学生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丰富学校场域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有效途径。身处于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其道德水准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熏染。重视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深度挖掘其价值,与新时代精神深度融合,涵养大学生伦理道德,向社会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担当,身体力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扩大传统文化的覆盖范围,例如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标语、宣传栏等平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课堂内外都能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拓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话语空间,与新时代精神相融合,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主体的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剥离出优秀文化基因,认识其优点与不足,对其进行扬弃与重组,为民族文化优秀基因传承提供现实基础与生命力[5]。高校首先应该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和优化,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正确看法,改变传统文化教育可有可无的老旧观念。结合学校实际,可以适度开设融合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并设置一定的学分,学生须完成规定课时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后方能取得学分,逐步改善专业课体系中传统文化教学较为缺失的现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自助搜集有关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课件,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载体,结合时代特定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进行合理阐释,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正确认识。拓展性课程设置也可增加传统经典文化的内容,如儒学经典、中国通史、传统礼仪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和学习空间[6]。教师可以结合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性知识对教材的再次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深度融合,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提升大学生学习、传承与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能力,不断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三)家校合作合力牢铸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在当前形势下,牢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仅依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还需要家庭、社区以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家庭是早期文化传递与积累的主要场所,也是赋予个体早期文化经验的发源地。在牢铸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意识过程中,应凸显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大学生家长应加强对子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要认识到现阶段青少年传统文化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关键性。不同教育阶段要设置专门负责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机构或部门,并形成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信息库,学生会也应成立相关团体,组织学生会成员辅助教师搭建起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沟通桥梁,提高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性和持久性。学校所建立的线上服务平台也应开辟专门的板块用于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可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树典型,争先进,用典型案例发挥引领作用 [7]。

五、结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伴随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着强有力的解构,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现象。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各个环节,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消解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层层阻隔,同心聚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周凯,曹兴平,吉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117-119.

[2]黄丹丹.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63-64.

[3]吴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科技视界,2014(32):153-364.

[4]张浩.深化中华文化认同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J].山西青年,2019(6):153-154.

[5]李明,么加利.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与应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8(7):67-71.

[6]叶进,雷丹丹.文化自信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117-119.

[7]聂梦阳.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加强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1(2):150-153.

作者简介:相虹(1984-),女,傣族,云南普洱人,硕士,普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

3964501908260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传承 民族 文化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