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021-03-11杨单女

课外语文·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题有效性

【摘要】校本教研的要点就是要聚集在课堂教学实效性上,把校本教研各个环节集中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是三大标志,恰恰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三大瓶颈。学校的教研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很多困惑:被自主性、被专业化、被功利化。所以,实践以课题带动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抓住课题的针对性、课题的研究机制、课题的同伴互助、课题实施过程的夯实、课题的及时总结推广,让校本教研的各个要素发挥最佳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关键词】课题;校本教研;有效性

校本教研,就是立足学校,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校情,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因此,校本教研的要点就是要聚集在课堂教学实效性上,把校本教研各个环节集中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从课堂教学层面的“轻负担,高质量”。

一、校本教研的瓶颈

自主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三大标志。但现在校本教研走入了一个瓶颈,校本教研的三大重要标志,恰恰是教研走向校本的三大瓶颈。通常教研活动不仅难以让教师全员真正参与,难以让每个教师发出自己声音并受到关注,更难形成多边互动的教研环境。越是规模大的活动,言语霸权越厉害,互动合作越弱。教研活动常常成了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听教研看教研。学校的教研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很多困惑。

(一)被自主性

老师对于教研的兴趣点不高,缺乏主动性,参与是一种形式,没有主动性,只是被自主性了。学校要求写规划就写规划,学校要求写反思就写反思,学校要求写案例就写案例,学校的有关校本教研的材料似乎很多,但是这都是老师被自主性而来的,谈不上自主反思。

(二)被专业化

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专业指导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現象,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白菜炒白菜,无论怎样炒还是白菜”。教研部门如果比较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学校的研讨依然是凭经验、凭习惯,那内容、形式还是不会有多大的改变,教研方式还是固定的,教研时候的内容依然限于一般的工作布置,或者仅仅开展听评课活动,进行着差不多的交流等,似乎很专业化,但其实只是被专业化了。

(三)被功利化

提到校本教研,校方总是重视最终结果,以为校本教研的最终结果就是写论文、编著作,然后发表、出版,为学校赢得一时的“成果”。但这些“成果”是否可用, 能否为教育教学带来实效,还得打个问号。校本教研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让校本教研的健康开展受到阻碍,也让校本教研逐步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

二、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一)课题的针对性是实现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基础

校本教研应当立足教师的现实能力,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把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问题的,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谈不上有效性。现实中,学校和老师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而老师不知道应该怎样将这些问题转化成为研究的问题。学校要引导老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罗列并梳理出本校有针对性的要解决的问题,并整理出轻重缓急的系列来。如教师的专业化道路如何走,课堂上老师引导如何更有效,老师如何观课、评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如何解决,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负担,不同学科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上老师讲得再多的知识点学生为什么老忘记等等, 这些都是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这些都是有可能解决的,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样老师就会从内心上接受这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只有老师从内在需要上感受到研究这样的问题对自己是有真正帮助的,才会想去研究,研究才会成为老师的一种主动性的行为,校本教研才会形成老师乐于参与、全员参与、合作参与的氛围。

(二)课题的研究机制是实现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保障

单有需要有自主还不够,应该还要有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实行课题带动,要建立学校课题研究机制,即建立“校长支持—专业人员指导—教师人人参与”的机制,采用层级式管理模式,校长是组长,副校长是副组长,教务处分管教研工作的中层和各教研组长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实施、协调,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课题开展的激励机制,为课题的扎实开展建立保障。课题由教师的教学问题而来,并进行校本研究立项,保证研究的基础性和针对性。

(三)课题的有效引领是实现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引领,是指专家、学带、骨干等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是关键。

1.进行课题的研究,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引领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采用结对子、一起主题研讨交流、座谈反思等形式帮助和指导教师,让学校这些接地气的“身边的专家”现身说法,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能指导课题研究和教研效果,提高质量。

2.进行课题的研究,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进修校教研人员的支持,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支持合作,教研员每学期如果有2至3周时间到学校参与指导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行动研究,进行“行为跟进式”的现场指导,如结合课题进行课堂研究,即个人先备,集体再备,上课听课,评后再上,上后再评,使教师在研课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并得到专业的全面提高,就会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注入生命力。

3.学校还注意隐性的专业引领——那就是理论学习。没有理论指引下的研究其实是盲目无效的研究。有效的理论储备,可以让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可以让教师善于发现并梳理研究问题,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操作实践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率。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采用的是“菜单式的理论学习”,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然后在接下来的专题研究中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观课、评课中运用,这样的理论引领是有效的,在研究中更有明确的目的性,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总结,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还可组织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等。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的夯实是实现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重心

课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经验带领,要真正落实在研究过程上,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

1.建立层级行动模式

学校层面上的校本教研:可采用“提炼问题—制定课题—理论学习—实践课堂—主题交流—出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探讨教研”的程序。

课题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先保证教研时间,老师人人参与;再定出课题的研讨阶段目标;最后进行研讨:个备—集备—课堂—听评课—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老师层面的校本教研:根据课题的阶段目标,定出个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上课反思、观课反思、讨论反思、再学习再实践。

2.建立同伴互助

在教师群体层面,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同伴互助。在课堂研究中,老师互相协作。比如在观课中,我们充当学生,分到学生各组去,帮助学生组织讨论,并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课后一同研讨如何组织更加有效。通过教研组和片区层面的课题研究,将研究内容渗透到课改沙龙、案例分析、问题诊断、课例研究、问题式研讨等形式中去,加强了教师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建立展示的舞台

学校要努力为课题组的老师们搭建课堂教学的舞台,让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展示的空间。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和别的学校进行校际交流,开展专题磨课活动,树立课题研究的典型,表彰鼓励,长期的定期的开课活动、定期的赛课活动等,推动老师的教研热情,实现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五)课题的及时总结推广是实现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抓好课题研究的总结,是做好课题带动校本教研的重要环节。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推广,所以要及时总结,可以分阶段小结和结题式的总结,并整理出课题研究的课例和案例。学校定期召开校本教研课题小结研讨表彰会议,小結课题研究经验,表彰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研先进个人。一是可通过评选先进教研组,推动教研组的建设。二是可通过评选教研先进个人,为其他老师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可推广课题研究的经验,让先进课题组介绍他们如何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等好的做法,供教师借鉴。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不仅深化了研究,而且也更好地带动了校本教研。

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能有效地避免很多无效的、被动的、重复性的工作,让校本教研的各个要素发挥最佳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孙瑞欣.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06(Z1).

[2]关翠贞.课题牵动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群体素质[J].辽宁教育,2006(Z1).

作者简介:杨单女,女,1975年生,福建厦门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课题有效性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