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及“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以钟美美爆红事件为例

2021-03-10张珺洁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美螺旋观点

□ 张珺洁

一、事件回顾与舆情梳理

2020年5月,一位网名为“乌拉旮旯·钟美美”的鹤岗男孩,因为一系列“神模仿”老师的视频而意外走红网络。2020年5月29日,他的视频被大量下架,网络传言他因不够尊师重道而被约谈。2020年6月3日,教育局对此进行回应,表示下架视频是孩子母亲的提议,她担心网络舆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当地教育局表示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让孩子拍摄一些正能量作品。

(一)初期舆论产生阶段

钟美美对老师上课言谈举止的神模仿,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很多网友夸赞其为“国民教师”,称其“演技秒杀流量明星”“正宗的斯坦尼表演体系,吊打中戏,脚踢人艺”。在短时间内,网民对钟美美模仿视频的正面评价形成了压倒性的舆论局面,而抨击、中立意见占极少数。少部分人表示,钟美美的模仿和表演不够尊重老师,但这一观点被大量网友驳斥,网友认为批判者小题大做、思想迂腐。5月29日,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视频在平台下架。在此之前,网络上形成了第一轮“沉默的螺旋”,并使“钟美美”热度久高不降。

(二)舆论的转折与发酵

2020年5月29日,当模仿视频被大量下架后,钟美美被约谈警告的消息开始在网络扩散,大量网友一边倒地支持钟美美的视频创作,纷纷发声批判教育局和学校的干预,而持保留意见的人很少。第二轮“沉默的螺旋”形成。

(三)两种观点的博弈

6月2日,钟美美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对“约谈”一事进行辟谣,同时表示后期会继续分享相关视频。相关部门表示,下架视频是钟美美的母亲出于保护孩子免受网络舆论影响而提出的。“被约谈”被证明是谣言后,网络上出现了两种声音,网民基于“应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与“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两种立场展开了激烈辩论,而此前曾对钟美美的视频创作表示支持的观点不再占据显著优势。此时,“反沉默的螺旋”形成。

5月28日至6月9日,钟美美事件舆情热度的大致走向如图1所示。

图1 (图源:蚁坊软件舆情报告)

二、新媒体时代的“沉默的螺旋”运行机制

(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著名学者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的理论。该理论指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社会传播的过程。(如图2)

图2

中国学者也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做出了多样化的阐释。龙小农认为,由于I-crowd时代网络群体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的方式不同,受众接受心理结构也有差异,在以网络群体传播为核心的舆论场建立中,诺依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发生了倒置。郭小安则把“沉默的螺旋”的基本理论放进舆论学进行考察,认为诺依曼揭示出的实质就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和寡头垄断的状态。

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忽视了其他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影响因素渐趋复杂,舆论场上逐渐出现了“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反沉默的螺旋”是指由于互联网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外界环境对受众的压力有限,受众倾向于通过网络大胆地表达自我意见。少数个体选择勇敢对抗大多数,甚至最后分庭抗礼、扭转局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的效用性存疑。因为在网络普及、观点公开的情况下,“优势意见”较难形成,对立意见反而更容易出现。并且,“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但从各大社会热点事件的舆情走向中,我们可以看出“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本案例里,当绝大多数网友都在夸赞钟美美的模仿视频时,那些持批判观点的声音出现得较少,但到事件后期,持批判观点的声音不在少数。钟美美视频被大量下架,舆论一边倒地认为钟美美被约谈,指责教育局和学校过于敏感,扼杀孩子的创作积极性。

目前,社交媒体有5个特点:(1)用户为中心,个性化色彩突出,用户既能制造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2)互动性强,易于分享;(3)传播速度快,实现高效传播;(4)产生极具影响力的聚集效应;(5)直截了当,注重兼收并蓄。社交网络经常把作用不同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并依赖于其数据库和链接功能,使受众群体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和拓展社交。

这些特征对“沉默的螺旋”原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用户个性化突出可能会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用户角色和地位;迅速扩散的出现有可能加剧“沉默的螺旋”情势,也可能使其效果减弱;聚集效应较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群体压力或是造成舆论一极化。

由此,可以总结归纳“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的原因。

1.仍然有对“被孤立”的恐惧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在社交媒体中,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言语攻击和群体压力可能较以往更甚。为了避免遭受网络暴力,少数意见持有者宁愿保持沉默或“随波逐流”。在朋友圈、QQ等私人领域,为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与朋友圈中好友“和谐相处”,很多用户往往会继续选择“随大流”,紧跟大众舆论的步伐,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保护伞”。

2.舆论领袖依然在传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今,虽然人人皆可自由发表观点,传播生态看似平衡,实则不然。专业传播机构拥有足够的资本、设备与公信力,更容易获得大众的信任。舆论领袖的引导会对网民的观点产生一定影响,专业传播机构仍然处于强势地位。

搜集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各大主流媒体均以独特观点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这类新闻评论基本上都是以维护钟美美创意为报道观点,辩证地看待什么是社会正能量,来强调教育应有的宽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领舆论的风向标,如表1。

表1

3.“沉默的螺旋”理论本质属性未被颠覆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本质属性是中长期的媒介效果,而非短期的意见表达。虽然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赋权,人人皆是观点传播者,但实际上人们仍受到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传递、灌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沉默的螺旋”主要探讨宏观的中长期效应,零星的个体发声属于微观领域,不能导致宏观上的根本性变化。“钟美美事件”前期,大量网友对他的模仿表示肯定与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转变他们的固有价值观。

三、“钟美美事件”本案例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会像以往一样单一地接受某种观点,更不会被动地接受媒体的宣传,用户的自主性在不断强化。网络媒体上,争议常常不断走向白热化。先锋性社群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使“劣势意见”的持有者相互取暖,“被孤立的恐惧”心理机制遭到冲击。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社交方式,用户可以在抖音、快手、知乎、百度贴吧中任意选择自己的圈子,寻找意见类似者,抱团形成新的意见气候。

鉴于网络传播的平等性、网络媒体的普遍性以及意见发表的自由性,虽然“沉默的螺旋”在公共事件发酵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部分效用在网络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消解。

本案例里,舆论最后没有呈现界限清晰的两边论,而且主流意见市场中也夹杂着其他一些观点。数据统计发现,超过一半的网友支持让孩子的天赋自由发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网友支持教育局和学校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其作品传达正能量。还有一些其他的意见,譬如“不能让网络过度干预孩子成长”,观点市场非常繁荣。整体分析网络舆论,可以发现,“理性看待学生拍摄短视频”的意见成为主流,相反,事件初期无条件支持“钟美美”的狂热声音变得微乎其微。

在钟美美视频爆红整个案例中,事件的一波三折与真相反转是导致舆论发酵的主要原因。大批量KOL和短视频用户因为“猎奇”大力支持钟美美的模仿视频,但“少数派”并没有因为意见领袖和主流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他们通过持续发声、转换舆论阵地、吸引观点类似者、重塑意见气候等来实现“反沉默的螺旋”和“沉默的螺旋”的强弱转移。

四、结语

“沉默的螺旋”是基于传统媒介环境提出的。在大众传播进入网络时代后,它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民众理性的发展,以及对公共议题参与性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传统运作机制。

眼下各种社交平台异军突起,由于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再加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受众参与意见表达的门槛降低等原因,“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弱势一方可以有机会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控制局面、力挽狂澜的效果。

然而总体而言,在网络媒体中,群体压力稍有减弱,却没有消失。网络的“匿名性”原理会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暴力的诱因。人们通过ID等依然可以查出发言者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不仅害怕被孤立,而且担心自己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最后选择三缄其口。“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民主的外衣下,只是出现得更加隐晦,没有从网络空间中真正消失。在新媒体语境下,它依然影响着舆论的走势。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是两个相悖的现象,但并不代表两者之中只有一个正确。相反,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个案例中存在,随着舆情的推进,各自发生效用,而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两个理论。

猜你喜欢

美美螺旋观点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观点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营救美美周
讨厌
奇妙的螺旋
谁更狡猾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