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

2021-03-08赵金飞

党史文汇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船陈独秀革命

赵金飞

编者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他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在100年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奋斗史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珍贵的财富和独特的标识,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歷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全社会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红色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我刊特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开设“百年红色精神礼赞”专栏,系统宣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

100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可谓“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湖南青年毛泽东呐喊:“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李达、董必武、王尽美等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国先进分子,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梦想,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石库门房子里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航程。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也以“红船”命名,形成了光照千秋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民燃起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希望。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使其充当中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陈独秀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1915年9月,陈独秀抱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的雄心壮志,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 年1 月,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随即发起改革北大文科教育体制。陈独秀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许多青年学子深受影响,因此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果敢冲决封建思想的束缚。

1919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亲笔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对内政外交提出了5 条具体要求,以表达“平民征服政府”的政治要求。他还不顾个人安危,到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后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反动当局不得不于9月16日将陈独秀释放,但要求其“不得擅自离京”。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逐渐否定了过去信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开始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他把目光从以青年学生为主转向以工农大众为主,并从新文化运动积极转向建党活动。

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前往上海。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护送陈独秀到天津,两人装扮成商人模样,先来到李大钊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在那里暂住了几天,然后再转道天津去上海。一路上他们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并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负责党的筹建工作。这成就了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1920 年6 月,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起草党的纲领。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 同 年 8 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 2 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由陈独秀担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我党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如制订了党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出版了党的第一本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办了党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外国语学社,组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机器工会,并指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除此之外,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它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帮助推动北京、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建党工作,为组建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他在《言治》季刊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又以《庶民的胜利》为题发表演说。紧接着,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Bolshevism 的胜利》一文,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大胆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 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其间,李大钊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与陈独秀一起编辑《新青年》杂志,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邓中夏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后,李大钊又派人到天津和济南等地,指导当地进步青年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还组织工人俱乐部,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工人中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了筹建中国共产党,他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建党事宜。1920年10月,李大钊亲自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激流中,走在时代前列,以超越以往仁人志士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救国救民的情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上通过的中國共产党纲领和决议中,中国共产党人鲜明地提出将以无产阶级军队和社会革命的手段,以工人阶级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彻底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并将这个革命与世界革命相联系。就中国革命而言,任何一个阶级及其政党都未能将中国革命引向这样一种高度。这是敢为人先的伟大创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正如毛泽东所说:“1921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动力。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首创精神就是其事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和革命实践中,从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到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组织;从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本,为中国革命借来“火种”,到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等无数个“第一”,无不彰显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炎黄子孙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坚定理想 百折不挠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制度,使人人都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为的就是这个理想。

当年,李汉俊、李达、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位中共一大代表风云际会,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大历史使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经过中国革命的大浪淘沙,这13位代表后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归宿。

革命到底、见证胜利者——毛泽东、董必武;

矢志不渝、英勇牺牲者——邓恩铭、陈潭秋、何叔衡;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者——王尽美;

信念动摇、迷途知返者——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

叛党投敌、背叛革命者——张国焘;

叛党叛国、沦为汉奸者——陈公博、周佛海。

其中,李达等4人情况又有很大不同:李达是1923年脱党,1949年又重新入党;李汉俊是1924年自动脱党后被中央开除党籍,在大革命时期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包惠僧在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后迷途知返;刘仁静参加托派,1929年被开除党籍,晚年悔过。

为什么有些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做到矢志不渝,死而后已?有些人却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经不起考验,中途脱党,甚至叛党投敌,沦为汉奸?答案只有一个:共产党员理想信仰的坚定程度,决定了其人生的基本走向。

毛泽东与董必武一起参加中共一大,又同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见证革命成功,这不是偶然的。1920年,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后,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始终矢志不移、执着追求。“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是董必武九十虚岁生日时写下《九十初度》一诗中的最后两句诗,这也是他一生探求真理、坚贞奋斗的生动写照。

邓恩铭参加党的一大后,积极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工运工作。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回到山东后,一方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方面致力于党组织的发展和山东工人运动的发动。邓恩铭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表达了他在革命道路上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1929年,因叛徒告密,邓恩铭在济南被捕。面对敌人酷刑,邓恩铭依旧坚贞不屈。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陈潭秋参加党的一大后,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1933年初夏,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9年9月,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他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1942年夏,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陈潭秋于9月17日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陈潭秋拒不屈服,被秘密杀害于狱中。

何叔衡参加党的一大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到上海开展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等活动。1928年6月,赴苏联出席党的六大。随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此时他年过五十,仍学通了俄语,以此研修革命理论。1930年回到上海后,任秘密救助遇难同志的全国互济会负责人,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1931年11月,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人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1935年初,何叔衡在向闽西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王尽美参加党的一大后,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积极领导工人运动。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1925年春节前夕,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住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工作。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后因肺病复发,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在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改初衷,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这种奋斗精神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无数共产党员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从“不奋斗,何以为人也”的赵世炎,到“要和敌人战斗到底”的张太雷……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印证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精神。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就在于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革命理想高于天。众多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因此,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思想根基,从而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立党为公   忠诚为民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共产党人以振聋发聩的声音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宣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者,“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消灭阶级的阶级斗争目的;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统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宣布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这是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始人王尽美在参加中共一大后写下的著名诗篇,并从此将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以更加坚定地表达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58名早期党员中,很多人出身于殷实家庭,有着相对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有些还是名门望族。他们投身革命,并非为了改变个人的境遇,而是出于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運,为的是让贫苦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活动和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如李大钊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勉,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就义;毛泽东不仅自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而且他的6位亲人先后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彭湃抛弃“鸦飞不过的田产”投身革命,发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邓中夏在狱中留下“一个人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的遗言;周恩来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以查到姓名的牺牲的革命者是370多万”,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正是依靠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因此,共和国的旗帜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始终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一条红线。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锻造出的崇高品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就好比舟和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个政党也好,一个政权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自身的建设,取决于能否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红船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传承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政党性质,展现了共产党人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规律的自觉认识,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任务的自觉把握,对中国近代以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自觉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在精神层面的伟大创造和历史贡献。红船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永载史册、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党英勇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支撑。结合新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将有助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由教育部和原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研究中心聚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编写出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理论普及读物以及红色文化育人读本和资政报告,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责编 曲星)

猜你喜欢

红船陈独秀革命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