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2021-03-08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宁 敏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向前的精神食粮。然而,作为时代先驱的当代大学生,当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时,有必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自觉践行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自我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就影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就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策略展开了探讨,期望能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认知、理解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并有创新性发展。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驱,理应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产生了某些不当观念。因此,很有必要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认真分析,要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践行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影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因素分析

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个体的文化认同很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弥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固定陈旧

为积极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国家战略,近年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各高校陆续开设起来,但是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固步自封,教育内容固定陈旧,脱离当今社会现实,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用比较消极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当前大多数高校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时缺乏慎重的态度,很多教材过于理论化、缺乏趣味性,这种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上课学生可能连教材都不想带,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且很多授课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大多都是按照教材讲授,知识拓展不足,所讲的传统文化内容不能与当前社会现实以及大学生的偏好很好地结合,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枯燥无趣,而且可能还会妨害学生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完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呆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深奥难懂,以至于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提不起精神甚至打瞌睡,或者做一些与课程不相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传统教法,即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严重弊端,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师生的互动,想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更是难上加难。再者,各高校会成立不同协会、社团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社团以及相关活动就相对较少,而且往往流于形式。譬如,书法社、戏剧社、诗词社、文学社等,在招新时会发现没多少学生前来咨询报名,但一些新鲜、动感、刺激的社团,如轮滑社、动漫社、街舞社等门庭若市,人气爆满。这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要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可度。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缺乏

广大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在师资队伍的配置上,不少高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甚至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却被安排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很难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策略探讨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认知是认同的基石,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知,才能形成某种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所以,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博览中国名著,品味戏曲,聆听音乐,欣赏书法、绘画、舞蹈等,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同,进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心理层面认同的目的。挖掘、利用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人、铸魂、励志、养心功能,进而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强化政府、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力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者,政府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为塑造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当下,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不良思想文化在很多平台传播,这会对身心还处于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政府可鼓励文化行业积极打造一些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让学生们在不自觉的文化消费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应肩负起主力军的职责。学校应拓展反馈信息的渠道,在效率上要便捷、高效,对于学生们很关心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慎重决策,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有必要创建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平台,尤其是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公众号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快速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增强对文化信息的思辨反应能力,也方便学校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自觉摒弃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与诱惑。

发挥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是通过校园的布局、建筑、绿化、设备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学校的显要位置与场所建造小品景观,设立名人画像雕塑,张贴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图书馆、艺术展览馆等各类基础性文化场馆的建设,以发挥场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强化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落脚点在于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所以,当代大学生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践行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自身角色,牢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同时,要积极主动学习与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强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信念,自觉摒弃不良文化、错误思想的侵蚀。此外,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齐家之道、治国之道等各方面内容。再者,应积极吸收与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成为一个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大学生是全社会最具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