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讨

2021-03-08张潇月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8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精神

张潇月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对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及路径进行探讨。

工匠精神在强国建设、社会发展、个人成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应在培育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源于先辈们对钻研事物的热情。工匠精神是守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反复作业的专注精神;是工匠们专心雕琢,磨练娴熟技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敬业精神;是匠人们对产品精益求精,改善工艺、追求品质升华的创新精神,是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塑造职业精神,更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顺应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传承中华文明,确立职业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革新职业教育的需要。

顺应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需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实体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世界强国的目标离不开工业的强大,工业的强大需要具备现代化、高水平的制造业做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打造中国品牌。卓越品牌的塑造离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使命,沉下心来专注地将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打磨到极致,坚持不懈地追求,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颠覆产品单一、质量低劣、竞争力缺乏的市场形象,构筑制造业的新格局。

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中国的工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引领我国科学技术的革新,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工匠是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者与使用者,他们代代相传,是亲历者,更是发扬者。錾刻工艺师孟剑锋运用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几十年如一日,攻克了纯银铸造的工艺难题,运用纯银錾刻出“柔软的丝巾”,作为2014年北京APEC会议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18世纪的西洋钟表在“故宫男神”王津手中能重新活起来,指针精确度高,水流、小鸟、小人相映成趣,到点敲钟,背景音乐自动播放。清华大学的张礼老师,研究冷原子量子力学,九十多岁高龄,每天7点就已经在办公室工作了,桌子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他坚持学习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这就是坚守传承,凝聚在器物制造过程中的精神与智慧需要被传承,它们在世界多样文化发展中代表着中国特色,是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象征。

确立职业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的需要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家庭环境多样化、生活科技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个性鲜明、思想开放以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劳动”这个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词语,他们似乎不再熟稔,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影响着孩子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少学生丢掉了“劳动是一种美德”的光荣传统,部分学生以“功利”为目的,没有真正领悟到劳动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及磨炼意志的真正价值,使得部分学生对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认识比较粗浅,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去甚远。

革新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学艺先做人,艺精德更高”。学生应该革新职业技能人才层次的自我认知,应该革新“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是落实国家多次强调的“立德树人”“素能本位”“德技并修”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在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重视程度上有所欠缺,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只归集于专业课程,缺少对开设思政课程的重视度,职业技能大赛没有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放在与职业技能相同的地位上。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将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度融合,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的需要,更是增强职业教育活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

利用思政课堂培养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在思政课堂上向学生讲述工匠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贡献,比如工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创新作用,在文化传承中的传续作用。讲好大国工匠故事,更新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明白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平等地位,明白劳动在当今生活中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将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布局相结合。

利用专业课程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实践

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析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实践,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等职业素质。根据专业特点,挖掘隐性德育功能。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与在各个岗位上勤劳工作、拥有坚强意志的人们的职业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坚强意志的养成是在勤学克难的基础上磨练出来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也应具备工匠精神,不怕困难,勤学苦练,意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提高劳动产出品质及提升社会责任感。

利用校园文化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在校园内营造浓烈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第一,在各类比赛活动中,不仅以夺得智育的奖项为目标,更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培养,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修炼自身的品性。第二,感受时代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人物进校园开展系列讲座,更加全面、细致地向青年大学生讲述工匠精神,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或者现场演示传统手工艺生产流程,展示精美手工艺产品,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示范作用。职业院校甚至可以邀请德艺双馨的高级工程师、技师到学校兼职任教。第三,创造参加公益活动的机会。通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培养他们团结互助以及自觉自愿为他人和集体的服务意识与精神,这既与“劳模精神”相契合,也是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利用网络平台弘扬工匠精神

学生倾向于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根据他们的表达特点,在网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宣传教育主题板块。运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短、频、快、浓缩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推送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的相关事迹,发挥流量优势,宣传大国工匠精神,使大国工匠与学生在网络上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工匠的亲切感。搭建网络会客室,邀请校企领导、技能大师、优秀校友、技术能手及思政课教师等走进匠心网络会客室与学生进行交流。

顺应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支撑;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工匠精神支撑;确立青年劳动价值观,需要工匠精神支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支撑。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利用思政教育培养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利用专业课程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实践,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熏陶,利用网络平台弘扬工匠精神,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