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化宗祠文化的审美探究

2021-03-08袁润川安化县第五高级中学

文化产业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宗祠祠堂楹联

袁润川 安化县第五高级中学

安化传统宗祠建筑文化是梅山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化宗祠建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安化宗祠文化的和谐美、安化宗祠文化的艺术美以及安化宗祠文化的社会美。从美学视角探讨安化县的宗祠文化,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一个人必须属于一个家庭,而一个家庭又必须属于一个家族,而每个家族又必然要认同一个共同的祖宗。比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由于宗祠文化具有根源性、地域性等特点,目前国内对于湖南省安化县的宗祠文化的研究著作并不是很多。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变动之后,能够保存下来的宗祠几乎很少,对于研究有着很大的难度。而从美学视角探讨安化县的宗祠文化,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化宗祠文化的和谐美

从整体看宗祠,体现了一种和谐美,这种和谐不仅是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也是《诗经·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境界,是心与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走进宗祠,我们能够看见曾经的宗祠并肩而立,袅袅炊烟和日而出,同日而落。

(一)宗祠选址体现和谐美

古往今来,宗祠作为古建筑中的一颗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古人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建筑人文美与自然环境美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宗祠建筑的选址便体现了这种“和谐美”。这种和谐美是风水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的运用。风水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一种独特的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整体和谐。风,八风也。也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样子。《说文解字》中说:水,准也。泛指河流。因此人们通常在宗祠选址的时候,强调对于风和水的注重。风水中讲究“龙、穴、砂、水、向”五方面,龙即龙脉,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脉。风水中的穴指的是人居住的地方。砂指的是周围的环境和山势;“水”指水流。向指朝向。这些理论都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在宗祠建筑上的具体运用。安化大部分祠堂都是以梅山文化发源地的中心为选址,即梅城地区,比如:陶家祠堂、熊氏宗祠、龙家祠堂等等。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这是因为大部分移民都是以坐落在以梅城为中心的辐射地区,即政权与宗族权力相结合,有利于管理百姓,促进政权的稳定;其次,梅城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给祠堂的选址带来了方便。处于雪峰山脉中段腹地,依山傍水,三坪相接,视野开阔,洢水犹如玉带缠生,水速缓慢,罗城紧密,四周贵沙相护,细究风水之中的龙穴沙水,实乃湘中福地,湖南百年古镇,梅城独占之。

(二)宗祠文化体现和谐美

宗祠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宗祠内部的和谐规范。比如祖训、族规的建立,其常常于族内公众活动中加以宣读,以晓谕群众,维持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它们告诫着同姓氏人的一言一行,对于宗祠与宗祠和谐关系的出现营造了社会氛围。例如:安化《袁氏家规》中第一条:“忠国家”;“忠为孝所推,暨父母生我,国家临我,均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读者穷则以修己守法为忠达,则以爱国为忠;耕者无事,则早输国稞为忠,有事则急于奉公为忠。夫求忠贞必于孝子之门,苟非忠贞必非孝子。于今享平等、自由之福,谁实为之。岂可忘所自来哉。”这种共同信仰的宣扬有利于家族的和谐与团结,也为宗祠与宗祠之间的和平共处营造条件。历史上,梅城既是一个千年古镇也是一个商业重镇,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宗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再者,宗祠文化一直秉承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仁”是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一般理性的关系,而是包含一定情感的关系。这些情感的融合体现了“和谐”。亲情能使家庭内部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夫妻和睦;懂得爱人之情能够使得邻里和谐、社会宁静,友谊长存。因此,尊崇“仁”能够让“和谐”之风抚慰燥热的心灵,达到生活的和睦。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其人非亲友,即宗族出入往来,朝暮常见,务宜有无相通,患难相恤,无恃强以凌弱,倚众而欺寡,毋以微小而成大业,饶有古风,斯称仁里矣。安化宗祠之间的相处一直秉承着“仁”的思想。例如:第一,允许异性通婚。古时婚姻已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做法,可知婚姻已然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在安化县,众多家族之间的联姻已是常事,没有以我独尊的高贵心理,各家族之间和睦相处。但是对于婚姻层面,也是具有一种封闭心理,一直延续至今,即“不远嫁,不远娶”。第二,邻里和睦。茶叶是安化县的特产,每到夏季,人们都会到凉亭或者是廊桥上乘凉,共饮一杯茶,高谈阔论,谈笑风生。可以说是举喜同乐,遇丧同哀。对于小事和大事,都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也能够一起抵御外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第三,经济互惠。作为一座偏僻的山城,安化闭塞的交通并没有给安化县带来太多的经济收入。安化独有的茶叶优势促进安化马帮的形成。互相合作、劳动,不分姓氏,统称为“老乡”,经济互惠,其马帮精神的形成也与宗祠和宗祠的和睦分不开。不同姓氏的人们住在同一个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祖先们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且与其他姓氏的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共生共荣,一直传承至今,这可谓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体现了浓厚的和谐意味。

三、安化宗祠文化的艺术美

人的审美追求是在艺术中得到最集中的反映和表现的。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中的滕王阁,风格典雅,声势巨大。建筑是人类进行一定活动的场所,建筑是人类的心灵慰藉地,在中国的明清戏曲小说中,最大的建筑应该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由于人与建筑是一种心灵相通的关系。因此,人在园在,人走园毁。就如鲁迅小说中描写的“看客”,建筑就是一个这样的默默无闻的看客,记录着人事变迁。走进祠堂建筑,我们似乎依稀可见当年那些能工巧匠挥洒的汗水;走进这些古建筑,他们也能够唤起我们对家族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无限遐想。

(一)宏丽庄严的建筑珍藏——贺氏祠堂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的《蝶恋花》将我们一下子带入到高墙大院,庄重肃穆的意境。安化县江南镇洞市,这里保存着安化最完整的古迹建筑贺家祠堂,该祠堂占地六百平方米。这里山水环抱,周围青山如屏,交通闭塞,溪流缓缓流过,给这片村落带来长久的宁静,给宗祠的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祠堂建筑主体保存完整;该建筑端庄轩敞,典雅大方,山水共长天一色,灰砖青瓦,白底彩绘,稳重端庄,与古梅山的自然环境非常和谐。贺氏宗祠属于双进两层四合院木式的结构,中有天井,两侧为厢房。大门属于随墙门,说明该姓氏奉行着谦卑的风气,低调不漏财。正门有石雕,门梁上雕刻了两条栩栩如生的龙,门前两侧的石墩是精雕石刻的石狮子,相连所有的木构屋柱高大挺直,充满霸气。木柱下有石墩,都刻有精美的雕像,有生肖有花草有祥云藤蔓有牌楼神像,工艺堪称一绝,楼上凭栏处皆为纹饰雕栏,上下呼应。尽管经历了三百多年,该宗祠依旧屹立不倒,说明当时建筑艺术的高超。其次,该祠堂表现着对祖宗的崇拜;享堂用来议事,穿过中间的小门,依稀可见的便是寝楼,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表示对于祖先的尊敬。寝楼的位置位于祠堂的最内部,说明当时人们对于祖宗的信奉的最内心的,最神秘的。左昭右穆,追溯一家源流。最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贺氏祠堂它的美是端庄的、是意义深远的。当时除了祭祀,安化作为一个黑茶生产大县,祠堂有时候也成为经济议题讨论的场所。李泽厚曾经说过:“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贺氏祠堂是美的,它保存着当时最完整的宏伟的风格建筑,也呈现了当时该氏族的经济盛况,直到今日,这里的人们也依然保留着宗祠最原始的功能——祖先崇拜。

(二)雕刻艺术的建筑杰作——雷氏祠堂

湖湘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除建筑造型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湖湘与其他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安化的宗祠建筑与徽派建筑并不完全雷同。安化地区木材和矿石非常丰富,因此建筑的材料也以石头、木头见长。以石雕与木雕为主。而且安化山区对于“柱”的崇拜和“梁”的崇拜也进一步塑造了安化宗祠建筑的主要特色。

安化县的雷氏祠堂是清代的古建筑。占地八百余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虎山,前临流入资江的沂溪河,左有仙峰山,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视野开阔。是安化最具特色的宗祠建筑。该祠堂主要体现出浪漫与庄严的气致。院外高墙围护,绿柳低垂,山石点缀,院落设置戏台,戏台结构精巧,檐板装饰讲究,雕梁绣柱,再加上琉璃置顶,绣闼雕翁,富丽堂皇。从小门进入,似乎一曲“游园惊梦”,戏台声高,诉说旧事,宛如江南楼阁,余音袅袅。

楼阁上,皆是名手雕镂,更为精致,尤以木雕为众,木柱排列整齐,气宇轩昂,八面威风,在安化数百年仍屹立不倒,象征着安化人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仍然坚守初心的性格。雷氏祠堂具有一种宁静安详的状态,其造型艺术称得上是安化古宗祠建筑的翘楚。

(三)彩绘粲然的建筑新构——阙氏祠堂

《史记·礼书》曾叙:“天地有,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他们确信人死后依旧在另一个世界好好活着,于是我们给他们建造“精美的坟墓”。因此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这最终的目标。

阙氏祠堂是前几年新建立的宗祠,属于全阙氏族人所有,作为新时代宗祠的代表,建筑主体主要以混泥土钢筋结构为主,在加木柱结构为支撑,略显威武。没有以前的木雕与石雕,更多是在房梁、屋檐、屋顶的装饰,以彩绘居多。

加上瓷砖的美观,在山中显得格外独特。大门上主要为彩绘的二龙戏珠和凤凰逐日,门口置放的两个石狮子,用来趋避邪神。外墙雕刻着两只神兽麒麟,彩绘技术高超,惟妙惟肖,有吉祥、太平之意。瓦檐彩绘莲花宝座,宗祠大部分具有莲花花纹,这与“佛教”的传播不无关系,说明宗祠与宗教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神龛排位高度比大门的位置要高的多,神龛右旁置放着嘉庆年皇帝御赐的牌匾“东鲁名家”与宗族来源,左旁为该宗族人的共同道德规范:“立德树人”。由此可见现代人们认为祖先的地位仍然较为崇高。外有“佛祖”保佑,内有祖先灵魂,叙述了人、神关系的统一。

新时代的宗祠建筑省略了宗族议事的环节,更多讲究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相比于物质形态的交往,更注重人精神上的关怀。

四、安化宗祠文化的社会美

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宗祠建筑,还是毫不起眼的家祠,大部分都有楹联。而且大部分楹联都集雕刻艺术与诗词艺术于一身,同时还具有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因而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得到较好保护。随着满洲贵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对汉代文化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到清代,楹联为鼎盛时期。安化县在当时兴建祠堂的甚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不同时代的楹联也可以了解到安化地区不同年代的人文情感。

(一)宗祠楹联溯踪源

我国最早的诗歌源头是《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对女子美丽容貌的赞美。因此,楹联和诗歌一样,可以用来表情达意。楹联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慎终追远,追溯家世源流,显示本姓氏久远的历史源流和前夕、开基情况。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来自哪里,我来自何方”等问题的产生,使得我们不断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民族身份的认同,构建了和谐的社会。人生尚有来处与归途,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一直刻入骨髓,人们总是用各种仪式来追溯自己的来源。我们可以从族谱、族规中可以看到,也可以从宗祠楹联中觅得。

比如安化袁氏宗祠中的大堂楹联:上联为“东阳永著仁风美肇,一方甲第”;下联是“河南长流爱日祥开,四世三公”。“东阳”这里指的是地名,可以认为是河南袁宏,他曾经出任东阳太守,说明该户最初也是来源于河南这个地区。“仁风”指袁宏的典故,即《世说新语·笺疏》云:宏起家建威参军,安南司马记室。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治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之,执手相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在郡卒。上联为赞扬袁宏开创仁风的先河,来鼓励子孙后代学习其精神,做一个有仁义的人。下联主要是写袁氏“四世三公”,据《资治通鉴》载,安公自明帝永平四年到永元四年,官司徒司空,有汉自袁安之后,以袁敞,袁汤,袁逢,合成为四世三公。而袁氏一族从族谱中可知,来自河南,即汝南。故堂号为“汝南堂”。这些楹联能够帮助后代了解自己的来处,同脉姓氏的号召力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不可小觑,楹联上的优秀祖先事迹,也号召后世子孙发扬其精神。再如梅城刘氏祠堂楹联:合十七史治乱兴衰,着色传奇,却谁是霸上风云,昆阳旗鼓;统廿四朝典章文物,象功昭德,说什么宋廷礼乐,唐代霓裳。该对联记录了刘氏一脉在历史上的光辉,该联散文化的抒情语言,读来使人产生一种恢弘豪迈之气概。对仗工整,用词措句上气势磅礴。表达诗人对刘氏一族的敬仰。说明刘姓家族在历史上的分布都非常广。

华夏人民对于踪源的追溯是和想象、联想分不开的。人们用尽各种方式来赞美自己的发源地,现实超越时空在精神层面达到理想化,因之而产生愉悦感[7]。通过楹联追溯踪源,不仅能够建构身份的共同感,也能够建构其家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社会和谐风尚的引导。

(二)宗祠楹联训子弟

楹联一般是记述祖上名人所立功业,以此教育子孙维护祖宗的声誉,为国家统一强盛尽心尽力。例如陶家祠堂的堂联:“两江总督济百姓;八州军事惜寸阴。上联指的是两江总督陶澍。陶澍是清朝第一个官至总督的湖南人,他直接开启了清中晚期湖南人才群的崛起,有“晚清第一人才”之称。

史学家萧一山以为“不有陶澍之提拔,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下联“八州军事”指的是世人称赞的都督八州诸军事,长沙郡公陶侃。家境清贫彰志行,孝廉荐举启忠诚。

《资治通鉴晋纪》:常语人语,大禹圣人,乃惜光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侃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他认为爱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该联教育陶氏子孙要爱惜时间,努力求学,以先辈的优秀事迹当作楷模。如陶氏宗祠又一联:洢水两三湾,绕成云汉;梅城千万古,允绍箕裘。上联平仄符合规范,仄起平收,显示陶澍高超的文学功底。该联气势雄壮,上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从这些宗祠的楹联中我们追究本源,获取愉悦。祖辈的优秀事迹成为一段又一段佳话,值得笔墨的书写。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安化宗祠楹联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们才学、善良、勇敢,也怀有一颗积极入世的心与光耀门楣的抱负,跟随先辈的脚步,努力成为当代社会的栋梁。

五、结语

人生代代无穷已,安化的宗祠经历变迁,虽然大部分祠堂只剩下尺椽片瓦,但还是有迹可循,比如口口相传的辉煌,文献的记载,家风的传承都有宗祠的余影。了解这一部分历史,也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的建设和新农村社会的发展。

安化新时代五福台的建立与存在,继承了宗祠文化的核心,这一种神秘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这种力量以血缘为中心,以祭祀先祖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目的,里面蕴含了生生不息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总之,在安化地区,这样一大片的宗祠出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审美意蕴。

猜你喜欢

宗祠祠堂楹联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孔府的年节楹联
慷慨宗祠祭先贤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