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层模型正演模拟研究与应用实例

2021-03-08吴艳梅

复杂油气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剖面断层资料

吴艳梅,周 华,胡 敏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断层的存在会导致多种地震反射与实际地质特征不吻合的现象,地震正演模拟是研究异常地震反射的有效手段之一。刘南等[1]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发现断层阴影带内地层的地震响应会出现异常;马改正等[2]指出随着速度变化和深度增加,断层两侧差异压实作用会使部分断层在地震反射中消失,且提出“通过正演模型无法得到的断层和断层组合都是值得怀疑的”观点。为了有效解释断层,前人对多种影响断层识别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郝宇刚[3]建立简单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研究地层速度、噪声、地震资料主频、砂泥互层以及特殊地质体对断层及两侧层位的地震响应的影响;束宁凯等[4-5]利用正演模拟研究不同断距小断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从而识别小断层;陈军等[6]建立断层和侵入岩的不同组合模型,正演模拟其地震响应,从而识别实际地震剖面中侵入岩影响下的断层。为得到复杂地质模型的更准确的地震响应,季玉新等[7]建立观测系统,分析速度误差,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更趋于实际地震剖面的地震响应。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构造破碎,断层数量多,形态多,组合模式多。在实际研究中断层发育区常出现地层产状井震不吻合、假断层、假构造、地震反射异常、小断层识别难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开发中后期滚动研究及剩余油挖潜的成功率。在排除地质认识及技术因素后,认为地震资料本身可能存在某些问题,从而引起构造解释偏差。为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采用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进行研究。

1 二维断层模型正演模拟

1.1 二维断层模型正演模拟思路及流程

根据实际工区要解决的问题及地质特点建立断层模型;参考实际地震资料采集参数建立观测系统,采用适当方法进行二维正演模拟;对得到的模拟剖面进行偏移、校正等处理,处理方法参考实际地震资料的成像方法。通过全面模拟实际地震资料产生过程,得到更趋于实际地震资料的断层模型反射剖面,其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断层模型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流程

1.2 二维断层模型设计

断层解释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断距、倾角、产状、组合模式等。本文用倾角变化体现产状变化,用简单的平行式、Y 字形和负Y 字形体现多种多样且复杂的断层组合模式。实际研究中设计了不同断距、倾角、断层平面距离和断层组合模式下的6 个断层模型。各模型的地层接触关系、厚度变化及速度根据实际工区得到(见图2)。

图2 断层地质模型示意

图2 中6 个地质模型均由7 套地层加2 条断层组成,模型中所用地层速度一致,数值来源于高邮凹陷ZW 地区实际地层平均速度;从上到下断层断距逐渐增大。模型一、二、三中的两条断层F1 和F2互相平行,区别在于断层平面距离不同:模型一平面距离300 m,模型二平面距离160 m,模型三平面距离80 m,主要研究两条断层平面间距对地震响应的影响。模型四断层组合为帚状,模型五断层组合为Y 字形,从浅到深,断层断距和平面距离不断变化,主要研究组合模式不同对地震响应的影响;模型六从浅到深,断层倾角逐渐增大,主要研究断层倾角变化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1.3 二维断层模型正演模拟

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最常用的有波动方程法和射线追踪法。波动方程法同时保持了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更趋近实际地震波传播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更吻合[8-9]。本文为得到更趋近实际资料的正演剖面,采用波动方程法进行正演模拟研究。

实际野外采集参数受到地面条件约束(苏北地区农田湖泊密布,公路河流交错,施工难度很大),采用双边放炮2820-40-0-40-2820 的观测系统。在正演模拟过程中,由于模拟的噪音对远偏移距资料的影响相对弱一些,为了更好地成像,采用了4000-40-0-40-4000观测系统。相对于实际采集的地震资料,正演更好保留了一部分低频信息。正演模拟过程中,利用声波+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10阶)模拟野外放炮,得到初始地震采集资料。由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采用了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本次研究利用Omega2 软件对采集资料进行处理,通过去噪、反褶积、静校正等手段,消除绕射、多次波等干扰现象,进一步提高资料品质,然后建立偏移速度场,通过柯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得到最终的正演模拟剖面。该模拟方法是常规正演手段中计算量最大,仿真度最高的正演模拟方法,最大限度还原了实际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过程。

1.4 二维断层模型正演模拟地震响应问题分析

图3 为针对6 个断层模型正演模拟得到的地震响应,其中F1、F2 断层和H1-H6 层位分别对应断层模型中的F1、F2断层和H1-H6层位。通过对比地震响应和地质模型的层位和断层位置,从6 个地震响应剖面中发现以下可能引起地震解释差异的问题。

(1)断层上升盘存在地震同相轴下拉现象,经分析认为,断层下降盘地层速度小于上升盘地层速度,导致其双程旅行时增大,因此受断层影响的区域时间增大,且越靠近断层影响越大,同相轴下拉越明显(图3中①号箭头所示)。

图3 断层地质模型地震响应示意

(2)靠近断层的部分同相轴出现地质模型中不存在的断点(图3中②号箭头所示)。

(3)地震同相轴上表现为层段轴不断现象,分析认为是由断点处的绕射现象引起(图3 中③号箭头所示)。

(4)两条断层间距较小时,断层间的同相轴产状与实际地层产状不吻合(图3中④号箭头所示)。

(5)断层间距小于2个道间距时,地震同相轴上不能有效反映地层(图3中⑤号箭头所示)。

(6)断层断距小于λ/4 时,同相轴存在扭曲现象;大于λ/4同相轴错段(图3中⑥号、⑦号箭头所示)。

(7)小倾角断层的断面地震反射成像清晰,当断层倾角小于60°时,断面地震反射成像难,无断面波显示(图3中⑧号箭头所示)。

(8)当断层倾角由小到大快速变化时,正演剖面中出现延低角度断面波向下延伸的假断面波响应,假断面波与地质模型中的断层位置存在较大偏差(图3中⑨号箭头所示)。

(9)深层地震响应中存在多个与断层近似平行的反射轴,实际地质模型中地层并无变化(图3中⑩号箭头所示)。

2 实际应用

2.1 同相轴下拉现象分析指导断层上升盘高部位井位部署

CB 油田存在一条断距较大的F1 断层,油气聚集在断层上升盘高部位。油田开发生产中,高部位实钻井井深常高于部署井井深,部分挖潜高部位剩余油井目的层断缺。图4 为过well1、well2、well3 和well4 井的地震剖面,根据well1 井的速度标定结果,该剖面中对K2t2地层的地震解释层位为T1(图4 蓝色虚线所示),而实际钻探后标定的well2、well3 和well4 井的K2t2地层均高于T1,且越靠近断层,差异越大。对原地震剖面图进行分析,认为F1断层断距非常大,断层两盘地震速度差异很大,存在上述正演模拟研究中的异常现象(1)——同相轴下拉现象。结合正演研究中的地质模型与地震响应的对比分析,认为实际地震解释层位应为H1(图4 蓝色实线所示)。根据T1 层位部署的“设计1”井目的层会断缺,可改为“设计2”井的位置。

图4 过well1-well2-well3-well4井地震剖面

2.2 同相轴错断假象指导失利井原因分析

ZZ油田产量高,滚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地震同相轴的错断现象(如图5a中①和②号箭头所示),解释断层F1;结合井上分层K2t2位置,解释层位H1。由于断层存在,上盘层位抬升,形成新的有利圈闭①(如图5b所示),结合该区油水边界预测了新圈闭的含油面积,在构造高部位设计井well1(如图5b 所示)。实钻后目的层K2t2实际井深比设计井深低40 m,经分析认为F1断层不存在。解释方案由图5(a)变为图5(c),断层F1 消失,目的层H1 解释方案变化。结合上述地质模型正演模拟研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2),认为地震资料中的同相轴错断并非由断层引起,而是大断层反射引起的假象。

图5 ZZ油田well1井钻探前后示意

2.3 同相轴反射假象指导地震层位解释

XZ 油田构造复杂,多条大断层存在,F1、F2、F3和F4 断层夹持的区域下部地震同相轴产状与F2 和F3 断层近似平行。根据同相轴特征,结合XZ1 井标定的地质分层E1f3,解释地震层位H1old(如图6 中黄色虚线所示)。后续钻探XZ2 和XZ3 井,两口井实钻目的层深度均比设计深度高。结合断层模型的正演模拟研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9),认为剖面中与大断层近似平行的同相轴是断层引起的反射假象,在较深层位出现,浅层的反射更符合实际地层产状。结合新井E1f3层位标定,重新解释层位H1new(图6 中紫色实线所示)。图6 中所示新解释层位H1new 与其上部地层同相轴产状更一致,更符合地层变化趋势。

图6 XZ油田过XZ1、XZ2和XZ3井地震解释示意

3 结论

油田开发中后期,随着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丰富,以及地质认识的深入,地震资料本身引起的地质认识出现偏差的问题逐渐显现,在此情况下,地震正演是发现地震资料本身问题和消除偏差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地震正演模拟研究及实际资料验证,认为:

(1)断层两盘速度变化会引起同相轴的下拉现象,速度差异越大,下拉现象越明显。

(2)断层平面间距越小,地层反射受断层影响越大,地震同相轴所反映的地层产状越不可靠,需结合整体构造趋势和相邻地层产状来综合判断。

(3)断层倾角较大时,断点处易出现层段轴不断的现象,地质断点位置和地震断点位置有差异;断层倾角越小,断面波越明显;倾角变化较大的位置易出现断面假象。

(4)深层断层附近会出现与断层近似平行的地震反射,形成假的地层反射现象。

猜你喜欢

剖面断层资料
ATC系统处理FF-ICE四维剖面的分析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保护层开采扰动断层区覆岩应力及 滑移变形规律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中国有了第11颗“金钉子”
地质雷达技术在管道河流地层划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