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2021-03-08覃京翎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新工科现代学徒制

【摘 要】本文论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认为与传统专业相比,新工科专业具有诸多特性,包括建设前瞻性、跨界融合性、应用实践性、创新驱动性等,总结教学管理模式过于落后、政策及制度不完善、缺乏“教学型”企业导师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等目前新工科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并健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果导向”的培养新理念、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共建新工科师资团队等构建新工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协同 新工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139-03

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已经趋于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化。伴随生产智能化和城市智慧化,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新需求,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围绕其开展新一轮的竞争,不断将生產组织方式和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进行重新塑造。在知识生产模式以及科技与产业革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应运而生,其是运用新兴技术形态建设并发展一批新兴工科,或是对一批传统工科进行升级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本土化且具备应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跨界融合能力等特征的新型工科。职业院校顺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积极融入区域支柱产业,协同龙头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合作,探索高技术技能新工科人才培养,为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和迈入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人才支撑。

一、新工科起源和专业特征

(一)新工科起源

为迎接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2017年,教育部在复旦大学等高校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和建设研讨会,形成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规划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人才高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新工科专业特征

所谓新工科专业,主要针对那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域链、虚拟现实以及智能科学等相关的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相比,具有更多外延以及内涵的特性,主要包括建设前瞻性、跨界融合性、应用实践性、创新驱动性等。

1.建设前瞻性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是高职工科教育改革的核心,职业院校应积极对接产业,开设、动态调整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专业,提前布局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新工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

2.跨界融合性

伴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技术迭代升级,原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分类边界日趋模糊,新工科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跨界融合,实现对传统工科的一次飞跃,凸显其跨领域、跨行业以及跨学科的特点。

3.应用实践性

我国传统工科专业更加强调专业性、学术性以及基础性,而新工科专业更为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及转化性。对新工科专业而言,更为注重学生能够应用新兴技术对我国现有的管理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甚至颠覆,能够利用新技术将新的经济形态创生出来,因此对实践性的要求十分高。

4.创新驱动性

新工科依赖的技术是创新性的,其代表未来技术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技术创新性不只是普通的应用创新,更是突破核心技术的一种创新。鉴于此,其创新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特征会有所不同,因而具有一定的创新驱动性。

二、新工科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模式过于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二段式或三段式,即在学校将专业技能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学习完成后,在企业跟岗实习。该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企双主体”培养,但由于新兴行业企业的体量与规模较小,且企业的运营和生产会直接受到市场的影响,企业接受学徒的培训和跟岗的能力也会差别很大,最终学徒的各方面能力无法与企业相匹配,企业的学徒制很容易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此外,新兴企业的学徒学习为边学边做,而学校则为学科性的教学模式,两者的形式完全不同。在学校中,教学主要以实训教学为主,而企业则需要学徒能够到各个岗位进行跟岗学习,因此学生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过来。

(二)政策及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现代学徒制已经获得了一定发展,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指引。但即便如此,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以学校为主导、企业配合的形式,双方很难达到共赢的合作效果,因此很容易出现“政府热,企业冷,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对企业来说,通常会由于人才去留及资金等问题,对学徒制的投入程度不够。尤其对新兴行业来说,学徒制无论是对培养时间还是培训支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企业的热情并不高涨。对学校而言,部分教师由于不具备较强的企业实践技能和经验,因此无法将学徒制的所有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担负起来。国家虽然已经在逐渐完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并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措施,但在短时间内依然很难实现全面“校企双主体”的培养模式。

(三)缺乏“教学型”企业导师及“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新兴产业中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对高技术技能的综合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的知识相对固定,且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为浅显,尤其对新技术的应用并不十分熟练。此外,大部分企业师傅并不掌握远程教学、移动端教学及线上课程等方式,因此需要提升自身教学方式。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对现代学徒制的“双元教学”带来巨大挑战。鉴于此,需要培养出更多技术技能与教学兼具的“教学型”企业导师以及“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构建新工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生产基地)开展新工科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为例,双方以“项目成果为导向”作为基本的培养理念,将学徒作为教学管理中心,通过对教学实施目标进行持续调整与换位设计,从而构建“线上+线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线上基于“职教云”在线平台,开发出适应现代学徒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移动学习课程管理平台。线下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多方面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逐渐完善,校企双方充分统筹与利用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共担共享机制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并健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同培养新工科人才,如全程参与招生、教学、实习和就业每个环节。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编写、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度改革的订单班,第一学期,采用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见习配合;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在学校上课和在企业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学生在企业中上岗,在实战中学习,加强智能制造相关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校园、企业海外基地都可以登录线上学习平台,在线上平台进行相关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先进行学业考试、企业面试,通过后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从而成为企业的实习员工。通过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在校学习相关的通识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第三学期学生在校中的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教育。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及企业需求,对相关的项目成果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将继续在实训中心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第五学期,学生通过实训中心相关项目验收后进入企业见习。

(二)实施“成果导向”的培养新理念

导向性引导的思想就是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学生在学习教育中所学习到的成果,以及其擅长的方向领域,为其量身定做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学习更具有导向性,以项目开发为指引,一方面学习使用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焊接,另一方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情况来进行课程设计。以实习岗位课程为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安装与调试这门课就是专门针对学习焊接的学生,以设立FANUC机器人焊接系统为导向。学生在基础课程中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气液传动系统设计与安装等技能,再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学习选择焊接夹具和系统集成,企业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焊接工艺水平,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和技术实施。

(三)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是双方协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保障,是确保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由于新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校企通过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时适应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要求。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中,学校利用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企业融入新的技术设备、生产项目等优势资源,构建良好的生产职业场景,搭建校企协同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同时又是工匠精神传承、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载体。校企在人才培养合作中共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专家团队带领跨专业的学徒制學生,通过参与真实生产项目的联合开发,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匠英才,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四)校企协同共建新工科师资团队

新工科现代学徒制需要教师对项目有一定的理解以及能够清晰了解每一个部分的知识,并且能够从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出发,明确学习实践项目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因此,将教师安排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开展真实项目的操作实践,提高教师在企业当中从事真实项目的能力和经验,从工程设计到项目管理,再到产品销售的岗位轮岗学习,真正学习到企业的技术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企业教师在学校实训基地上课时,按1∶1的配比安排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企业教师按照学校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实训项目的指导,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按照课程授课完毕,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一起进行实践项目的开发,学校教师负责基础知识,企业教师负责实操,双方教师相互补充,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

综上所述,学校主动对接先进制造产业的新型人才需求,校企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推行导向性引导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实训—生产岗位实习—工程项目创新”递进式人才培养,系统接受完整的技术技能训练,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柴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的理念、路径和方法[J].智富时代,2018(8).

[2]王春旭,李衡,王龙,等.“院园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3]胡宗梅.《悉尼协议》框架下高职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汽车底盘构造》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4).

[4]尹保健.“互联网+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25).

[5]廖中文.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6]曹勇.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

[7]赵鹏举,刘明,杨玉平.依托产业联盟平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

[8]吴任和,李湘伟.新工科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注:2019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GXGZJG2019A041);2019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研究”(2019A025)

【作者简介】覃京翎(1974—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制冷空调。

(责编 杨 阳)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新工科现代学徒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