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探析①

2021-03-07徐全学

物理之友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思政

徐全学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和自然科学系,西藏 拉萨 85000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上海市在2014年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而提出的举措。南京大学李向东指出:课程思政是焦点,不是终点,是矢量,不是标量,是融化,不是僵化。清华大学王青将课程和思政形象化比喻为“盐”和“沙(水)”,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是如盐和沙的“混合”,然后是如盐和水的“融合”,最高级应是化学反应生出新产物的“化合”。

课程思政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蕴含着丰富多样、真实自然的思政素材,呈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倾向于关注授业与解惑,着眼于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思政教育缺乏关注。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尝试并探索思政教育与大学物理教学相互融合的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课程的育人作用。

2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2.1 从物理规律、理论中切入

大学物理中许多定律和理论都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诸如牛顿运动定律、库仑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等等,每一条科学真理的发现和总结都凝聚着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适时介绍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探索过程,如在讲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时,可以简要讲述该原理的形成历程,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惠更斯首先提出子波源概念,能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但不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菲涅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子波相干叠加理论,补充了振幅和相位的定量表达式,进而形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可见科学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由此借助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心理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的精神。

2.2 从物理单位中切入

在物理学中许多科学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物理量的单位,如牛顿、瓦特、库仑、伏特、焦耳、法拉第、高斯、韦伯、亨利、赫兹等等,在讲解物理量的单位时,可以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和发现,例如在讲解做功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以介绍科学家焦耳的主要贡献,焦耳的最大贡献在于电热和热功当量的研究,他用自己精心设计的量热器,历经近四十年,用各种方法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精确测得热功当量的数值。他在量热器里装了水,在中间安装带有叶片的转轴,然后让下降的重物带动叶片旋转,由于叶片和水的摩擦,水和量热器都变热了,根据重物下落的高度,以及量热器内水的升高的温度,就可以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为建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国际单位制中将能量和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让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的教导: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任何事情只有努力做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去做,以此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

2.3 从科技前沿成果中切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特别是2017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已成为影响和带动全世界的中国“名片”,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攻关,他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定性分析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并借此介绍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再到“墨子号”量子卫星,无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创新智慧,他们为中国经济腾飞与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激励学生将个人的成才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2.4 从唯物辩证法中切入

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的相互作用,其研究方法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只要精心琢磨,善加利用,便可潜移默化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物理学中为了简化研究对象,常会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或理想过程,如力学中的质点、元位移、元功、刚体,电磁学中点电荷、电流元,以及光滑表面、弹性碰撞、绝热过程等等,体现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的唯物辩证法观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合成与分解、磁极的北极和南极、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则体现了“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能够对检验电荷或运动电荷产生力的作用,但与检验电荷或运动电荷是否存在无关,也反映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寻找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世界观,也是培养学生以辩证法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思政教育知识,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开展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结语

大学物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并不是要把物理课程思政化,也不是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牵强附会地移植一段不相干的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教学,通过推导物理定理、验证物理定律、建立物理模型和讲述物理学史等过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必须做到“短”“新”“近”。“短”即思政教育控制在5分钟之内,否则会喧宾夺主,挤占专业课教学时间。“新”即尽量选择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既是大家讨论的热点,也会给同学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近”即挖掘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于点滴之处见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如果把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比喻成“一条龙”,那么价值引领则是龙的“眼睛”,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点睛”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物理思政
只因是物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处处留心皆物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物理实验中热电偶冷端补偿电路的应用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小质量恒星形成理论中的大学物理知识浅析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