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理念探讨

2021-03-06李悦悦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现代化青少年融合

李悦悦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872)

引言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针对教育现代化,该规划提出了八大基本理念,其不仅对教育改革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对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也具有强烈的价值和方法论上的意义。2020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深化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本研究旨建立八大基本理念与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理念对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并提出方法论上的建议,以此更好地推动体教融合意见的实施。

1、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前提是以德为先

1.1、价值意义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由此看来,从古至今,无论是从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上还是从国家政策制定上德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2、方法论

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应从娃娃抓起。要在幼儿、小学阶段抓住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规则意识以及挫折意识,要利用体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任何体育教学的开始,都应以德育教育为开端。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

2、学校体育现代化的目的是全面发展

2.1、价值意义

现代化的价值定位取决于物质的现代化与制度的现代化二者的辩证关系,而其关键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体育的目的应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会做一切工作的”、“具有广泛技能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人才。

全面发展是对学校体育价值的最好诠释。“学校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是联系学生和自然、学校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新时代全面人才的培养使命需要也必须落到学校体育上。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必须把培育时代新人的民族复兴大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了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2、方法论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即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各项发展,使自身各项素质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有人把德智体美劳五项素质比作是人的五根手指,不同的手指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德智体美劳五育对人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把五育并举等同于五育平举。

以人为本,科学评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建立灵活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根本是面向人人

3.1、价值意义

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永恒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现代化,学生作为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主体,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学生的作用和推动下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根本是要面向人人,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3.2、方法论

学校要狠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近30年来青少年肥胖率、视力、耐力、速度、爆发性、力量等身体素质都呈下降趋势。学校是青少年在校期间体质健康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就要狠抓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

改善青少年体育竞技比赛在学校体育中的固化思维。青少年体育竞技比赛是检验体育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其本质应是“参与是目的、竞技是平台、教育是手段”,应充分发挥鼓励青少年体育参与,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意见》指出:教育、体育部门应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及全国性比赛。这为全体学生参与体育竞技比赛做出了政策指引,破除了普通学生难以参加体育比赛的壁垒。

4、学校体育现代化的目标是终身学习

4.1、价值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终身体育有利于改善人体精神面貌,维持良好的身体形态。学校体育是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基本环节。

4.2、方法论

将终身体育观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要体现终身体育思想,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树立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灌输终身体育思想和情感,让学生真正理解终身体育对于自己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健康锻炼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牢终身体育的基础。

指导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防止学生受伤、不影响文化课学习,很多体育课都是基于“三无七不”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这与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健康的目标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学校体育教学应从最基本的“跑、跳、投、滚、翻、旋、转”基本动作开始教起,进而迁移到运动专项的学习上,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一项体育技能。

5、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重点是因材施教

5.1、价值意义

陈学红学者在其所著的《学校体育学》一书中强调,“体育在于精而不在于繁,选择才是重点。”学校体育的重点应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体育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有所长。

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体育潜能。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的教育背景、兴趣特长以及体育参与经历,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使所有的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获得满足感;

因材施教有利于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育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在指导学生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选择时,一些传统体育教育项目涌现出来,如,太极拳、健美操,这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5.2、方法论

从课程出发,人人受益。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于素梅在“课程一体化”的背景下强调了“人人受益”是体育教学的实有保障。因此,未来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把过去忽略的“人人受益”重视起来,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正确理解“材”和“教”的辩证统一关系。“材”决定了怎么教,教什么,“教”取决于是什么材。“材”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素质等,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6、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基础是知行合一

6.1、价值意义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是实践练习。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包括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阶段、巩固和运动自如的阶段。只有经过了大量的练习,达到技能的熟练和自动化,学生才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标。

6.2、方法论

知行合一不是先知后行,是知行融合。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技巧,在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其次,随着动作复杂程度的增加,学生要回归学习基础知识上来,加深自己对体育动作和规则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保障是时间。首先是体育课教学时间的保证。《意见》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足开齐体育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说“严禁挤占体育课,开足上好体育课。”其次是学生练习时间的保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提高练习密度,减少集中指导以及课堂内容导入的时间,加强练习过程中一对一指导的过程。

7、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未来是融合发展

7.1、价值意义

在世界全球经济化时代,融合发展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措施,《意见》的提出为学校体育现代化以融合发展为未来导向提供了政策指引。8个方面37项措施融合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元化社会组织体系、改变家长、学生体育健康理念等目标,对于加强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路径导向。

7.2、方法论

在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首先,各部门要融合。教育部门要同体育部门合作,实现两部门资源的互利共通;其次,各地资源要融合。尤其是是农村贫困地区,政府应有意识的将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保障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备,让学生有得可享、有得可学。如,以京津冀学校体育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师资互补、场馆共享。

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组织、体育社会组织以及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合作机制。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以及英国教育部在2003年制定了《体育—学校和俱乐部整合战略》,协同了体育、教育、社会组织、社区、及机会等多部门实施并执行。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合作机制。

在学校层面,鼓励学校、教师、家长的相互协作。改变家长的体育理念是实现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学校要加快制定体育课程规划,改进文化课教师和体育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做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工作,让家长消除顾虑,平衡好学业和体育锻炼。

8、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条件是共建共享

8.1、价值意义

基础设施是学校体育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生产资料日益丰富的新时代,资源越来越多,共建共享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的规模、频次、效率和质量。

8.2、方法论

加强体校与中小学校的资源共享。为了盘活体育场馆设施、教练师资等资源,《意见》倡导各级各类体校“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同时为了加强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中小学校也要“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

加强政策落实,促进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据《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开放率仅为31%。远观国外,日本在1962年就制定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法令。因此,我国要加快政策的落实,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和青少年儿童免费或低收入开放,是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9、结语

学校体育现代化是体育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条件、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推动力量,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针对教育现代化所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建立基本理念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阐述各基本理念对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并提出方法论上的建议,旨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为体教融合意见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思考。

猜你喜欢

现代化青少年融合
边疆治理现代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青少年发明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