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1-03-06罗贵洪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人才体育专业

罗贵洪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1、高校体育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培养模型管理理念落后

多年来,高校在从事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普遍存在“强体弱文”的现象,使得我们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过于简单,即注重体育的特长,而忽视了人文教育。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随之增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1.2、培养模式规范性不足

由于长期的“专项技能教育”模式、政府职能等各个方面的隐形或者严重缺失、社会对体育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倦怠,使得高等院校在对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由于课程的功能性不够完善,对体育教学工作造成了延滞,不能够正确地做出一个科学的评价和判断,形成了一种片面的教学效果,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同时,培养模式规范性不足,导致体育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体育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1.3、理论和实践相互脱离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悖。虽然课程改革提出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体育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定是需要充分地结合其实际,探索可行的途径和模式,以便于培养生产出诸如科技类、竞争性类、管理型等复合类的体育专业,实现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1.4、盲目追风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市场发展对于体育相关专业人员的需要及其数量日益增加,既要知识和专业技术基础的熟练,又要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由于我国体育运动产品市场具有的岗位属性、人员等级、就业与双向选拔等基本特征,不仅仅表现为在体育运动专业人才数量上具备较大的需求,在其品种质量、类别上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得更加多元。一些高校无法做到按照学生的兴趣、能力、专业特征进行差异化的评价与对待,分层次地培养这种模式,而是盲目地跟风。

2、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2.1、缺乏先进的思想与理念,且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高校对体育人才要求相对比较简单,进而导致学校对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且存在强体弱文的错误思想,甚至是很多体育生已经完全不学习文化课程内容,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时体育锻炼,文化课成绩不好是应该的、正常的。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优势作为考上高校的重要条件,而这也造成高校在专项技能高水平生源招生过程中降低标准,而且出台了相对比较宽的招生政策。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也承担着社会体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因此,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体育优势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目前,我国国民的风险意识在逐步提升,而且制定出了一系列规范性比较高的书面条款,进而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

针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来讲,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非常明确,进而限制了思维方式的创新。比如,体育人才在进入到高校以后,他们直接默认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是运动员或者是教练等,这种具备极高稳定性的职业名词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截至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有的从事体育科学理论的研究,有的从事体育技能的锻炼,双师型人才教师比较少,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师资力量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2、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理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高校在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课程功能性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比较低,政府部门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多数高校很难形成一种系统性较强,而且具备联动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专修课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创新,从而充分发挥专修课程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是当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结合当前的体育教育体系来讲,在对体育人才进行评估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而这意味着学校的评估评价内部因素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快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创新中,多数体育教师未能够考虑到体育教学的滞后性,而且没有进行科学的判断,进而导致体育人才教学效果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

3、创新与改革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3.1、制定出清晰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现阶段,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需要充分考虑到全球体育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形式。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到体育人才的认知规律与体育科学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体育课程的深入研究,探索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推动体育学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让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完整与宽广。除了需要注重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培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基本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高的竞争优势。包括具备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从事专业体育教学活动的水平等,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现代化专业体育人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3.2、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打破原来的四年制培养路径,可以把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本科体育人才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体育人才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消除大众对本科体育生存在的偏见。积极改革体育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模式,比如,结合体育人才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行规划未来的就业方向,包括毕业后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及从事基本的体育教学工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实现高校体育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还能够开拓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体育人才的新局面。

3.3、积极推动教体有机结合,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受到相对理想的社会人格影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的更加明确。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活动,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够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也就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够仅限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还应该积极推动教体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和体育是不分家的,教育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同时,教育依赖于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维系。积极推动教体有机结合,也就是需要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需要条件下,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让体育人才拥有更多可以进行选择的机会。

3.4、体育训练模式的多样化

第一,组建健身俱乐部的体育锻炼训练模式。高校可以选择采用“业内训练”与“俱乐部”相互巧妙融合的多种教育形式,比如,在高校设立俱乐部或多项综合性体育锻炼中心,即“教练辅导”与“自主训练”相互融合的授课形式,使得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体育兴趣爱好者都加入了俱乐部,这样不仅完善了大学生的个体品德人格,同时也达到了充分培养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体育的目标和积极性的宗旨。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尽量避免以考试打比赛为名义来招生,而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因为专业考试成绩较好,而其它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第二,注重高等院校竞争性体系机构和制度的健全。高校体育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是竞技类的比赛体育运动,同时它也被认为是促进高等院校竞技类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最佳途径。所以,在高等院校学校内部、各类学校之间举办的竞技性体育活动,更加有利于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同时也可以有力地带动高等院校体育事业的整个全面发展。另外,高校还需要更加注重均衡体育专业的特长生和普通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良性发展。

3.5、创建体育文化平台

要创建高校与其他院系之间的交流平台,例如积极参加体育、艺术、音乐、舞蹈、娱乐等各种体育文化项目,并且要组织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竞技比赛。从而促进高校间相互学习,优势彼此互补,资源分享。同时,还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友情,繁荣高校之间的运动文化。另外,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也被认为是非常良好的一种体育文化交流平台,例如,举办大学生体育运动会就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还有亚运会、全运会以及其他几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赛事等。不但有助于赛事的运行费用和成本的节约,赛事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同时也有效带动了高校校园运动的相关事业在国际上得到了顺利推进。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高校体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打破了传统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确立定位和思考教学目标,找准自身的培养方向,转变社会体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备,为高校社会体育相关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人才体育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