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平地复合地形住宅小区规划策略

2021-03-04樑,徐

浙江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住宅小区山地布置

陈 樑,徐 梁

(1.浙江众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9;2.湖州师范学院建筑系,浙江 湖州313000)

山地住宅小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人们心目中最好的房子就是依山就势、傍水而居,山是骨,水为魂。拥有一套辋川别业成了一种追求和标识,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不再是奢求。

浙江省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的省份,素有 “七山一水二分田” 之称。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周边的山地逐渐成为建设用地,山地住宅小区的开发量占了不小的比重,山地居住区建设已成为不少城市拓展住宅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伴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一般大于20 hm2),原始自然地形较为复杂,场地内既有平地,又有山地,两者脉络相连、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这样的地形,可以称之为复合地形。复合地形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既有别于常见的平地小区,也不同于纯山地小区,更不是两者的简单拼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给规划设计带来机遇和挑战。

1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个好的住宅小区规划,就是处理好建筑、景观和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存,使之具有 “宜居精神” 。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 作为城市主体的居住小区的生态质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应充分尊重和有效利用原有自然山坡、植被和水体,不得随意破坏自然山水,推土建房。合理布置地下车库,尽可能避免出现地下车库满铺用地情况。同时,采取防噪音、防尘等措施,多栽种乡土植物,改善住宅区内的小气候,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2)交通合理 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涉及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1]。小区道路体系应等级划分分明、结构清晰。小型的住宅小区应该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到内部,实现人车分流,将机动车停车场设在地下室,行人从小区入口步行进入,车流和人流互不干扰。较大的住宅小区可以实行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通过合理规划,把小区内的人车流线实现合理分开,满足消防、救护等需要,尽量减少对住户的干扰。

3)规划创新 住宅的规划布置建立在建筑群体组合的基础上,并与总的规划结构相结合[1]。行列式是最广泛采用的一种群体组合方式,按照符合当地规范的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能使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呆板单调的感觉。此外还有周边布置和自由式布置,在规划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不同的形式。住宅群体可以采用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或综合等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的布置,宜增大交往空间,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兵营式的布局。

弗兰普顿在他的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说到: “把一块不规则的地形推成平地显然是一种技术至上的态度,是企求创立一种无场所感的绝对条件,而利用同一场地的起伏地形使其容纳台阶形的建筑则是从事于‘培育’这一场地的一种行动。” 山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是一场培育 “场所精神” 的运动,除满足平地住宅小区的三条原则外,还应恪守以下规则:

1)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山地住宅小区的地形条件复杂,在规划布局上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场地内的水文地质、坡度坡向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山地小区的建筑排布,一般有沿着等高线布置、顺坡布置及综合式布局三种形式[2],采用行列式或自由式布置。当地形坡度较大时(大于30%),建筑组群布置受到限制,就需要统筹建房效益和地形改造的难度与成本,采用特殊的布局方式或者放弃建设。

2)复杂多变的道路系统 山地居住区的道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很大。在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大的山地区域,如何确定合适的道路系统,事关项目成败。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的规定,居住区内部机动车道的纵坡应控制在0.2%~8.0%以内。当地形的坡度较小(15%以下),机动车道线形及走向,除平行等高线设置外,可采用与地形等高线垂直或斜交的方式;当地形的坡度较大(15%以上),除平行等高线设置外,机动车道的线形及走向一般采用盘山道或之字形道路[2],通过 “长度换高度” 的方式,满足行车要求。

3)因借自然的山地景观 在山地地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对山的运用成为小区空间景观的最大特色。一方面,可以将周围山体作为小区的远景透视和背景,保留山的自然美形象,构成小区美景,山体可以成为良好的轮廓线,建筑物按照山势布置,形成高低起伏和谐的轮廓线。另一方面,突出山地小区的景观人工美[2],利用地形高差、远近,形成多层次的空间景观,滨山和山体绿化兼顾,显示景观人工美。

复合地形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目前因其数量不多属小众类型,并无成法可以运用,但基本原理和山地平地住宅小区却是相通的。通过对已建及在建的类似小区的观察思考研究,提炼出以下几条规则:

1)依山起伏的建筑天际线 山地地势高差较大,地形起伏复杂多变,平地一马平川自然平坦,如何利用和改造这种复合地形,成为规划布局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住宅小区的容积率不得低于1.0。因别墅的容积率一般较低,高层的容积率高,洋房的容积率适中。为平衡容积率,必然是三者的有机组合。复合地形小区布置可以考虑在山地区域布置私密性独享性精神性要求较高的别墅,平地区域布置高层或洋房,并设置地下停车库。具体处理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 “高地高楼、低地低楼” 法,在地势较高的台地,布置楼层相对较高的高层或洋房;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布置洋房或排屋别墅。二是 “拉高压低” 法,在高地势台地布置低层排屋别墅,低地势台地布置高层或洋房,但切忌完全拉平建筑天际线,一定要具有自然起伏的轮廓线。三是综合方式,即综合运用前面两种方式。通过建筑的巧妙布置,使得建筑形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轮廓依山起伏、自然流畅,让建筑和自然共同谱写和谐的华章。

2) “大规整小自然” 的路网系统 山地城镇及住宅区的路网常采用 “大自由、小规整” 的布置方式[2],主干道沿着等高线布置,或者在地势平坦的地段,次干道可选择在坡度较大的地段,采用垂直或斜交等高线布置。在复合地形小区路网规划时,对小区整体而言,平坡缓坡的区域较多,根据路网设置便捷性经济性原则,宜采用 “大规整小自然” 的路网,主干道采用规整的回字形环路,次干道采用顺应地形的枝状尽端式道路,形成便捷有效的交通系统。

3)依托地形的水主题景观 有山必有水,山地中的水体大到江河、湖泊,小到水池溪水,都是景观组成中最富有生机的元素,因水而得佳境。水面造成的景观效果比一般草地更为生动,或辽阔或蜿蜒,或宁静或急流,大小变化,收放自如,气象万千[2]。山地一般具有错综的水系,而且山势起伏变化,容易获得较大落差,因此可以设置水池飞瀑叠水。复合地形中必然存在山地和缓坡之间的交界线,交界线现状如果不是冲沟,宜将其改造成小溪,根据地势高低形成的溪流落差设置叠水、小瀑布等;此外还可结合溪流的走向,通过局部放大缩小等方式,形成收放自如、动静结合的水景。

2 案例分析

2.1 项目概况与地形分析

浙北地区某项目用地面积约为40 hm2,周边自然及景观资源丰富,北靠山区森林公园,东濒山坡,西临道路和泄洪渠,南面为城市道路,地块和城市道路之间为宽阔绿化带。整体地形经GIS分析,基地的高程为5.0~72.0 m,最高点位于东侧山坡中段,最低点位于南侧中段,总体呈现南低北高东高西低态势。整个用地的坡度普遍处于30%以下,可以进行开发建设。按照坡度大小将地形划分为三个区域,坡度10%~30%的中坡区域,处于地块的东部,为山地区域;坡度3%~10%的缓坡区域,位于地块的中间部分,为过渡区域;坡度3%以下的平坡区域,在地块的西部,为平地区域。见图1、图2。

图1 坡度分析图

2.2 规划内容

2.2.1 顺应地形的建筑布局

基于场地内地形地貌与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植被,合理布置各居住功能区块,减少平整场地的工程量。依据复合地形规划第一条原则,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穿插与渗透,尽可能多的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不做大的挖方填方,不做太高的挡土墙。整体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山地、平地和过渡区域各为一组团,组团之间用道路和水系间隔,相互间通过道路连接。山地区域靠北面部分规划类独栋别墅,南面部分布置宽景小院别墅;平地区域西侧规划8~9层的花园洋房和靠中间部分布置普通的小开间排屋;过渡区域的最北面部分规划5层的叠排建筑,中央生态湖前后布置宽景小院别墅,形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和依山起伏的天际轮廓线。

图2 分区平面图

住宅单体平行等高线布置,住宅群体平面组合采用行列式。山地区域的北半部分坡向为西向、南半部分坡向为南向,因此,北半部分沿着等高线布置类独栋别墅,南半部分平行等高线布置宽景小院别墅。这样的布置使得建筑极好地顺应了山坡,宛如从自然中生长出来(图3)。北半部分沿着等高线布置的2~3层类独栋山地别墅,每户的大门朝西或朝东,居室朝向根据当地的气候日照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均调整为南向;南半部分布置2~3层宽景小院别墅,户门朝南或朝北,居室朝向均为南向。为使建筑和四周的自然地形完美融合,消化单体建筑和门前道路的高程差异,在组合设计中采用了垂直错跌法。每栋单体中的每一户室内地坪标高不尽相同,根据场地标高和门前道路标高确定,前后或左右错跌0.6~1 m。北半部分南北向错跌,呈现南低北高;南半部分东西向错跌,呈现东高西低。让建筑与山地地形协调。

图3 依山建势的山地建筑

平地区域在遵循规划限高的条件下,靠近西面用地边界的位置规划了十多栋8~9层花园洋房,在小区西侧入口两侧布置了4栋11层小高层。为了更好地和过渡区域衔接,体现复合地形起伏变化的特色,在靠近过渡区域的地方规划了两个小组团,布置带大地库的3层普通小开间排屋。

过渡区域的最北端高地势区域布置5层的叠墅建筑,中部的中央生态湖前后布置2~3层宽景小院别墅,南面低地势区域布置了2~3层宽景小院别墅。希望通过这种 “高地高楼、低地低楼” 的布置方式,打造出一条依山起伏、高低错落,和两侧的山地平地区域建筑相协调的,和天然地形有机融合的天际轮廓线。

公共设施规划体现便利性,各类配套设施结合小区入口设置,并与住宅建筑适当分离,相对独立。幼儿园布置在小区的西南角上,独立成块,便于接送和管理;南入口西侧设置风情商业街,西侧小区次入口两侧布置社区底商。南入口正对门为小区会所,会所的功能包含休闲娱乐健身阅览等康体服务,丰富小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也作为小区的大堂式步行出入口,业主可以穿过会所经景观轴线步行进入小区。小区南面200 m处规划农贸市场、社区商业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配套设施。未来不用穿越城市道路,就拥有完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和机构。整体鸟瞰图见图4。

2.2.2 别具特色的道路系统

图4 整体鸟瞰图

按照复合地形规划第二条原则,宜采用大规整小自然的路网系统。经过比较筛选,道路系统采用环形主干道和枝状尽端式支路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即 “大规整小自然” 布局。一条虽然蜿蜒但是自然顺畅的环形主干道,将三个出入口串联一体,主干道路形态类似于 “日” 字,主环道采用人车分道的方式,7 m宽的车行道,一侧设置2 m宽的人行道兼作健身跑道;支路以干道为骨架,呈枝状和 “U” 字形状布置,连接到小区内的每一栋山地建筑和平地大地库,以此形成完整连续的道路系统。在洋房、小开间排屋和叠排区域,设置人车分行系统。整个道路系统结合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主次分明。在确保机动车道纵坡均控制在8%以内的前提下,采用了平行、垂直或斜交等高线等布置方式,以最小的土方挖填量来保障道路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动静结合的步行系统。在中央生态湖以及东西两侧的区域构建出 “二环二轴” 4条绿色走廊,这4条绿色走廊结合整体环境设计形成立体步行系统,利用轻快透明的玻璃、轻盈的钢木结构,或搭建空中景观栈桥,跨越相邻房屋之间的道路和小溪,或构设地面园艺曲道,连接散布的组团及公建服务设施,或在交汇节点处设置休息平台及垂直步梯,并由此延伸出蜿蜒曲折的漫步小径,串联小溪、草坪、户外活动场地等元素,曲径通幽、岸芷汀兰,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从而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见图5。

2.2.3 基于自然的景观轴线

风光旖旎的中央生态湖公园,占地超1 hm2,是在原有生态湖基础上改造的,为小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山地区域的整体地势高于中央生态湖,规划遵循东高西低的原则,在山地布置类独栋别墅,营造 “层台耸翠、飞阁流丹” 意境,使蓝天碧湖红瓦绿树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见图6。

图5 步行系统

图6 中央生态湖的湖光山色

以中央生态湖公园为中心,构建 “一芯三轴” 格局景观格局,一芯就是中央生态湖公园,三轴指南北主轴,东西次轴和水主题景观轴线。南北主轴指主入口银杏长廊至中央生态湖形成南北向主景观轴线(可向南延伸至小区入口的银杏长廊);东西次轴指西侧次入口至中央生态湖形成东西向次景观轴线,第三条水主题景观轴线指中央生态湖和小区外南面的白鹭湖由蜿蜒曲折的小溪相连,形成一条独特的水系景观轴线。两湖一南一北,一内一外相映成趣,并和小溪形成玉如意格局,寓意美满幸福。

两湖之间的水系位于基地中部偏东,是山地区域和缓坡区域之间的自然分界线,之前并不存在。按照复合地形规划第三条原则,在山地和缓坡区域交界处开挖一条小溪,将两湖串联起来。小溪蜿蜒流淌,由北向南顺流而下,被住宅组团自然分割为几段,每段或跌水、或休闲、或野趣,构成一条开放的景观轴线。

2.2.4 土方平衡和阳光车库

位于平地区域的小开间排屋,东侧和过渡区的宽景小院别墅相临,其余三面为小区主环道。环道的标高比住宅建筑一层地面低约2~3 m不等,因此将地库的地坪标高设计为低于环路标高,形成通过短坡道与主环道连接的半开敞式车库。相对全地下车库,半开敞式车库的开挖量相对较少,较好平衡了土方,新风系统也不必设置,降低了建设成本。半开敞式车库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在车库南北面配植乡土植物,将阳光、绿化景观和新鲜空气引入车库之中,消除了常规地库的封闭压抑感,提高了停车的舒适度,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车库。见图7。

图7 阳光车库

3 结 语

复合地形的住宅小区规划,既不同于平地小区的规划,也不同于纯山地小区的规划,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顾两种住宅小区的特色,项目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得当,则能浑然一体,处理不当则易造成山地与平地在建筑和环境之间的违和甚至割裂。本案例中,充分利用基地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因素,按照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回归自然” 的原则,在建筑布局、道路系统、景观设计等方面尝试运用采取依山起伏的建筑天际线、大规整小自然地路网系统、依托地形的水主题景观多种方法进行整体规划,努力建设与地形完美结合、依山就势、显山露水、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居住社区,使得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取得不错效果。也为此类复合地形的小区乃至其他山区建筑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住宅小区山地布置
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山地草甸
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分析与评价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