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子益医学圆运动学说中气思想内涵探讨*

2021-03-04

西部中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气学说脾胃

汪 剑

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彭子益(公元1871—1949),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白族,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学者。彭子益曾任职于清太医院,民国以来,受山西军阀阎锡山邀请,赴山西讲授医学,创办山西省立中医专门学校。抗战期间,他辗转到云南昆明,1938年创办云南昆明市中医系统学特别研究班。《云南卫生通志》中对彭氏创办研究班有载,并收录照片一幅,载彭氏所著《唯物论的系统医学》[1]。彭子益著有《实验系统医学》《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三部是分别为山西省立中医专门学校、昆明中医系统学特别研究班、四川国医学院所编写的教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则是彭子益先生74 岁时在前三部的基础上结集修订而成。彭子益先生精研《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私淑清代名医黄元御,阐发了医学“圆运动”之说。彭氏医学圆运动学说核心观点是“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因此圆运动学说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对脾胃中气的重视,中气学说是彭氏圆运动学说最主要的内容。彭氏学说受到近代、当代学者的极大推崇,云南著名学者方树梅先生赞誉彭氏说:“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著。”

1 中气的生成与意义

彭子益先生认为中气亦即是脾胃之气,亦即是五行中的土气。中气的生成与阴阳、五行的升降运动有关,中气是在阴阳二气的升降、五行之气的升降之中产生的。

首先,阴阳的升降运动产生中气。彭子益认为“阳”就是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是太阳光的火热,没有被太阳照射到就是“阴”。从阴阳各自的特性来看,阳性是上澎的,而阴性是下压的,阳性主动而阴性主静。在运动方面,阳气主升浮,阴气主降沉,阴阳总在升降浮沉之中,或者说升降浮沉的运动产生了阴阳,阴阳的运动也就是圆运动,圆运动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而升降浮沉一周,就产生了主持气机运动的“中气”。《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2]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有气机的运动才有生命,而升降出入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故彭子益说:“人身气机,升降运动,无一息之停。”[3]93又说:“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3]2

其次,五行的升降运动产生中气。五行的“行”有运行之义,五行的实质也就是五行气机的运动形式。阴阳的交互运动产生升降浮沉,升降浮沉运动即是五行。彭子益先生以一年的“大气”运动来说明五行。他认为一年的“大气”中夏气属火,火实际也就是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热则上浮,因此夏天“大气”热浮而属火气。秋气属金,秋天太阳逐渐往南,地面的压力渐大,大气压力即金气下降。冬气属水,夏天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来年生物的生命之根,必须经过秋天降入土下,再经过冬天,藏于土下的水中,故冬天“大气”沉而能藏。春气属木,春天为一年的开始,头一年冬天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上升,温暖之气交春时升泄出土,草木乃发生,故春气主升。故四季在“大气”圆运动中产生,一年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对应了“大气”的升、降、浮、沉四种运动态势。而一年四季“大气”的升降浮沉运动一周,即为一岁,即是一个“大气”的圆运动,地面的土气居于升降浮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故中气属土气,中气在升、降、浮、沉大气交合之中产生,中气即是化,与其他四行相合,则主生、长、化、收、藏。因此,中气在其他四行升降交合中产生。中气犹如车轴,其他四行的升、降、浮、沉犹如车轮,即所谓“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由此可知,彭子益认为中气与人体生命的升降出入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中气的重要意义也就可想而知。彭子益指出:“中气者,阴阳互根,五行运化,六气调和,整个圆运动的中心之气也。”[3]135还说:“人之有生,先有中气,后有四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3]136中气之轴与升、降、浮、沉四维运动相互依存,有了中气才有升、降、浮、沉,有升、降、浮、沉即生出了中气,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轮与轴,轴运即有轮行,轮运则轴灵。彭子益还认为学医如从寒热学起,最容易学偏,如由中气学起,则相对不容易学偏,故主张学医必要从中气学起。总之,彭氏学说以圆运动为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中气是圆运动的核心,中气不存,即不存在升、降、浮、沉,则生命消亡,亦即《内经》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

2 调摄中气的治法与方药

彭子益非常重视中气的调摄,其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解析经方要义的“古方上篇”“古方下篇”皆以理中丸、理中汤为首,其《唯物论的系统医学》中“经方用法篇”也首列理中丸方,其《时方用法篇》则以补中名方四君子汤为首,体现了彭氏在临证证治中对中气的重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还有“药性提纲篇”,《唯物论的系统医学》也有“简明药性”,两篇皆以“中气药”为首。

彭氏对于中气的治法与方药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气治法,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两大纲领,一则为运轴行轮,二则运轮复轴,扣中“中气如轴,四维(升、降、浮、沉)如轮”之说。此两者不仅是中气的两大治则,同时也是整个圆运动学说的两大治则,甚至也是中医的两大治则。彭氏说:“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3]9故说:“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3]18

首先,运轴行轮之法。此法实质就是“调中”,即通过调治中气,来推动升降浮沉的气机运动,正如彭氏自己说:“由轴而轮者,由中气而成升降也。”[3]9如理中丸治疗霍乱吐泻。霍乱呕吐、腹泻,升降大乱,往往导致中气暴亡,顷刻即死。彭子益认为霍乱是土气湿寒、中气大虚引起的升降大乱,主治方理中丸中白术燥中焦脾土之湿,干姜温中焦脾土之寒,人参、炙甘草补中气之虚。脾胃中气温运,胃经恢复下降之常则呕吐止,脾经恢复上升之常则腹泻止。治中气以复升降,这就是运轴行轮之法。

其次,运轮复轴之法。此法实质就是“调气”,即通过推动气机的升降浮沉,来恢复中气的功能,正如彭氏自己说:“由轮而轴者,由升降而成中气也。”[3]9如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彭子益认为吐血、衄血是肺金的下降之气被心火的上升之气所伤,金之收令不行的缘故。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中,三黄苦寒,将火将下,肺金之气乃收,金气下降,吐血、衄血则止,病愈人安,“病愈人安者,四维升降,中气复旺也,此运轮复轴之法。”[3]23这实质就是以四维的升降来恢复中气之法。

中气的治法,彭子益还细分为温中、养中、补中、调中、顾中等。他指出干姜为温中之法,白术、炙甘草、扁豆、党参为补中之法,冰糖、白糖、饴糖、山药、扁豆、糯米为养中之法。用清轻之品去其滞,即是调中;用药处处照顾中气,不损伤中气,即是顾中。彭氏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药性提纲篇》《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简明药性》中还对中气治法用药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简明药性》中气类药主要列出了炙甘草、干姜、大枣、生姜、人参、粳米、香豉、饴糖、白蜜等九味[4]。其中炙甘草能温补中宫,运输四象;干姜能温中燥土,降胃升脾;大枣能补中养津,和荣生血;生姜能升降肺胃,宜与枣同用;人参能大补中气,化生津液;粳米能养中清肺,虚燥相宜;香豉调中宣滞,大益中气,最宜温病;饴糖能养中润燥,善通瘀结;白蜜能润燥泽枯,熟用补中。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药性提纲篇》则对中气药进行了更详细的总结[3]。彭氏认为炙甘草是温补中气的主药,有起死回生之功。补中而不滞以冰糖最佳,但药力较小,白糖与冰糖类似而力量更加平和。党参补中气、补津液,但卫气闭郁之外感、水饮病皆不可用。干姜为治疗中寒的第一要药,有起死回生之力,干姜、炙甘草同用可治中寒危急重症,但不可误用伤阴。生姜亦能温中,止呕吐,但必须寒证才可用。蜂蜜炼熟后可温中补液,但无运化之力。调中理滞方面,食滞用神曲、麦芽、山楂、槟榔、草果,皆须炒过才用;气滞用砂仁、蔻仁,用量要轻。补脾胃土气,以白术为主药,其次是山药、扁豆、薏苡仁。除湿之品,苍术除湿兼能发湿气之汗;茯苓除湿性平而刚;猪苓、泽泻除湿性柔。除湿之药虽然有益于土气,但土虚无湿者不可用,以免伤及脾胃津液,则土气更败。

彭子益有不少医案皆以重视中气为特色,兹举两例。一例为一五十岁患者,环口唇长黄水疮,夜间瘙痒剧烈,大便黑而燥,十多天才解一次,便后即下血一碗多,医治一年多无效。彭子益先生诊其右脉微小,于是方用轻剂理中汤加阿胶,及黄芩、黄连少许,五剂即愈。此证病机,彭氏认为是“中气无运化调和之力”,故用理中汤补中温中,阿胶润燥熄风,少许黄芩、黄连清热。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此为运轴行轮之法,寒热并用,燥湿相济,中气运化自然四维调和,故病愈。由此可见彭子益先生对中气的重视。

3 中气学说源流

彭子益先生重视脾胃中气是有其学术渊源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5]《素问·玉机真脏论篇》则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2]83《黄帝内经》指出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同时也指出了脾在五脏中的重要中心地位。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则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并创制了一系列温中、补中的名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这些脾胃理论为彭子益中气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世系统阐发脾胃中气学说的当属金元名医李东垣。李东垣十分重视脾胃,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6]20强调:“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6]1并总结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明代医家李中梓、赵献可等人概括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东垣先生还认为脾胃为人体升降的枢纽,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指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6]22彭子益圆运动学说与东垣先生脾胃升降学说颇为类似,东垣先生认为脾胃如同人身之枢纽,而彭子益先生认为脾胃中气如同车轴,二者实际是同样的含义。

清代乾隆年间的医家黄元御对彭子益的医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等著作,学术上重视中气、四维,是彭子益圆运动学说的直接来源。黄元御认为阴阳清浊之间即是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之枢轴,这点彭子益观点与黄元御基本一致。黄元御强调中气的重要性,《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中说:“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7]明确指出了中气的重要性。黄元御还针对中气创制了黄芽汤(人参、炙甘草、茯苓、干姜),并将黄芽汤置于《四圣心源》诸方之首,彭子益同样也将理中丸置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群方之首。由此可见黄元御中气学说对彭子益的巨大影响。

4 结语

彭子益是近代少有的中医大方之家,为云南籍医家中“放大光明者”。当代名老中医李可亦赞誉彭氏之书为中医第五大经典,称誉彭子益为“中医复兴之父”。研究彭子益中气学说,对学者提高临证水平,深层次理解其“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医学圆运动学说,发扬中医名家流派学术思想,都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

猜你喜欢

中气学说脾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