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外围护系统的工业化集成探索实践
——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围护体系的研究

2021-03-04张桦白杨

建筑技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墙板外挂装配式

张桦 白杨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研究背景

在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新型建筑工业化概念,明确了通过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1]。文件中描述“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反观当下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发展不均衡、结构体系发展快速、外围护体系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开展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建筑外立面工业化集成实践工作,旨在通过对新型建筑外围护体系的研究,打破因传统产业分工形成的思维定式,提升建筑外围护部品的集成能力,充分发挥新材料性能,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给予人们更好的建筑品质与舒适的环境。

外围护体系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中除内装、主体外的第三大技术体系,其中还可分为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轻型内嵌式围护系统、幕墙系统、屋面系统和其他围护系统[2]。屋面系统的构造方式与墙面系统不同,因此常单独开展针对性研究。在墙面系统中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具有吊装快速、安装便利、性能稳定等诸多优势,能够在建筑建造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以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为对象的外围护体系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工厂化生产,明确建筑部品/部件的划分,确定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建造方式;2)装配式建筑是涵盖了全产业链的系统化供给模式,外围护部品从开发到生产、策划设计到建造施工再到后期服务应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管理;3)外围护系统需与建筑结构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目标,利用先进的工业化技术,保障最终建筑产品的品质。

外围护体系的应用与结构体系、内装体系、建造工法等诸多技术条件密切相关,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试验楼是为了解决多种装配式技术体系集成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建造问题与难点而开展的实用型技术研究。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35.62m2,共2层,建筑高度8.1m,建筑一层功能以会议展示为主,二层功能以可变的居住空间为主。通过移动空间内隔墙实现居住空间的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使用需求,并集成了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1、辐射楼板2、单元式混凝土外挂墙板3、预应力空心楼板4、预制室内轻型架空地板5、装配式镀锌钢板内隔墙6、装配式竹木纤维板内墙板7、预制混凝土大板8、室外装配式架空地板9等装配式技术体系。在系统地分析预制混凝土外墙在工程建造中吊装困难、形式单一、品质粗糙、性能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后,以提升建筑形式及功能体验为目标,对材料、空间、环境等元素建构的新型集成外围护部件进行研究,从而满足包括建筑形式、功能在内的全产业链技术需求。

2 一体化设计策略

外围护体系的设计是功能与形式的集成,在保证防危弊害、遮风挡雨、通风采光、保暖隔热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同步考虑空间营造、形式美观、环境对话等诸多内容。此外,建造方式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外围护体系设计需要适应预制装配的建造方式,并与其他建造体系协调适配,甚至能够借助新的建构方式提升自身体系的性能。因此,一体化设计是能够将其进行有序组织的积极策略。

2.1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一体化设计手段减少在外围护体系中因功能需求不断机械添加构配件而产生的冗余部位与拖累感。积极且充分地组织设计集成功能,方便人们使用,提升使用意趣或感受。其次,实现外围护体系的可持续性。建筑功能往往随时代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节约建造成本,节省建造资源是对城市环境的尊重。最后,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对预制构件的系统管理,以规范生产、简化施工操作的有效方式把控建造品质。

2.2 形式设计

外围护体系的单元板块的划分设计取决于建筑主体的形式需求。建筑体量由两个平面为10m×10m的体块错位、叠加而成,挺拔的楼梯间与深长的入口空间相互呼应,串联了建筑的主体空间。通过弱化立面分割的方式将丰富的体块造型表达纯粹且完整,不会在人视范围内感受到琐碎或冗余,单元板块划分的尺度尽量大,长宽比例尽可能接近,更容易引起视觉对建筑体块的关注。试验楼整体体量较小,通过体块组合丰富空间,避免在外立面上形成复杂肌理。因此,建筑立面的单元墙板构件采用内凹的窗体形式,增加建筑外立面的光影层次,加大墙体进深感,再一次强调了体块的空间感。此外,试验楼的外墙面尽可能平整、光洁,以此平衡小体量建筑的复杂感。丰富的光影变化与简约纯粹的立面形式相结合,打造自然灵动的立面效果。

1 华建集团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试验楼

2 试验楼西南角墙面的斑驳树影

3 试验楼西南向实景

4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

5 集成阳台墙板模型

2.3 构成设计

外围护集成墙板的构成设计是建筑形式、功能、生产及安装因素的综合结果。根据其构成特征、主体材料及安装方式,外围护体系被称为“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构件的构成分为主体、次主体、辅助体等,在这样的构成逻辑中每一个构件均能充分地发挥材料性能。

这样的构成优势在于:构件结构逻辑清晰,在安装阶段会有较为便捷的操作方法;构件能够完整地从主体结构中剥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并依靠自身系统完成功能和形式作用。此外,在试验楼项目中也尝试了2.71m×4.35m的L形板,通过材料的自身强度扩大立面的划分尺度和范围,减少预制墙板的拼缝。

2.4 集成设计

集成是工业化建筑的关键特性,功能集成的意义除了工业化建造外,也为建筑形式的完整统一提供支持。集成是对建筑的形式加以保护的方式,也是对辅助空间进行集约化处理的设计手段,以此达到扩大使用空间的目的,提升人们生活的便捷度与高效性。

(1)集成门窗设计

门窗是外围护体系中的能耗重点,也是抗震时最容易开裂的薄弱部位,更是预防渗漏的重点关注对象。集成门窗的设计是以单元构件为对象对抗震易开裂的部位进行局部加固,其优势在于可以增加更多细节,选择更多构造方式。所以,可以将门窗附框直接预埋在混凝土墙板中,在不影响现场施工工序的前提下,保证门窗防水性能。

(2)集成阳台设计

集成阳台是对外围护体系的整合,层间安装的目的是减少外部脚手架搭建的过程,降低二次建造的施工费用。其次,阳台与外围护墙板集成浇筑可以避免因预制阳台板连接主体结构而对预制外围护墙板的连续性破坏,降低地面渗漏风险。再次,便是对形式设计的追求,拒绝简单拼装而成的构件,也避免拼接板块带来的脱落风险。以此阳台作为外围护配件可与外围护墙板集成设计为竖向构件的完整单元板块。

(3)集成主体结构设计

外围护体系可以是一种替代主体结构的复合体系,也可以是一种脱离主体结构的围护体系,但即便把墙体从主体结构中剥离出来,它也不是一种可以避免与水平构件体系发生联系的独立构件,并且这样的外围护体系与竖向支撑结构体系也会相互影响。试验楼中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成就了大跨度的居住空间,减小了梁柱截面面积,但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却没能掩藏结构柱在空间中的存在,由此产生的柱间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内装设计的尴尬。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可以成为外围护体系中的一部分,使负空间的功能价值更加积极有效。在试验楼中,装配式内墙板覆盖组合结构柱集成外墙板,利用柱间距离设计储藏空间,最大限度地避免空间浪费,对室内空间进行完整性处理,一举两得。集成主体结构的设计还包括对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与复杂结构部位的连接设计,墙板作为集成部品与主体结构的关系会受到技术水平、环境等因素影响。试验楼二层挑空楼板下部的墙板就遇到这样的情况,集成墙板改变外挂形式,连接至梁底并托于地梁之上,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单元墙板的标准化高度设计问题,还方便了墙板的挂装,使保温构造连续。

6 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模型

7 集成主体结构墙板

8 试验楼西面悬挑空间

9 试验楼南面集成遮阳墙板

10 集成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节点

11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集成外遮阳节点

(4)集成管线设计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集成管线能将与外围护体系相关的设备系统置于优先设计。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考虑,避免建筑使用时的反复装修对外围护墙板的破坏,同时也为设备系统的升级更新做了预先准备。所以,SI体系逐渐成为装配式内装设计师青睐的内装建造体系,而这一体系会对室内空间带来影响,因为原本埋在墙体里的设备管线外置,势必会占用室内空间。为此,外围护体系中的集成管线设计成为实现SI体系的关键。试验楼内背板为镀锌钢板,中间轻钢龙骨为管线的集成创造空间,来自房间地板、顶板或集成楼板的管线都可以通过外墙板空间进行连接,形成完整闭合的设备系统。

3 外围护体系中材料性能的表达

建筑外围护体系的设计是始于形式、敬于空间、久于品质、忠于性能的,但性能常常隐于建成效果下,要经过时间的锤炼、反复验证才能让人信服,这往往是不可描述的优势,需要身临其境才能最直观地看到一个部品/部件的优劣。

3.1 材性表达

材料耐久性包括抗腐蚀、防污染、防水等诸多性能,这也是构件产品的选择原则之一。试验楼外墙样板构件经过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平面变形等检测后发现,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憎水能力极强,不仅能帮助外墙面防水,减少挂水现象,还能够有效减少墙板潮湿,降低墙板发霉腐蚀的几率。其次,通常预制夹芯保温混凝土墙板,外叶板不小于40mm,内叶板不小于60mm,墙板十分笨重,而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墙板的外叶板仅20mm,重量也只有同等尺寸预制夹芯保温混凝土墙板的三分之一。这为施工吊装提供了便利,也更加安全。

3.2 节点可靠性

根据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试验楼建造成果分析,影响主体结构连接的安全因素有两点:连接方式和构件荷载。连接方式保证了构件的可调节性,减少安装时对墙板的反复起吊、挪动;构件荷载越轻,结构受力越轻松,相对徐变损失越小,耐久性就越好。试验楼项目中节点安装根据部位的不同和工况的需要,存在墙板内嵌和外挂两种形式。通过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后发现,内嵌式连接的墙板安装的难度较大,对现场定位、吊装、调平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外挂式连接可实现层间调整,上部受力、下部调平的方式更易操作,容差条件较好。

此外,节点的可靠性还与结构形式和部位有关。试验楼项目中,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的安装技术难点有两处:一处是悬挑空间下部的墙板安装,因为上部楼板和结构梁会阻碍墙板的安装,限制安装空间,经过BIM的施工模拟后决定该部位与结构楼板交叉施工,先完成墙板安装,再以封楼板的方式完成操作;另一处是建筑西南角的L形单元墙板安装,它是项目中最大的板块,重量较大,现场环境导致该处无法机械安装,只能依靠人工操作,给施工带来较大难度,在墙板反复敲打定位后,必然对墙板的平整度有轻微影响。

3.3 构造安全性

防水是外围护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之一。外墙防水不是苦于构造设计的不合理,便是对防水材料的担心,最后还有人为操作疏忽的风险。如果能做到精细化设计与工业化制造,相信会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好的条件。此项目中的单元式混凝土外挂墙板构造设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如女儿墙、勒脚等部位,特别是在墙板连接地面处的构造防水设计是防止墙板下部发霉潮湿、影响墙板质量的关键。项目中采用防潮垫块与防潮膜辅助墙板密封,阻断室外潮湿空气渗入室内。女儿墙的设计则是通过防水铝膜覆盖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的内芯,再通过防水密封胶进行二次密封,装饰板材扣盖加以保护,以此完成女儿墙上部的防水构造。第二类是墙板间的连接缝构造,去掉打胶环节,借鉴幕墙竖缝的三腔排水系统,在试验楼中采用全构造防水节点设计,不仅在形式上更加简洁,在施工工法上也得到了简化。第三类是墙板自身细部构造设计,工业化制造发挥了工厂精细化制作的优势,丰富外围护墙板的细节,不仅能满足装饰需求,也能对墙板的外围护功能部件进行深入的设计。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的二层墙板底和窗框上部的墙面均有滴水设计,保护墙面不被雨水挂痕,窗框下口的墙板设计2mm翻口,形成辅助窗体防水的泛水设计。

4 外围护体系设计与建造的关联性

装配式的建造方式将设计与建造紧密连接。离开了传统施工工艺后,新的建造问题层出不穷,曾经的标准图集无法对新的体系提供全面支持,所以迫切需要对新型部品/部件进行应用实践研究,从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建造模式。总结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从生产到施工的技术要点,梳理外围护体系对建造过程的影响因素,能为外围护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积累。

4.1 建造误差与设计

误差在传统建造和装配式建造中都会出现,只是在传统建造方式中,误差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逐步消解或隐藏,但也会带来相应的代价。装配式建造将误差充分暴露,以此得到系统的解决方法,实现精细化设计与生产,从而提升建筑产品的品质。试验楼的外围护体系从BIM设计到生产、施工遇到的误差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构件尺寸生产误差、主体结构搭建误差、构件受力变形误差。

(1)构件尺寸生产误差

设计时希望构件的尺度能够符合形式需求,但往往会对构件的生产提出更高的挑战。在试验楼中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采用木模进行生产,如果构件尺寸过大,则会增加尺寸误差风险,如果构件尺寸过小,在拼接缝隙较多的情况下,则会积累误差破坏立面形式。试验楼中的最大板块是一块4.3m×2.8m的转角板,内支撑的龙骨会造成墙板安装时的轻微拉压,即便不会形成严重的翘曲,也有较大概率出现拉伸缝。所以选择弹性模量较好的混凝土材料能够对构件变形发挥平衡作用。

12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试验样板

13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淋水试验

14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底部安装

15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上部连接

16 试验楼墙身剖面

17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竖缝构造

18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细节设计

19 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模拟吊装

(2)主体结构搭建误差

主体结构计算时,对结构构件的搭接预留了误差空间。但连接悬挑等复杂结构时,相对误差的积累最终可能会形成较大的结构变形。结构工程师在构件设计时,会忽略误差积累对其他相关装配式结构体系产生的影响,如外围护墙板间缝隙的影响。因此,构件间缝隙的设计也需要对误差保有一定弹性的空间,既不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形,也不会影响板缝的密封连接性能。

(3)受力构配件变形误差

虽然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墙板是一种外挂部件,本身不受力,但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配件会因集成墙体的重量而受到较大荷载,同时因为连接件的可调节机制,可能造成单元构件的整体变位,使立面变形。

4.2 工艺与设计

建筑最终呈现的艺术形式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流于表面的艺术,除了对设计意图的表达外,还体现在细节上。精雕细磨、反复斟酌的细部设计往往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于建筑的部品/部件亦是如此,从材料的生产工艺到构件的制作工艺都为表达建筑形式做着充分准备。为了保证试验楼外围护墙板白色、光洁、细腻的质感,将原来混凝土中的金属纤维换成了复合纤维材料,避免金属纤维浮出墙面后生锈形成斑驳的印记。墙板构件的制作工艺也从浇筑更换为喷射混凝土,因为墙体的背板为镀锌钢板,外墙板内侧无需光滑处理,喷射工法有效节省了模具的使用,对于集成阳台的一体化复杂构件而言,可以一次性制造完成,构件整体性较好,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浇注或板块拼缝。

4.3 工法与设计

建筑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前端的方案设计与后期的施工图设计几乎被割裂开来,这就需要在成熟的建构体系下,依靠方案设计的建构思维系统地解决后期的建造问题。以外围护墙板为例,工法有先装法和后装法两种。先装法的优势在于层间安装可以逐层消解误差,但不同结构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交叉作业,没有默契的配合或成熟的施工管理时,会大大影响现场安装效率;后装法的优势则可以按体系施工,主体结构搭建完成后再做外围护体系的安装,但安装空间受限较大,构件的调节需要在三个方向逐一调整校准。因此,在试验楼项目中通过BIM的模拟吊装试验系统规划后期吊装工序,并对预制构件的构造方式进行区分,避免造成节点遗漏。经过模拟试验,确定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连接构件设计合理,先吊装楼板,再吊装外墙,待墙板全部调整水平后进行构造施工。

4.4 构件体系与设计

建筑的性能是建筑各部分构件组合后的最终体现。预制构件体系种类繁多,不同的构件体系搭配在一起相互影响。因此要深入了解构件体系特征,对构件之间的协调性能准确判断。试验楼中大空间设计决定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和预应力空心楼板。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角钢连接件可与组合结构梁进行精准点位焊接,不会因材料性能的不同造成防水薄弱点,也不会影响预应力空心楼板的安装。预应力空心楼板与组合结构连接的浇筑节点也可以将墙板的连接节点一并加固,最终形成密实的节点构造。此外,构件体系还影响了建筑的构造设计。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为例,根据规范要求,柱脚部位需要通过露出地面5cm宽混凝土包覆进行柱脚保护,这一要求刚好与外挂墙板的安装位置相矛盾。外挂墙板需将最初的墙身设计向外移动,让出5cm完成安装,其安装点位在组合结构梁上的定位也须避让梁柱连接节点的应力范围才能进行预埋或预焊。诸如此类的技术要求反过来也会影响建筑立面的划分,甚至是建筑的节点构造与形式。

5 衍生与革新

沿着工业化方向不断推动建筑技术的发展,从工匠建造到工厂制造,从机械化批量生产再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复兴,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的发展似乎一直在寻求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就像诺曼·福斯特在彭博欧洲新总部大楼(Bloomberg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设计的鳍片墙、卡拉特拉瓦在密尔沃基美术馆 (The Milwaukee Art Museum)设计的羽翼屋顶、扎哈工作室在罗阿坦岛设计的模块化住宅,每一个创新构件的背后都是建筑师的伟大创作和精心设计,建筑的表皮不仅是对建筑形式的表白,也是对体验的提升,对技术的挑战。外围护体系通过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在集成维度、空间统筹、材料迭代、工法进阶等方面不断革新,衍生出更多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部品/部件。

5.1 集成维度

集成的优势在于前置思维、跨度思考、预设问题与需求。集成部品的设计是利用技术手段对构件功能进行系统叠加。但集成的概念却并不拘泥于形式的完善或功能的补充,试图放大集成的维度可以是对部品/部件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材料集成,也可以是从设计到生产、施工乃至使用阶段的纵向串联,或可在更大的功能范围中探索集成能力。

5.2 空间统筹

辛克尔和密斯曾试图将建筑的顶、地、墙、梁、柱分离,以此将原本纠缠在一起的建筑元素进行完全不同的组合,实现新的空间形式。这是建构形式的一种表达,同时也试图将传统材料的作用充分发挥。

PC预制外墙往往需要占用更多的建筑面积,一方面是由预制外墙的架构与组成决定的,预制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形成的操作空间、构件间的板缝皆会造成建筑外墙板的外扩;另一方面也是材料性能决定的,通过厚度加强外墙板的安全性,由此造成了空间浪费。通过设计技巧或技术针对性地解决空间浪费问题,利用安装空间制造隐蔽功能房间,可以重新划分空间属性和统筹空间功能。

5.3 材料迭代

影响外围护体系发展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材料。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材料性能也得到了更好的优化。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从2010—2018年,市场规模由0.7万亿元增至3.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3.9%。新材料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被认为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预计未来随着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这也将影响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

5.4 工法进阶

时代的技术能量一直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文明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现实,密斯将现代技术视为先验理性的表征,同时赋予客观性以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技术的进步影响制作工艺的精进,接踵而至的便是更加精良的、如艺术品般的工业化部件。材料性能的表达会更加充分,表达的形式也会更加多样,工法的进步会不断更新旧的制造模式,也会带来更饱满的艺术形式和更快捷、便利的使用条件。

6 结语

在国内,建筑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数年,设计师们对艺术的表达与普遍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性,所以对工业化的建筑设计与建造或忽视或冷漠。但不置可否,人们在智能化时代下的审美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发生了改变,而艺术本就是多元的,也更具有包容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会在新工业化的时代中重塑人们的审美观,为人们带来更多可喜、可叹的建筑艺术作品。

注释

1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在H 型钢的翼缘间内填充混凝土,采用C 型钢筋作为系杆焊接在上下翼缘上,实现钢与混凝土的组合作用。

2 集成辐射楼板:在叠合楼板中预埋辐射换热管,并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的多能互补方式构建辐射供冷供热系统,创新性地实现辐射供冷供热系统与预制楼板的工业化集成应用,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3 集成单元式混凝土外挂墙板:由轻钢龙骨支撑,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包覆,内嵌保温、防水隔气等材料,可集成门窗、遮阳、阳台等其他外围护部件的集成墙板,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4 预应力空心楼板:内设一个或几个总纵向孔道,以节省材料,并减轻重量。通常用预应力混凝土制成,其尺寸根据房屋开间大小和吊装机械的能力而定,板中孔道有利于隔声和隔热。项目中采用的预应力空心楼板是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的零塌落度细石混凝土和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

5 预制室内轻型架空地板:轻型架空地板下部满铺EPS 材料进行保温、隔声处理,上部拼装地板面层,结构地面无需找平,还可利用架空地板下可调节空腔布设管线。

6 装配式镀锌钢板内隔墙:以镀锌钢板做内墙板板材,通过研发设计龙骨框架与墙板龙骨连接,标准墙板最大高度4.5m,单元墙板面板左右或上下间设置0~10mm 宽凹缝,可与单元式混凝土外挂墙板连接形成室内外一体化集成墙板。

7 装配式竹木纤维板内墙板:以竹木纤维板做内墙板板材,利用横向调平龙骨实现墙面平整,免去粉刷,调节与外墙间的距离,容纳墙体误差,其间可布置管线并填充保温、隔音材料等。顶角、踢脚、洞口均采用型材收口,便于维护期的更新、更换。

8 预制混凝土大板:用于项目中的卫生间降板区域,预制混凝土大板可增强楼板完整性,提升防水防潮性能。

9 室外装配式架空地板:由地螺丝支撑的装饰一体化超高性能混凝土地面铺装系统,基础地面无需硬化,天然形成透水地面,安装方便、施工快速、更新与维护更加高效。

图片来源

图1~3,7,8 由蒋天一拍摄;图4,5,19 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BIM 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图6,15~17 由上海玻机智能幕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其余图片均由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墙板外挂装配式
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新型预制围护墙体-两层足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仿真水果抱枕
探讨房建工程装配式建筑结构外挂墙板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游戏“寄生者”暴利何来
游戏玩家应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挂吉挂利,今晚吃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