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观念培育

2021-03-04匡颖晨

关键词:民本思想儒家

[摘 要]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具有民主观念的公民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蕴含民主内涵,同时也存在封建伦理的糟粕。如今,民本思想正经历着批判与继承,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试图梳理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述儒家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观念的联系,分析儒家民本思想的缺陷并提出培育当代民主观念的意见。

[关键词]儒家;民本思想;民主观念;政治民主

[中图分类号]D092;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6-0008-05

[收稿日期]2021-08-28

[作者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18ZDA010)

[作者简介]匡颖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现代民主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与制度形态,是每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善制度保障与经济基础,培育公民的民主观念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P8)。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才能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民本思想,虽然其内核与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仍存在民主意识与民主思维,若批判继承,并加以合理运用,对抵制西方民主的“普世价值”,建设具有民主价值的公民文化,培育适合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民主观念将产生重要意义。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主流,也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雖然其具体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变化,但总体上说“民”是相对“君”而言,泛指社会底层的人民。而“本”则为根本之意。“民本”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中,“民为邦本”“不仅指民为国家根基,而且是讲民为国家之主体”[2](P69)。这种萌芽于商周的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最直接来源。

春秋时期,虽然儒、墨、法、道诸多学派都曾提出民本思想,但纵观历史,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最大。儒家民本思想源于孔子,经孟子与荀子而发扬光大。孔子提出“德治”与“仁政”,成为孟荀等人的民本思想的直接来源。孟子在孔子“仁政”的基础上提出“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事不可缓”等系统的民本思想,虽然目的并非是使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统治,但他以民为重的观点却极富远见。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认为君必须爱民、利民,政权才能稳定。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已趋于成熟,对后世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以后的民本思想继承了春秋重民、爱民的特点外,同时根据时代需要增加了新的内容。西汉贾谊认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进一步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3](P268)。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4](P127)。君王实行仁政才是符合天意的表现。北宋的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反复引用并阐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并强调“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民本思想也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突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王夫之认为君权并非神授,“天下非一姓之私”。土地也不是君主之私产,黄宗羲更是在《原君》中质疑封建君主专治的合法性。顾炎武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甚至认为官僚应由百姓推举产生。王夫之等人的民本思想,突破了以往封建专制色彩,接近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不禁让人嗅到启蒙的气息。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使东西方文明发生直接碰撞,保守知识分子将传统民本思想奉为圭臬,以继续维护封建君主专制,部分知识分子则开始对中西方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儒家民本思想也随之产生重大流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将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嫁接,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认为“人权自古有之”,并建议通过“设议院”来保障、实现民权;另一方面,猛烈抨击传统民本思想,取而代之以平等独立的民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或激进派知识分子主张以西方宪政代替传统政治,将传统“民”的概念解释为“国民”、“公民”。至此,儒家民本思想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发生重大变化,但其传统内容仍未退出历史舞台,在近代中国政治结构中保持着一定的张力。

二、儒家民本思想:培育民主观念的文化土壤

自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以来,无数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宣传并运用西方民主观念以期启蒙大众,甚至不惜完全抛弃本国的政治思想,结果当然失败。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主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因此,所对应的的民主观念当然有所差别,培育民主观念,绝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儒家的民本理论,具有深远意义,符合全球化时代教化的需要,需要与“德先生握手”。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观念存在相似之处,是我们培育民主观念时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一)以民为本与人民主体

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即以民为本,这是对“民”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肯定,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5](P287)。在社会主义国家培育民主观念,首先需要肯定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P31)。无产阶级政权使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成为了政治统治者和政治管理者,除了拥有身份的确认,人民群众更应自觉认识到自身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发挥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习近平主席也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7](P335)来强调群众声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照。古今政治生活中都无法忽视人民的作用,尤其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管理,人民群众正常有序地参与,需要重新挖掘以民为本的内容,摒弃其封建性质内涵,形成真正的“民为邦本”的民主观念。

(二)君民相互制约与民主监督

封建君主专制,通常呈现父权与人治特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即法律”的统治逻辑成为普遍共识。正如马克思所评价“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里,成为迷信信服的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8](P765)。君与民看似是完全相对的关系。然而由于自然经济的特点,君对民在经济上存在依赖,另一方面,依靠强制力统治并不能长期保持政治权力制约关系,这就需要君爱民利民,为民做主,得到民众的认可。当今社会执政者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必须摆脱封建文化对人民政治心理的控制。 培育民主观念并不代表抛弃这种制约思想的全部内容,而是借鉴制约关系的内涵,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权力监督观念。政府与群众之间存在制约关系,人民监督政府,防止贪污腐败与权力滥用的现象,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这就需要突破传统“君舟民水”观的局限性,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传统政治统治中至高无上的独裁机构,也不能神话任何领导人,搞个人崇拜。理性对待自己的政治权利,在宪法与法律的框架内监督政治权力的运行,而不是危害甚至破坏人民政权的完整性。

(三)惠民利民与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的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传统民本思想虽然是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统治的一种统治工具,但统治者提倡的惠民、利民、养民、生民、富民和恤民等民生概念,仍有其价值。所谓执政为民,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具体过程中,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相继对执政理念进行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当前,党面临四大执政考验和危险。借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一系列传统民本思想充实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把人民群众当做主人,时刻牢记权力由人民群众所赋予,做到“由民作主”而不是“为民做主”,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如此,执政党通过对权力观念的深化认识,在施政及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推动人民群众更进一步接受唯物史观中“权力民授”的观念。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在缺陷

儒家民本思想虽把人民看成国家之根本,蕴含丰富的民主内涵,作为一种为政之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其成形发展于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近代以来,其阻挡社会革命、先进政治体制建设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经历经济基础变革而引起的政治关系变化之后,它能以观念的形式独立保留下来。因此,不可无视儒家民本思想对培育现代民主观念的消极作用。

(一)缺乏民主权利观

民权为民主政治的基石。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提出了一系列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观点,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过巨大作用。但其是以君王为出发点,“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9](P62),目的也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从未触及民众政治参与资格的讨论。即使明末清初,民本思想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最高水平,依旧未脱离“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的‘君为民主”观,且思想家勾画的政治蓝图仍为“天之生斯民,以教养托之于君”[10](P37)。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设置咨询机构以影响君主的意志来制约君主的权力,其主权在君不在民的根本思维导向未发生变化。总之,儒家民本思想普遍忽略了人民政治权利的作用,不属于参与型政治文化,而是通过对“明君贤臣”的期望,强调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者的依附性。

(二)强调君主而非民主

人治观点是传统型政治文化的共同特点。儒家民本思想的提出,出發点实质上是君主。传统民本思想企图通过教化与说服的方式转变君主的思想,约束君主行为,望君主施行“仁政”而非“暴政”,或通过制度手段,建立法制体系与行政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往往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正如梁启超指出:“儒家仁政民主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所以,“现代要求‘民之同意的思想是对古代要求‘君之同意的思想的否认,而非是对后者的继承”[11](P149)。而君与民的相对关系,正如孟子在与杨朱的争论中所言:“无君无父,是禽兽也”[5](P100),传统儒家思想将君父至上的观点上升到人性的高度进行争论,其所倡导的是立足于封建等级秩序下的重民思想,出发点实质上是维护君主统治。

(三)轻视法治的作用

民主与法治相伴而行,而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轻视法治的作用。一方面,儒家民本思想强调“德治”,强调人人都要遵守道德规范,以期运用道德约束实现统治者“修身律己”,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管理国家,而将法治则摆在次要的位置。传统“为君之道”中虽然有敬民利民的一面,但究其根本,以封建伦理为基础的道德实质上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实际上是人治思维的体现,与现代民主观念的平等、宽容等内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以《尚书》为肇始,儒家民本思想始终强调的是一种观念或价值上的“为人民统治”,即人人都要遵守道德规范,以期运用道德约束实现统治者“修身律己”,通过道德教化实现政治管理,将法治则摆在次要的位置,更不用说设计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与运行方案。

四、培育民主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的因子至今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如上文所述,人民民主需要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才能提高政治参与意识。但这种意识的得到不可能完全依靠个人的觉醒,观之当下政治文明建设,在初步建立起完备的民主制度同时,也要培育富有时代内涵的民主观念。

(一)摒弃权力依附观念

权力依附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首先,敬畏、顺从权力的心理;其次,寻求权力庇荫的心理;再次,羡慕、渴望追求权力的心理[2](P202)。这种传统型的政治文化的存在,极不利于民主观念的培养。摒弃权力依附观念,首先要培育独立自主意识,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民主观念的关键;其次,需要培育参与意识。传统的政治文化认为治理国家只是当政者的任务,且目的是维护阶级的和谐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只能依附于政治权力而不应参与政治统治。摒弃权力依附观,即需要摒弃对权力依附甚至巴结的观点,培育人民思考参与政治的意识;再次,需要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联系错综复杂,“只扫自家门前雪”的观念早已过时。否定那种完全依赖“青天大老爷”调节公私领域的思维,在法律与制度的范围内,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并分配好公共利益,同时处理好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的关系,是民主观念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承认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但并不等于在公民政治活动中可以忽视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保证。邓小平同志曾就社会主义民主与党的领导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2](P267-268)。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利。因此,拥护和接受党的领导,是培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重要思想保障。

(二)重视主体能力

培育政治观念需要政治行为主体,即人民群众具有一定的主体学习能力与操作能力。在自然经济环境下,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需要压制这种能力的形成。人民群众在肉体与精神上遭受压迫,更无法产生这种意识。因此在压迫加剧时,人民群众只会采取“揭竿而起”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学习能力是现代人面对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除了学习传统知识内容之外,还要对当代信息进行独立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与传统文化利用愚昧思想控制人民形成鲜明对比。只有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观点才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体现,那些保守或激进的非理性观点并不属于讨论内容。另一方面,培养操作能力也很重要,实践能力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君臣共谋”,现代社会需要广泛的政治参与,把习得的观点、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政治参与中加以运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会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如此反复的过程即可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力。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念产生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13](P2)。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只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将提高公民主题能力的教育融入到公民的政治参与实际操作中,外化为党和政府日常工作和制订政策的形式,从而解决好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使公民在有效的政治参与中产生获得感,从而得到主体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完善民主制度与健全法治体系。同样,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也会影响到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随之,社会治理就会产生多种方式,传统的父权管理模式即遭到淘汰,民主观念取代统建伦理政治思维。培育民主观念并不代表轻视制度与法治的建设。只有重视制度建设,为公民在政治参与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充满获得感,才能形成权利意识,丰富公民民主观念。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需要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制,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加强党纪党规的约束作用,完善党内法规,全面从严治党,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所在。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应该完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实现并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1)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基本政治参与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2)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补充代议民主的不足。(3)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将监督与民主紧密结合,使人民群众监督国家机关的运行。同时建立丰富的沟通渠道,为人民群众反馈意见表达诉求提供合法途径;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与途径。就法律制度完善而言,首先应该明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其次,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制定更新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各项社会活动。

五、结语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培育民主观念就是培育理性、自觉的政治文化、使公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综上所述,虽然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内容与目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并不能成为抛弃传统政治文化、移植西方政治模式的理由。政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培育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华文明形态而单独存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4](P534)。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摒弃其封建内涵,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变为培育公民主体能力、保障民主政治建设程序化的观念引导。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杨春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论[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3]贾谊.贾谊集校注:增订版[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4]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M] .长沙:岳麓书社,1997.

[5]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11][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儒家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茶道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