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时代需要经典和大家

2021-03-03黎斐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呼唤艺术

黎斐

藝术独特性决定存在的价值

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艺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思考?

冯:首先要认识到艺术不同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升级换代越快越好,科技含量越高越好,这样就可以超越对方,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艺术不同于科技的地方在于:艺术与艺术之间主要是区别,艺术之间不能超越,只能区别。李可染不能超越齐白石,只能区别于齐白石。但李可染正是在区别齐白石以及已有的所有画家,才成就了自己。

黎:也就是说,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区别越大,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冯:因为艺术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艺术的独特性,如果艺术没有独特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我的画和你的画一样连“看”的价值也没有。我的作品只有和你的不一样才能带来新的审美。所以我说过,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一同失败,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成功。

文艺批评的实质是思辨

黎:文艺界的不良风气反映在作品上,使人们感受到有些作品创作上不够独立,有媚俗、虚假、抄袭等成份在内,对此该怎样进行文艺批评?

冯:刊物必须有文艺批评。但是我们对批评的认识容易受到以前不正常的文化批评惯性的影响。即把批评当做批判。好像谁不好才批评,这是对文艺批评的一种歪曲。什么是真正的文艺批评?正常的批评是什么?批评就是思辨!就是把艺术作品拿出来,大家去思辨一下。比如把眼前这个很乍眼的辽三彩的马拿来思辨一下看看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有没有缺欠?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缺欠或遗憾?这就是思辨,而不是把一件作品简单地否定了,也不是简单的肯定,这才是文艺的批评。

我们曾经一段时间的文艺批评实际是政治批评,或叫政治批判。想肯定就把一个东西尽量说得无与伦比,想否定就把一个东西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判式的批评是粗暴的、武断的、恶意的、破坏性的。当然我们早已经和这种“批评”断然诀别了。文艺批评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思辨,活跃思维,丰富认识,恪守真善美,清晰地去了解与把握文艺的现状。我希望贵刊有较多的思辨,对思潮的思辨,对作品的思辨,以及比较与思考。在思辨的同时,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对作品的不满意或不同意的地方,表达意见时应直言不讳的,但是又必需是真诚的、善意的,这才是真正的良性的文艺批评!这样的批评才是书画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作品传之久远才是真正的大家

黎: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曾撰文呼吁: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和大家,您如何看待呼唤“大家”这一现象?

冯:毫无疑问,我很赞成张海先生这句话。不仅书法界呼唤经典和大家,各个艺术门类都在呼唤大家。十几年来中国文艺界鲜有大家已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我又想,是不是有些大家我们没有看到?为什么谢晋生前无人称大师,故去后的第二天就天下纷纷称大师了?这个问题另找时间再谈。现在谈时下的文艺界,比如电影界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之后,第六代导演几乎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第五代导演。再说曲艺界,比如相声界的马季、姜昆、冯巩之后,已无真正的大家。音乐界几乎“听”不到新的经典。连90年代《难忘今宵》那样的歌曲现在都很少听到了。从哪里可以听到令人心动的具时代精神与情感的歌声?画家中听得最多的是一平尺多少钱,但看不到这些画家有多少代表作出来。作家也是这样,继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迟子建之后,新一代作家群里很难再有谁的作品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如今在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呼唤大家的声音,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呼唤大家,还要分析为什么不出大家?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商业文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化是具有霸权的。文化一旦被商品化,就会发生质变。在媒体里叫得响的明星大腕或名人大师,不过是商家用来炒作的卖点。商家还要不断地更新这个卖点,这样才能刺激消费市场,使所谓的文化消费活跃起来。

我曾在谢晋辞世时写过一篇纪念文章,表示赞成谢晋的一个观点:“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一个艺术家不能只存在于媒体的喧嚣声中,要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口碑里面。中国古代艺术家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他们的诗歌由于深受人们喜爱而口口相传,甚至是通过手抄本流播开来。再比如像莫扎特、李斯特、肖邦这样的音乐家,他们经常到各国去演出。一部新作品今天在华沙,明天在布鲁塞尔,后天又到了巴黎、伦敦等城市一遍遍地演奏,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再相互传递信息,最终才获得成功,成为名曲。他们都不是一夜成名的。一夜成名是媒体创造的,不符合艺术规律。

然而今天,有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强势媒体,确实一夜之间就能够把一个人炒得沸沸扬扬,红遍全国。这种瞬间红火起来的知名度比历史上的名家还要大,却不见得能够传之久远。为什么媒体中天天都叫嚷着大腕、大师、天皇巨星,静下来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大家呢?如何产生“大家”—确是我们的刊物应该讨论的问题。“我们的时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家了”,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经典文艺是父亲,民间文艺是母亲

黎:冯先生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请谈谈民间文化艺术的珍贵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书画怎样从民间文化艺术里汲取营养?

冯: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一个是经典的典籍的文化,比如二十四史、唐诗、宋词等,这种文化是民族的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用文字创造或著录的文化,文字比语言深刻得多。用文字创造和著录下来的文化是精萃,是经典的、能够传给后世的。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精确地存在于典籍文化里,包括艺术的精华。做一个比喻,精英文化好比“父亲的文化”,父亲给我们思想,给我们力量。然而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像母亲一样,当我们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和享受这种文化了。我们不知不觉听到的儿歌、我们从小就吃的那些食品,我们一岁一岁度过的节日、玩过的玩具,我们听老祖母讲过与唱过的故事和歌谣,我们经验过并灵验过的中医草药,还有教给我们怎样处世为人的精妙无比的谚语,这些实际上都是文化,是民间文化,“母亲的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智慧和生活情感,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血液和心灵里面,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民间文化的珍贵主要是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标准、传统价值观和心灵方式。当然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离不开它。民间文化的凝聚力就像脚下的土地一样,把人们紧紧地吸引住。并且化做一条无形而强有力的文脉把我们一代代人贯穿起来。民间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对生活的最质朴的情感—憧憬、眷恋和热爱!我们所有的艺术包括书画既离不开自己民族的“父亲的文化”,也离不开“母亲的文化”。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呼唤艺术
呼唤生命
无声呼唤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与你相伴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