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2-28彭军

智慧健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致病菌尿路感染有效率

彭军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400)

0 引言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泌尿外科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细菌感染有关,主要是由于细菌侵占患者的尿路上皮细胞而造成的一种炎症反应[1]。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常伴随着菌尿、脓尿等情况,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根据不同的感染情况将其分为了多种类型,根据感染位置的不同,将尿路感染又分为了上尿路感染(upp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与下尿路感染(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两种,在不同的感染关联情况下将其分为复发性感染(recurrent infection)与散发性(sporadic infection)两种,在患者病发时不同的尿路感染状态,将其分为了3种类型,分别为复杂性感染(complex infection)、单纯性感染(simple infection)以及尿脓毒血症(urine sepsis)[2]。临床研究发现,在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中,主要是女性群体,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或有较多性生活的女性易发生尿路感染疾病[3]。尿路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若在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后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可能造成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多种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严重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4]。因此,及时的诊断对于疾病的及时治疗及预防十分重要[5]。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逐渐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常将微生物检验技术应用于感染疾病的诊治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6]。临床发现,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下,有助于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参考[7]。为进一步探究在尿路感染中微生物检验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就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分析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尿路感染患者100例进行分析探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中女23例,男27例,年龄41~78岁,平均(61.45±12.39)岁。对照组中女24例,男26例,年龄42~76岁,平均(61.52±12.41)岁。

纳入标准:①精神状态正常,无沟通障碍;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过敏体质者;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尿液检查。在为患者完成检查后,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治疗,如给予患者氟胞嘧啶片,1~1.5 g/次,每日4次口服用药,给予患者克拉维酸静点治疗,每次1.2 g,每日3次。持续为患者进行1周治疗。观察组则在微生物检验下进行诊断。首先取患者尿液标本,选取其中段尿液,并将其送至检验科中进行检验,将尿液中的致病菌提取出来。通过众智汇医科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全流程管理系统(DL-96Ⅱ细菌测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药敏接种培养液Ⅰ型、药敏指示剂Ⅰ型及样本稀释液Ⅰ型开展试验。根据患者的试验结果为其采用对应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以患者症状消失,且通过检验无感染致病菌存在为显效;以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在检验下结果显示患者尿路中的感染致病菌数量明显减少为有效;以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致病菌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增多的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无效感染患者情况,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对比数据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n(%)]

2.2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分)

2.4 无效患者感染

观察组无效感染患者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无效感染程度[n(%)]

3 讨论

尿路感染在临床有较高的发病率,较为常见[8]。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门诊尿路感染患者中超过90%是由于单一细菌感染造成的,在住院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可能发生尿路感染[9]。临床研究发现,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该病原菌的血清分型超过140种,导致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细菌与其粪便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为同一菌种,发病类型较多,包括无并发症尿路感染、无症状菌尿等。还有部分患者为尿路感染再感染者,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导尿管的留置而造成该疾病的发生,这类患者的发病原因多是受到变形杆菌(proteus)、产气杆菌(perinatal bacillus,PB)、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SF)、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等病原菌感染所致。对于败血症及菌血症中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而言,大多是由于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的感染所造成的,对于糖尿病或肾移植发生尿路感染患者而言,常见病原菌包括隐球菌(cryptococcus)及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10]。尿路感染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影响较大,应及时诊断,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微生物检验常被临床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之中,在微生物检验中,通过药敏试验、细菌鉴定等对患者的感染类型进行确定,从而明确患者的致病菌,为患者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能对症开展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11]。在尿路感染的预防工作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预防工作:①注意保证会阴卫生。女性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其尿道口处及会阴部位常会有较多的细菌寄居,易造成尿路感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应每日进行会阴清洁,并需勤换内裤;②多饮水。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使排尿频次保持为每间隔2~3h则进行1次排尿,能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③减少慢性感染因素的影响。若患者存在各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疾病等,应积极接受治疗,以免造成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生;④减少尿路器械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尽量避免应用插管;⑤预防性用药。为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还可少量服用一些预防性用药,包括新诺明、吡哌酸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诊断后,治疗措施的干预,可观察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共计2例无效感染,且均为轻度,对照组中共计11例感染,观察组无效感染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

综上所述,在尿路感染诊断中,通过微生物检验能明确患者的致病菌,从而为患者选取更为合适的治疗药物进行干预,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指导,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致病菌尿路感染有效率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很有效率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