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垃圾在田里搞艺术

2021-02-27李沧南

润·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浮潜乡野珊瑚

李沧南

叶嘉怡17岁那年,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

她去参加一次游学,21天里,他们先在沙漠里露营,随后去原始雨林,再去深海浮潜。

让她感到震撼的,正是那次深海浮潜。她看见了很多珊瑚,颜色浓烈而鲜艳。一开始,她单纯地觉得好看。后来,她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大量的珊瑚,已经布满了白霜,如同尸骨一般。船長用朴素的环保知识告诉她,全球在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珊瑚提前发育,提前死亡。珊瑚的尸骨,给了她强烈的震撼,留下让她久久无法释怀的压抑。

环保,从一项遥远而宏大的议题,变成了一种切身的感受,叶嘉怡意识到紧迫性: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有所行动。

去年3月,她在好友黄简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她深受触动。黄简在一个关于乡野疗愈的公益组织当志愿者。不久前,这个组织刚策划了一场活动,帮助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承受巨大心理创伤的医护人员,在乡野中疗愈身心。

5月底,叶嘉怡加入了黄简的行动,她们想要探索一些环保和疗愈相结合的可能性。思考和讨论多时,“自然”“营造”“实验室”,这些完全不同的词汇浮现出来。叶嘉怡觉得,这3个词,可以组合出无限的可能性。于是,“自然营造实验室”便诞生了。在叶嘉怡的愿景中,自然营造,营造的是一个关于环保的互动空间,让更多人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同时也打造一个青年社创平台,围绕环保,演变出多种多样的项目。

项目第一期,定在了浙江湖州的莫干山。那里满坡的翠竹、清澈的山泉,烘托出一个怡人、清静的乡野世界。

游客带来的大量塑料垃圾,是他们这次行动要处理的核心材料。几天下来,他们捡了近千个塑料瓶,然后用当地盛产的竹子打了桩,浇灌了水泥,并在竹竿上方套上一个“华夫格”形状的顶。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对半剪断,用绳子垂挂在华夫格上,变成可以盛水的小花盆。他们在瓶中种上诸如铜钱草这样的水培植物。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劳作,一个艺术装置便完成了,他们把它命名为《看山还是山》,对此的解释是:“很多时候,人类的社会活动过于复杂,其实自然永远秉持着‘看山还是山的本质,我们希望可以用自然的简单给人们带来启发。”

“自然营造实验室”就是希望打造一个共创平台,围绕健康生活、可持续生活方式,将环保主义融入乡村建造、文旅、艺术等。叶嘉怡表示,后续他们将与“捡拾中国”项目合作,将捡拾回来的垃圾进行艺术创作;把捡垃圾的人,捡拾的心路历程和垃圾背后的故事,做成一次垃圾艺术展览。

对于叶嘉怡来说,她秉持的核心理念,依然是“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病毒、蝗灾、洪水,在一系列灾害面前,暴露出来的,是人类与自然走向失控的关系,需要疗愈的,不仅是人类,也不仅是自然,而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修复并重回正轨。

(彩声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浮潜乡野珊瑚
春天的乡野
油菜花开
回到乡野的路上
碧波荡漾珊瑚海
美丽的珊瑚
奇妙的浮潜之旅
珊瑚是怎样治病的
旅行的收获
珊瑚生命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