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化县“三品一标”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1-02-27邱星菊

福建稻麦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宁化县宁化三品一标

邱星菊

(福建省宁化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宁化365400)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地处闽西北,境内丘陵起伏,溪流交错,四季常绿,全县耕地面积2.86 万hm2,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薏米之乡。宁化农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有着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宁化县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本文就宁化县“三品一标”工作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1 现状

1.1 产品认证

截止2020 年9 月,宁化县累计有效无公害农产品认定32 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11家16 个产品;有机食品1 家企业1 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 个,全县累计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一标”52 个。2020 年“三品”认证比2019 年新增12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 个、绿色食品9 个、有机食品1 个),全年复查换证、续展、有机再认证10 个(其中无公害8 个,绿色食品1 个,有机食品1 个)。

1.2 产地认证

宁化县“三品”认定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1 万hm2,认证产品总量1.5万t。其中,绿色食品年产量0.6万t,无公害年产量0.9 万t,无公害生猪年出栏8万多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面积达2.8 万hm2,产品总量7.86 万t。主要是以粮油、茶叶、蔬菜、水果等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1.3 证后监管

2020 年共出动检查人员35 人次,对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产地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企业按质量控制措施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管理生产;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产品生产、销售记录档案,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记录;检查是否执行了原料订购合同,产品的采收是否符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督促做好企业年检、规范用标检查和产品抽检工作,对辖区内所有需要年检的企业实行100%的实地检查,把企业年检工作与到期产品续报、产品抽检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督促解决年检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年检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例行抽检、专项抽检和突出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及时报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省中心将依法予以查处。

1.4 特色品牌

宁化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围绕特色产业,挖掘优势,做大特色品牌,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可靠、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如河龙贡米、宁化薏米等;同时,积极组织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浓郁地方特色、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河龙贡米申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及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推动河龙贡米、宁化薏米、蔬菜、茶果、畜禽等优势特色“三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涌现出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增强竞争力,提升特色品牌效益。

1.5 营销推介

品牌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为平台搞好宣传推介,宣传宁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宁化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搭建各类营销推介平台,不断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积极组织推荐河龙贡米、宁化薏米、孔坑茶、淮山等认证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开展专项宣传推介,其中河龙贡米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农交会、第十九届绿博会金奖,宁化薏米荣获第二十一届绿博会金奖,提高了宁化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1.6 业务培训

近年来,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内部检查员共培训50人次,县级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进行培训学习,共培训500 余人次,指导企业强化内部检查员制度,充分发挥内检员的内控、监督作用,把好“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源头,较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宁化申报企业的品牌意识。

2 存在问题

2.1 认证方面

2.1.1 产品要求标准高目前大多农产品来自手工作坊,农民缺乏品牌意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不足,农产品基地质量达不到现代产业发展标准,认证产品过于单一,覆盖率低,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面积比例小。

2.1.2 认证手续烦琐,费用较高、时间长“三品一标”认证手续较多,无公害农产品满3 a 需复查换证、绿色食品满3 a 需续展、有机食品一年一认证,均需要完善的基础材料,申请及维护的综合费用相对较高。影响了企业申报“三品一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2 监管方面

“三品一标”认证监管机构无编制,县级绿色食品发展办公室人员占用其他事业性站所办的编制,加上品牌农业发展工作业务量大,人手不够,造成时间和精力跟不上,政府财力有限,相关工作投入不足,激励政策额度偏小。

存在产品认证重复申报,疏于证后监管现象,监督抽检产品面积代表性不强,监管仅限于查看生产记录、田间肉眼观察、产品用标的巡查及例行监督检查违规用标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2.3 生产经营主体方面

2.3.1 品牌观念淡薄由于市场上认证产品不多,没有认证的农产品居多,人们对农产品知名度小的品牌产品品牌观念淡薄,显示不出竞争优势,用标率低,产品认证效果不明显,对认证产品,唯恐发生质量问题,不敢承担法律责任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生产经营主体申报积极性。

2.3.2 经营主体生产档案不健全生产经营主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未能按“三品一标”认证要求生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生产档案不健全,从而影响追溯体系建设。

2.3.3 品牌经营意识淡薄多数经营主体对品牌意识不强,贴标投入市场任其消涨,没有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去推介自己的产品,未能静心打造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影响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4 部分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观念淡薄

部分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观念淡薄,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认识误差和怀疑态度。品牌农业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宣传工作还不够有力,社会对农业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多数获证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已通过认证的产品价值不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同,无法体现通过认证“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价值,从一定层面影响了企业申报“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3 对策与建议

3.1 简化程序,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改进认证申请方式,明确各类抽检、检打联动的检测结果共享利用,降低企业成本,缩短时间;及时清理存量,不合要求的及时退件处理,对材料不齐全的,督促企业限期整改达标,保证企业在认证限时办结的期限内能及时办理;力求实现绿色食品认证“操作高效便捷、信息真实可溯、管理科学有序、平台先进安全”的快速便捷通路,为企业搭建“电脑/手机/微信三合一”无纸化的绿色食品申报审核管理平台。

3.2 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队伍建设

建议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品一标”支持力度,制定奖补政策,提高奖补标准,不断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强“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建设,增设机构编制,专业从事本职工作,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完善奖励约束机制,培训一支高素质工作队伍。对获证产品,严格规范使用标识,加强经营主体内部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让消费者信赖“三品一标”产品。把“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全审制度。

3.3 示范带动、严把产品质量关,提高主体意识

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产地资源,鼓励多渠道、多方式合作,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基地创建。通过引领带动,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生产环节有保障,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质量可追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三品一标”产品。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强企业品牌实力,创建地方特色优势品牌, 加强院校产学研联合,引进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增强农产品品牌的生机和活力。

3.4 加强宣传推介,提高消费意识

与各大媒体、互联网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采取拍摄宣传带货直播,积极宣传推介宁化县“三品一标”产品,提高公众对“三品一标”品牌认识度,开展“三品一标”质量安全承诺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博会、中国农交会、“5·18”海交会、“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投洽会等平台开展专项宣传推介,组织采购商、供应商对接会,搭建生产主体与大型超市对接通道、开设品牌专区。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优质优价”激励机制,通过“优质优价”,促进“绿色生产”,保障“安全消费”,扩大宁化“三品一标”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猜你喜欢

宁化县宁化三品一标
宁化府
宁化府:坚守酿醋初心 引领山西醋老大
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不朽的丰碑 永久的纪念——宁化县打造红色遗址群
毛泽东在宁化的四天三夜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宁化县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准扶贫的宁化实践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