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人才效应为扶贫注入“源动力”

2021-02-27张玉芳

四川劳动保障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称贫困地区攻坚

◎文/本刊记者 张玉芳

三台县三元田园画。 图/轩视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古往今来,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在脱贫攻坚战中,人才是同资金、政策一样同等重要的需求,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重要智慧力量,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更是贫困地区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的重要支撑。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省人社部门始终坚持推动人才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以“内稳外引”为抓手,不断集聚人才效应,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注入了“源动力”。

招才:让政策“磁场”聚人才

“今天的农村,天地更加广阔、更能有所作为,我愿意将青春奉献给扶贫事业。”藏族小伙向巴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入了甘孜州巴塘县中咱镇综合服务站工作,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乡镇参与扶贫工作的他在多项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争当先锋,获得了当地脱贫攻坚奖励。

近年来,为畅通“引才”通道,四川人社部门加强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将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县、乡事业单位考核招聘的学历条件分别放宽到本科和大专;将乡镇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学历条件分别放宽到大专和高中(含中职);放宽招聘权限,允许贫困地区基层事业单位降低考试招聘开考比例,形成差额即可开考;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县(市)可自主确定公开招聘考试成绩计算比例……同时,为进一步缓解深度贫困地区招人难问题,四川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采取优先招募民族地区“双语”人才、组织考核招募应届毕业生等倾斜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向贫困地区流动,并鼓励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基层项目人员通过考核招聘继续留在服务贫困县的县、乡事业单位工作。

这些针对“引才”实施的各项差异化政策措施,为贫困地区筑起了“招人磁场”。如今,越来越多像向巴这样的人才不断向贫困地区聚集。近三年,“三州”地区新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000余人;2018年45个深度贫困县共招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6217名,深度贫困县事业单位空编率比2017年降低近10个百分点;2013以来,全省共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0127名,目前,全省在岗“三支一扶”人员近2918人。

留才:畅通晋升渠道 凝聚人才向心力

返乡归家的张跃勋同家乡的土地打起了交道,并探索出一套果树栽培方法,带领十里八乡脱了贫,成为阿坝州茂县有名的农技专家,2019年底他评上了高级职称,如今干劲更足了。

晋升无望,职称常年“原地踏步”,这是贫困地区基层专技人员面临的普遍困境。要想留住人才,畅通晋升发展通道是关键。为此,四川人社部门持续深化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改革,强化职称评审基层导向,建立符合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在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系列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所获资格在基层有效;在阿坝、甘孜、凉山州及乐山市峨边县、马边县、金口河区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所获资格在当地有效;推行职业资格特殊政策,在“三区三州”地区对7项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标准。截至2019年底,我省在11个主要系列中共评审“双定向”高级职称632人、中级875人、初级2341人。2020年,“三州”双定向申报1150人,评审通过872人,其中高级760人。对“三州”护士执业资格、执业药师等7个“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的考试单独划定合格标准,1093名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政策优惠。

如今,在多项政策的加持下,我省大批服务于贫困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更加通畅的职称评聘通道。他们直言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干劲和动力,能更安心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育人:培养专技人才 增添扶贫“有生力量”

“脆红李果实采摘的时候注意不要弄伤枝条,采摘后,我们可以结合清树进行摘心疏枝。”2020年6月,雅安市名山区蒙阳街道沿河村,驻村农技员罗仁武一边向村民示范正确采摘脆红李的方法,一边讲解后续果树管理方法。作为村里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罗仁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教授给当地村民,让大家尝到了种植脆红李带来的增收“甜头”,脱贫致富底气更足。

近年来,四川人社部门稳步推进千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行动,从2018年起,每年配合省委组织部从深度贫困县选拔400名左右的专业技术骨干到中央在川、省属及内地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3至6个月的研修培养。同时深入开展“四大片区”专技人才研修项目,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2016年以来,已累计举办研修项目48期,培训急需紧缺人才5000余名。

引智:“借脑”专家 为扶贫开“良方”

“要提高粮经作物产量与品质,做好病虫害和绿色有机防控是关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德西在认真了解了梓潼县在种植粮经作物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后,提出了解决办法。他前往黎雅镇水稻基地,在田间地头实地为当地技术人员和村民讲解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与有机大米种植的自然条件等。

“这种通过组建专家服务团,引导专家人才深入基层推进智力扶贫的方式,较为符合贫困地区实际和特点,也能够破解贫困地区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难题。”四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专家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智力帮扶,就是希望通过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活动带动信息、管理、技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的极度偏远县柔性流动,引导贫困群众想脱贫、能脱贫、会脱贫,啃下贫困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人社厅商请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了超过2000名高级专家参与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活动,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共举办专题讲座2640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交流座谈3337场,解决技术难题6835个,惠及群众50万余人。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脱贫致胜的重要“砝码”。多年来,四川人社部门深入开展人才人事专项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纾解了贫困地区的人才之渴。

罗仁武检查李子的生长情况。供图/罗仁武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吕秀兰在九襄开展李甜樱桃种植技术指导。供图/雅安市人社局

猜你喜欢

职称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