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2021-02-27胡洁芳何隆权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粮油产教育人

胡洁芳,何隆权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办学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高的行业类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类高职院校在生源不足和就业形势的压力下,不能很好的走出发展困境,面临着生存危机[1]。因此,如何在办学过程中突出行业特色,育人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成为行业类高职院校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产教融合是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基于“产”和“教”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融合”在一起,打破彼此的界限,将两种不同的产业形态融合成以产业发展为需求、校内学习、产业实习的人才培养组织活动。在产教融合中,双方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深度参与,形成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共同体[2-3]。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产教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涵盖各行各业,粮油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作为行业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行业产业培养能够胜任一线工作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行业类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着力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需从懂技术、精技能、能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同时要借助其行业属性特色,做优做强品牌文化,让学生在校内实现润物无声历练成才[4-6]。

1 成果简介

粮油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需要大量懂技术、精技能、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解决校、企点对点合作,企业参与性不高、人才培养规格不准确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实战能力不强的问题,2013年3月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开展了基于产教融合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与实践”的研究,2014年形成了“高职粮食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再经过四年实践,优化完善,确定了《“深融合、强研创”的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333体系)。

图1 “333”育人体系现代工匠培养示意图

“3”:三融合构建产学研育人平台。通过“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融合构建“生产实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一体化产学研育人平台,将平台汇聚的生产科研设备和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文化等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三对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平台开展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的前沿性、实战性和创新性优势,以“专业设置(方向)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教学内容更新对接生产技术进步”的“三对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三进入升级人才培养方法。以“推行教师进平台、学生进项目、教学进现场”的“三进入”升级“教”与“学”方法,全面提升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生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校、企点对点合作,企业参与性不高: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方案来自于产业,又服务于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校、企点对点合作辐射面狭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被动且难以深入,导致较难形成深度、持久的校企合作。搭建高效率的产教融合平台及走畅通的校企合作之路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

人才培养规格不准确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企业参与度不够,学校单方面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加上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够,获取产业前沿技术的能力和途径极为有限,加之企业对产品核心技术、工艺技术的保护,导致生产案例少且陈旧,教学内容更新难以跟进产业技术进步。

学生实战能力不强、职业素养不高:学生校内课程学习理论和实践不平衡,缺乏一些实践平台来给学生训练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且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设备、生产和人身安全等风险,企业不愿意学生独立操作和生产,到企业生产性现场学习难以开展,学生实战训练不足,职业素养难以养成。

2.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准确、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慢、学生实战能力不强和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联合行业协会、粮油企业等,汇聚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三融合”、实施“三对接”、推行“三进入”的方法,是发挥协会作用,完善高校功能、利用企业优势,培养现代工匠的有效途径。

2.2.1 预测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实施“三对接”

通过“三位一体产学研育人平台”共享信息,获取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预测,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行业企业为主细化完善岗位职业标准,学校为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职业标准;将平台上的新产品试制、技术研发和服务等项目成果纳入生产案例库,教学内容更新对接技术进步。

2.2.2 推行“三进入”,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学生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

制定《学院教师创新创业管理办法》、《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行教师进入平台,成立教师工作室,开展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和服务等项目,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将平台项目转化为综合素质提升课程,通过学生创新社团,推行学生进入项目,作为项目助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主干专业课实行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双主体”授课,实践性强的内容按生产管理要求和工艺技术规范进行教学,推行教学进入企业现场;升级“教”与“学”方法,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3 形成“深融合、强研创”的高职产学研育人平台建设新理念

随着粮油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试验试制、工艺技术工艺方法研究、产品检验检测等共性技术需求,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汇聚人才、项目、技术和资金等资源,构建了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应用、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现代工匠的产学研育人平台,主动融入粮油工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和创新体系,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了“深融合、强研创”的产学研育人平台建设新理念。

4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4.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生在素养、能力、创新等方面得到提高,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2016年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类竞赛中荣获高职组别二等奖;2018年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荣获团体三等奖;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

4.2 取得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物化成果

制定《学院教师创新创业管理办法》、《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学院粮油科技服务工作室、学生粮油创新社团;与江西省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建投资300万、面积500m2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骨干教师赴海外开展专业和业务培训,专业教学团队每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满6个月,“双师型”教师达100%;完成了教育部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粮油工业类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职业院校粮食工业类部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饲料生产方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获批省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教师发表专业论文13篇,完成省级以上课题6项,编写专业课程教材20余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

猜你喜欢

粮油产教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