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研究

2021-02-26庞小燕李丽华陈丽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期
关键词:阳性细胞免疫组化分型

庞小燕,李丽华,陈丽红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 湛江 524000)

0 引言

临床中,子宫内膜癌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但其死亡率要高于宫颈癌,需要在患者发病早期给予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治疗,以整体提高女性患者生存率。据相关医学研究资料发现,子宫内膜癌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大致需要5-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可以断定,早期的准确诊断可以有效阻止患者癌变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鉴于此,本次研究中将针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纳入对象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患者一共具有40例;其中患者的最小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75岁,均值(61.2±8.0)岁;病程时间分布在0.5-5年之间,均值(3.2±0.6)年;纳入标准:(1)均符合本次研究中纳入对象标准,且病史资料齐全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行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3)本人及家属均对于此次研究内容表示认可,并进行签字确认的患者;(4)排除自愿退出此次研究的患者。此次研究内容均由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进行监督核准,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纳入此次研究。

1.2 方法

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均在免疫组化SP中采用本院实验室提供的试剂,并按照相关说明严格执行并使用;采用4%的甲醛对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固定处理后通过石蜡进行包埋,将切片厚度保持在5 μm ,同时进行HE染色处理,使用光镜进行观察处理[2]。

1.3 观察指标

ER、PR、P53阳性部位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如果颜色为棕黄色,则表示阳性细胞。

采用高倍显微镜(40倍)和免疫组化法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如果其阳性细胞个数在10%以下,则表示为阴性(-);如果其阳性细胞个数在10%-50%之间,则表示为弱阳性(+);如果其阳性细胞个数在50%以上,则表示为强阳性(2+)。

1.4 统计学分析

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是非正态或是方差不齐的则采用秩和检验。统计学显著性设定为P<0.05,非常显著为P<0.01。

2 结果

40例子宫内膜癌中,经临床病理诊断共包括I型患者20例,II型患者20例,且均存在不同临床表现。

2.1 I型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

I型子宫内膜癌:20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月经期不规则且经量增多,出现不规则性阴道流血现象;经超声诊断后显示患者的内膜区弥漫性增厚。巨检过程中发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现象,且浸润程度不等,诊刮标本量较糟脆。经镜检后发现,患者的腺体形状、大小不一,且主要呈现出腺管或乳头状,其排列顺序呈密集、拥挤现象,可以发现共壁及假腺体形成。腺上皮主要呈现出假复层现象,上皮细胞为多角形,以及不同程度的异型。其中间质明显减少并伴有炎细胞浸润,有时可以看见明显成片的泡沫细胞,有时则可以看见其鳞状上皮分化的细胞团或间质纤维化[3]。总体而言,其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浸润子宫壁现象。

癌前病变:20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在诊断前出现数月的阴道不规则出血,经刮宫诊断发现14例患者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6例患者为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

2.2 II型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

II型子宫内膜癌:20例II型子宫内膜癌中临床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经超声诊断显示患者的内膜区域出现明显增厚现象。巨检过程中发现,病变主要发生于患者已经萎缩的子宫内膜上,且子宫未出现明显增大,内膜偏薄,呈现出乳头状,息肉状或菜花状。经镜检后发现,患者的组织学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均由复杂的乳头构成,而乳头表面被覆的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大、染色质粗,异常核分裂增多[4]。

癌前病变:20例II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20例患者的病变周围已经出现个别腺体扁平上皮细胞,但是其异型程度较低,不足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的判定。

2.3 免疫组化分析

I型子宫内膜癌:20例癌前组织免疫组化中ER/PR表达结果为(-~++),P53表达结果为(-~+);20例癌组织中ER/PR表达结果为(-~+++),P53表达结果为(-~++)。II型子宫内膜癌:20例癌组织免疫组化中ER/PR表达结果为(-~+),P53表 达 结 果 为(++~+++);20例 癌 前 组 织 中ER/PR表达结果为(-~+),P53表达结果为(+~++);P53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见表1。

表1 免疫组化分析

图1 I型子宫内膜癌

图2 II型子宫内膜癌

图3 p53免疫组化表达

3 讨论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5],子宫内膜癌因发病机制不同会出现两种类型,即:I型子宫内膜癌,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雌性激素长期刺激而发生,主要发病于在围绝经期及生育期的女性,且在前期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增生症现象,典型的组织学形态是子宫内膜样腺癌;II型子宫内膜癌,其主要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并且在发病时常伴有P53肿瘤抑癌基因的突变,典型的组织学形态是浆液性腺癌及透明细胞癌[6]。但是整体而言,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出现癌前病变的共识还尚未达成。

本次研究中通过针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其结果表示:40例子宫内膜癌中,经临床病理诊断共包括I型患者20例,II型患者20例,且均存在不同临床表现;免疫组化中P53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经对比组间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可充分鉴定在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中,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均具有较强的表达特点,而P53则可以对患者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分析,P53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整体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并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阳性细胞免疫组化分型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CT在早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应用
纤毛转运蛋白140谱系示踪小鼠模型构建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Ghrelin阳性细胞在食蟹猴消化系统中的分布定位
沙利度胺对IL-1β介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