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应用

2021-02-24张雨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复产增值税政策

□文/张雨欣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提要] 减税降费政策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聚焦疫情期间的减税降费政策,首先阐述减税降费政策在我国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保民生、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激发市场活力等角度分析减税降费政策的积极作用,给出减税降费政策的作用机理;最后结合减税降费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减税降费政策的可持续性应用提供建议。

一、导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应用,使受损行业的从业者在疫情面前能够更有底气,增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命活力。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应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意义重大,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减税降费,201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在财政政策方面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重要制度安排,为企业减负,为经济转型发展充能。疫情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更是起到积蓄动能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减税降费政策的合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二、减税降费政策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实际应用

(一)政策概述。2020 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182 亿元,并且延续2019 年规划更大规模减税基调,减税降费4,346 亿元。

(二)政策具有精准性、聚焦性

1、保民生。疫情初期,三部门联合发布免征符合规定的受捐赠防疫物资进口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对纳税人运输防疫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扩大防疫物资供给;对纳税人提供的生活必须服务(公共交通、生活快递等)取得的收入免收增值税,保证民众最基本生活水平。同时,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按政府规定标准免征抗疫医护人员个人所得税,支持疫情防控。

表1 增值税率政策调整一览表

2、稳定困难行业发展,保留企业生存活力。由于疫情的传播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和旅游成为四大类困难行业。同时,这四大行业也是传统服务业,对比“非典”时国内环境,目前服务业占我国GDP 比重已经大大提高,疫情对于服务行业的冲击会乘数作用于经济。针对这一现象,财政部税务部联合发布公告,延长以上困难行业2020 年度发生的亏损的结转年限,使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回血,同时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消费需求出发创新经营模式、管理模式。

3、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扶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各地人民政府纷纷发布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政策,并且可以在电子税务局进行申报,大大缓解了受损企业支付员工工资的压力。另外,针对许多企业面对的库存积压问题,在一定期限内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

从总体的复工复产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主营在线服务的企业,其他无论大、中小规模的企业,都在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上体现出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我国综合PMI产出指数由2020 年3 月份的53.0%上升至53.4%,这表明企业正在逐渐恢复采购生产和经营,复工复产正在有序进行。

同时,制造业月度PMI 指数从2020 年3 月的52%下降到50.8%,同比下降幅度更大。可以看出,随着疫情在国外的扩散,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供需两端的双重冲击,这也意味着税费政策未来还要进一步调整深化。

4、增值税减免意义重大。财政部发布公告,从2020 年3 月1 日至5 月31 日(后又延至年底),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的增值税率进行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典型代表是一部分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对于这一部分企业的扶持,除了增值税减免以外,还伴随社会保险费减免,延缓纳税等政策。企业复工复产后能否继续正常生产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持,在此背景下,增值税的减免让企业可以留有更多经营性收入。(表1)

表2 2015~2019 年我国财政收支变化一览表

不过,在这一政策上并非所有小规模纳税人都完全适用,还要具体分析其经营业务、是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三)减税降费积极作用具有传导性。图1 仅为笔者设想的理想状态,减税降费政策的作用可能无法在短时间有直接的体现,对于企业和消费者的造福程度还需要在具体的供求状况下分析。(图1)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和蚂蚁金服联合收集的调查数据中,对于因减税降费而节省的支出,20%左右的企业倾向于用来增加利润,10%左右选择扩大投资,17%的选择用来扩大研发收入。笔者认为,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一现象继续存在,且选择扩大研发收入的比率还可能进一步上升。

(四)从“三驾马车”的角度谈减税降费

1、鼓励投资。进入2020 年5 月份,继国内疫情严重时实施的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优惠政策,财政部部长表示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同时还有一系列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鼓励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

2、稳定出口。疫情发生以来,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2020 年第一季度货物出口下降11.4%,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随着各国检验检疫管控的升级遭受巨大损害,许多企业无订单或者是大量失去订单,但知识密集型企业以及医疗物资出口上升。针对出口困境,除了对保税区的探索实践外,国务院会议决定2020 年3 月1 日至6 月30日,免收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将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等政府定价收费标准降低20%。2020 年6 月底前,减半收取铁路保价、集装箱延期使用、货车滞留等费用。

此外,疫情期间,各地积极利用税收大数据精准对接企业,通过网上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提高办理效率,同时提高了1,474 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达到流动性纾困的效果。疫情使得国际生产链供应链受损,此时获取流动性能够保留企业的一部分活力,弥补了部分因为出口额下降而受到的损失。

3、引导消费。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负增长态势,不过网上零售额的增长值从快递行业恢复运营后有所回升,主要还是体现在实用品的消费上。此时,个人所得税的减免能够刺激国民的消费意愿,帮助实体行业恢复运转。

三、减税降费政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减税降费和政府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税收收入减少是财政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而财政支出的增速却基本稳定,甚至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增速下降,疫情导致的困境让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成为必然。财政支出的扩大,虽然能刺激国家需求,缓解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但也带来债务危机和供给侧问题。(表2)

(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问题。本轮减税降费政策因为疫情的出现覆盖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有关部门根据疫情发展实际调整出台政策,更有延期申报措施,努力惠及受损企业和个人。但是,许多初创企业可能对相关流程与政策的理解并不深入,而这部分企业恰恰是最需要扶持的一批,这就需要税收部门做到精准对接,落实好政策的宣传。

(三)税制改革与税收法定原则问题。疫情期间,我国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改革体现优化税制结构的思想,但还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税制改革带来的优惠应用于长期。并且,此次减税降费实践中暴露出我国在出台应急财税政策方面的不足,缺少相关法律依据。

四、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更好应用的思考

(一)减税降费更重精准。减税降费政策相互之间也要取得协调,依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确立免税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申报条件。比如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扩大创新领域的减税降费覆盖范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努力提升我国企业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延续上一轮减税降费的政策,疫情的爆发又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财政支出规模、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应从收和支两个方面采取行动。在支出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盘活闲置资金,减少非刚性项目的支出,以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作为基本。同时,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补短板的支出,促进企业扩大高质量生产规模,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在收入方面,不仅要完善税费征收管理机制,更要从税制入手,优化税收制度,平稳下降税收收入,为提高财政风险应对能力留有余地,让税制改革为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服务。

(三)政策落实须到位。在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中,应该致力于提升企业或居民的获得感,将享受优惠的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在制定标准时,应该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杜绝违规收费现象。同时,减税降费政策应该得到充分宣传,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增强经济发展信心。

(四)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提供差异化税收服务。虽然企业自身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动态,但税务部门主动提供有关服务能够进一步为一些初创企业解决难题,加速对政策的理解,真正达到“覆盖更广”的效果。在纳税电子服务平台上,应进一步简化申报表和申报流程,加强企业对规范化经营、按标准按时纳税的重视。

图1 减税降费的作用机制图

疫情期间,大数据发挥作用,帮助税收部门汇总分析企业复工复产信息,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与企业分享大数据带来的优势。

(五)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参与率和获得感是评价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指标,减税降费措施应从这方面出发,发展与企业的友好关系。世界银行的《2020 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减税降费有关措施被列为8 项改革亮点之一,营商环境的优化无疑是吸引投资、扩大税收来源的关键。

猜你喜欢

复产增值税政策
政策
政策
把好节后复产复工关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防疫复产
助企政策
复产复工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政策
“营改增”后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几点思考
国外增值税与国内增值税的比较
关于餐饮业征收增值税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