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1-02-23邓梦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摘 要: 工匠精神培育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很有必要探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工匠培育的有效策略。从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室四个方面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以真、善、美为价值旨归,其中作为核心内容的爱国精神、具有共同品质的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注重和谐的和合精神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精神内核。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某个行业或职业通过“师徒制”的方式在传授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诠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早就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诠释。

(一)爱岗敬业 孔子提出“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的主张。“事思敬”指尊敬自己的工作;“执事敬”指做好自己的工作;“修己以敬”指慎重地培养好自己,以更好地尽职工作。北宋程颐进一步阐述: “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二程·粹言》)即做一件事,便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是敬。这正是工匠精神中的敬业,即对职业的敬畏、热爱、尽职尽责的精神品质,是工匠精神的充分体现。

(二) 精益求精 《诗经·卫风·淇奥》曾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描述加工过程,表现的就是工匠们在切割、打磨、雕刻时专注且精益求精的精神。老子曾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为天下大事都是精益求精地从细小处一点一滴累计形成。朱熹在编著《四书集注》中自称:“熹于《论》《孟》《大学》《中庸》,一生用功,粗有成就,然近日读之,一、二大节目处,犹有谬误,不住修削。”描述自己在编著《四书集注》时数易其稿地精心编著和反复修改的过程。同样唐代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也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形象体现。

(三)专注执着 我国自古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表示对一项技艺非常痴迷的程度。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反映出坚忍不拔、执着坚持、乐于钻研的精神。《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很贴切地诠释了专注执着的品质。庖丁为文惠王解牛,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心到、神到,进而达到了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界。在《核舟记》中的奇巧人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其核舟之小、人物形象之逼真、笔触之细微反映出民间微雕艺人的专注和投入,这些都是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勇于创新 创新,是大胆突破、勇于革新的精神品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大学》的第三章)都是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墨家也提倡要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技术,进而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从墨子到鲁班,从蔡伦到张衡,古代匠人们用自身的行为诠释了不断变革、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可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以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首先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工匠精神。如在学校的制度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在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培育中体现工匠精神,在学校的亭台楼阁等建设中体现工匠精神。利用学校宣传栏、橱窗、展板、灯箱、走廊、宿舍公告栏等进行周期性、常态化的宣传。积极开展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如校园文化节,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情景剧、微电影制作等,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其次要优化学校和二级学院师资力量,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立专题研究团队,通过开展调研、专家论证等方式,构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如在全校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中增设一个“工匠精神”的主题。编写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教材。

(二)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 非物质文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思维方式和行为内容,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学习和文化自信。在高职院校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能更科学地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内,展示、实践我国优秀的编织文化、彩陶文化、刺绣文化、玉石文化等,加深学生对艺术品的了解,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专业内容,进行文化特色教育。这不仅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在针对编织、彩陶、刺绣、玉石等研究和打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的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的理念,切实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中追求的工匠精神内涵。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地域文化精髓的选取;结合当地民间艺术,打造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通过在工作室的學习和实践,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工匠精神培育。

(三)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职能,应努力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和学校合作的模式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丰富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优秀道德品质,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如我校就可以和曾国藩故居、蔡和森故居合作,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生可定期到基地参观、研学,吸收传统文化的养料。如曾国藩思想第一个主要的内容是树立良好的德行,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树立德行,并且始终坚持,即使没有被大家所了解也同样坚持着,即使是最细微的方面也同样不放弃,一直树立着自己的德行,以及他的关于培养自身的素质和待人处事上的要求及对自身的要求等核心思想都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成立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室 建立“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的传统文化工匠导师队伍,通过聘请传统文化工匠大师和传统文化教师共同组建传统文化工匠导师队伍,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室。每学期定期开展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传统文化活动。主要通过定期讲座、研讨、实践等方式,进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不断发扬光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作用,并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等品质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极力打造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平台,能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05.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XJK17CZY093)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邓梦兰,硕士,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教育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