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转型发展思路

2021-02-23昝知言王丽燕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双循环福建省

昝知言 王丽燕 王 珏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1 研究背景

双循环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融入世界市场,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但相对而言,内需的发展是不足的,我国不仅是“全球工厂”,也正在努力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双循环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从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一般来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产品是我国主要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福建省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在全国各省的排名中居于前列。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树立了福建省制造业的地区品牌,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当前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出现了贸易增速放缓、出口市场单一、出口主体以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等问题。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推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现状

2.1 出口产业总量概况及结构分析

2.1.1 出口总额概况

目前,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虽然大部分产品出口处于不利境地,但是,也仍有一部分产品出口突破逆境。2010年至2019年,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总体呈增长态势,在10年间每年出口额增长约300亿美元。除了2015年和2016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是增长的,最终,2019年比2010年增长了85.6%,增长幅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9年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

2.1.2 产业结构分析

2019年,在22项劳密产品出口中,仅有3项产品是负增长,其它产品的出口都实现了正增长。据统计,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总出口额为560.35亿美元,在全国的排名属于第一梯队。福建省在各项产品品类均有出口,而主要出口类别有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鞋靴、玩具、箱包及类似容器等7类,这7类产品在2019年占全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重排名较靠前,如图2所示。其中,排名第1的品类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23.12%,排名第2的品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的出口额为18.76%,排名第3的品类塑料制品出口额为11.23%。

图2 2019年前7类产品占全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重

2.2 出口市场分析

如图3~4所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其他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出口地为美国、欧洲、东南亚,占比均达到30%以上。尤其是美国、欧洲两地的企业占比相较第3名的东南亚高出10%,说明东南亚市场还未被完全开发。而企业将眼光投向还未被开发完全的市场时,仍旧选择了美国、欧洲两地为拟开拓市场,其他市场如日本市场、东盟市场等,同样只有10%左右的企业选择其作为拟开拓市场。

图3 不同出口市场的企业占比

图4 拟开拓市场的企业占比

3 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出口市场不景气,企业后续发展乏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国家或地区延迟、减少甚至取消了订单,订单减少的重灾区就在欧美地区。受此影响,2020年福建省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口额增速明显下降,出现负增长,出口总额下降幅度为0.67%。根据调查数据,高达51.61%的企业出口额出现下降的变化,其中23.09%的企业出口额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20%。高达43.78%的企业反映了交通、物流的问题。同时,有41.97%的企业难以接到新的订单。而由于原材料等上游供应链出现断裂,无法完成订单的企业占37.75%,停工、停业造成生产进度拖延、合同执行困难的企业占35.94%。另外,产品的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的企业比重高达34.74%,工厂停工造成的资本浪费或成本损失的企业占14.46%。说明目前出口市场颓靡,主要依靠国外出口的企业受到极大打击,后续发展乏力。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带来的问题以外,国际环境问题同样也不容小觑。国际劳工标准、蓝色贸易壁垒、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体制等复杂的国际环境问题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极大的限制。近几年,欧美等发达国家推行的劳工标准已对我国出口产品构成单边贸易壁垒。并且因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大都集中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使我国成为发达国家蓝色贸易壁垒限制的重点对象。与此同时,疫情还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成本的上升,如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疫情防控成本等。其中,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企业占比超过70%;物流成本、人力成本上升的占比分别为67.67%和56.83%。同时,近20%的企业认为疫情防控的成本较高。

3.2 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值表面繁荣

疫情暴发过后,由于我国对疫情管控非常及时,许多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投入到制造产品的洪流中,以满足国外市场疫情期间的需求。但是,随着接到海量的订单,企业开始疯狂扩大产能。而大量的产能使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提高。这些原材料既包括产品专门对应的原材料,也包括国家掌管的煤炭、电等能源资源。其实这是国家对订单超额增多的畸形繁荣做出的举措,目的在于强制性缓解企业疯狂扩产的行为。而且最后国外客户依旧按照之前的标准进行贸易,没有提价的行为,从而也在买卖过程中得到了颇高的收益。反观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此种情况,企业缺乏远景考虑,一味沉浸在畸形繁荣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一旦疫情结束,企业已经扩大的产能和未来需求不成正比,供过于求,企业将面临破产等危机,后患无穷。

3.3 劳动密集型企业研发动力不足,研发条件有限

根据调查,福建省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平不具有先进性,比重高达41.8%。而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企业数量不多,比重只有7%;国内领先的,比重为15.3%。与其他技术来源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依赖于自主研发,采取自主研发的企业占57.03%,而通过国内购买或国外引进技术的企业占比不高,当遇到技术难题时,未考虑与科技企业或大学等合作的企业占比高达54.62%,联合攻关的只占21.29%。可以说,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与外界“合作”的意识不强。进一步考虑研发投入方面,高达27.7%企业无研发投入,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低于10%,只有15.46%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

企业研发不足的原因有如下3点:一是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出口国外市场,产品制造难度较低,极易被复制。所以同样品质的产品,只要在卖出时把价格定的更低,企业认为这样就会更容易在市场中取胜。但是企业把这种模式当做温床,研发的积极性就此消解。二是研发需要投入时间、资金、精力等条件,而企业最缺乏的是研发所需的资金。疫情环境下,企业急于自救,流动资金紧张,资金压力很大,因此不会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中,因此造成企业融资难。因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审核条件提高,手续增多和时间延长而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进一步阻碍了科研资金的获得。三是研发需要样本进行实验,但是国际市场内在因素比较复杂,风险过大,难以在国外市场进行样本实验。

3.4 出口市场集中欧美地区,新兴市场开发不足

从出口市场的数据分析来看,不论是现有的出口市场,还是拟开拓的,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过于集中销往欧美地区,而中东、非洲、拉美等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的比重却不高。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国家或地区延迟、减少甚至取消了订单,订单减少的重灾区就在欧美地区。这说明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命脉被国外市场所控制,一旦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产品出口将受到极大的打击。这种情况不仅包括疫情这类不可抗力因素,还有国外某些国家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打压和制裁等因素,同样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巨大的损失。从拟出口市场分析来看,东南亚市场目前仍然空缺,这说明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极具前景。但是,大量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出口销往何处利益能够增加缺乏判断力,在疫情期间没有看清出口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最终导致销售总额惨淡。

3.5 缺乏适当的品牌营销,在国内外未形成知名度

放眼现在的国内市场,品牌营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产品自身的特性,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品牌营销,只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适合品牌营销,如鞋类、玩具等具有自己特殊卖点的产品。所以,首先有一部分品类的企业,即使不适合营销品牌,还是在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其次,在这些适合大力发展产品营销的品类中,国家政策也非常支持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然而企业却懈怠,认为单纯地扩大产能就能解决产品销售量的问题。如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莆田地区的鞋业公司,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鞋业转型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到两点:一是打造鞋业区域品牌;二是鼓励发展企业品牌。政策支持以创建个性化定制品牌为切入点,融合当地文化元素,打造鞋业品牌和IP共同发展,激励龙头企业参评中国驰名商标。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莆田鞋业还没有成功塑造出更多知名的品牌,所以在品牌化战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市面上的福建省本土品牌代表企业,如特步、安踏等,以及其他鲜为人知的品牌产品还存在老化严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没有形成品牌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当今产品年轻化是所有消费品市场的共同趋势,随着个性化市场的发展,年轻人对于“老”品牌难以产生持久的忠诚度,从前的品牌崇拜已然弱化。所以,刺激年轻人也就是主流消费者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4 双循环背景下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政策[2],成为企业转变模式的思路之一。杨玲[3]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内生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双循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传统发展格局的摈弃与突破。可见,双循环在当今社会具有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深层意义。所以,根据双循环政策,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福建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策略:市场潜力、原材料供给、开发国内市场、保持国外市场、品牌升级。

4.1 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市场风险很大,所以需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与经济增速并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所以,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其次,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不断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4]。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应加快释放教育、娱乐、购物的数字化消费潜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21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提出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3个着力点:一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具体措施包括稳定扩大就业、规定提高复工复产后的薪资比、提倡第二职业等。二是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的反弹,巩固居民的消费信心。其他措施还包括肃清国内电商环境、严格筛查产品安全等。三是全面促进各种消费方式。推动传统消费方式向包括网购在内的新型消费方式转型,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所以在疫情背景的经济市场中,我们需从这些具体方面入手来适应双循环的需要,从而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并以大化小落到实处,真正刺激居民消费,使企业更顺畅地走入国内市场。

4.2 控制国外市场订单量,与国内原材料供应商合作

当前企业对疫情期间出现的订单狂热需要被遏制,各方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控制各行业原材料来源的国有企业必须发力,对企业做出调整方向的提示。对于盲目扩大产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出警告或处罚,并且必要时直接限制原材料的来源,以切断企业对订单疯涨从而产能飙升的制造活动,给行业以调整产能的缓冲时间。

二是针对国外市场,企业自身尽可能提高产品价格,在原材料价格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企业需要对公司远景做出长期规划,对于目前情况适当提高产品价格,从而适当提高利润率。

三是企业坚持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提高国内订单量。针对国内市场,我们能够避免国外原材料供应商水涨船高的原材料价格,并且与国内的原材料供应商合作,有利于促进国内的大循环,让国内的原材料供应商也可以获得利润。

4.3 通过开发国内市场,激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针对已经失效的以价格取胜的盈利模式,企业必须走上不断自我革新的研发之路。企业须仔细研究自身产品研发上出现的问题,与江苏省、浙江省等出口大省生产的较高端的同类产品做对比,筛选出较低端的产品,可以采取购买知识产权、与福建省内大学或科研院所一起合作等途径开展技术研发。

同时企业给予研发的资金应当适当上调,原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1%~3%、占3%~6%甚至无研发投入的企业应当上调百分比,为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多种多样,研究政府政策申领资金、民间借贷等途径都能有效解决研发的资金问题。

双循环政策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所以企业可以将国内市场作为试验场,并对产品订单数据等多种数值进行分析,最终开发出适合国人的产品,促进国内市场的内循环。结合预试验结果,进一步研发产品提高技术,同时促进国际市场的外循环。二者最终相互促进,实现双循环。

4.4 开拓中国及其他市场,保持已有的欧美市场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福建省发展已久的产业之一,因此,欧美市场的主要出口份额应当尽量保持或稳步扩增。福建省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已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特点,并且以美国、欧洲为主要市场。尽管目前海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个方面均会受到影响。但国外市场依然是各大企业的重要阵地,要坚持留住企业多年积攒的国外客户。

在保持国外市场稳步扩增的同时,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对亚洲及非洲市场进行开拓。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非国家均属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国家,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国家各项贸易指标,可为出口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5]。因此,应当对这些市场进行有效分析,便于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企业可以首先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Teh Wan Ru提出,近年来,东南亚互联网用户的基础正在广泛增长。因为各种原因,未来预计还会继续增长[6]。刘明星不仅分析电商环境,指出东南亚市场是具有潜力的,还将产业内贸易分类并做回归分析,探讨了各因素对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提高我国人均收入、培育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双边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7]。因此,进一步说明了东南亚市场是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同时,非洲市场也是一大具有良好前景的市场。孙磊提到,中国与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加快推动中非贸易与投资合作发展进程,对于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应当不断地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中非贸易与投资合作增添新动力[8]。近年来,相关贸易政策也在不断落地,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抓住机遇“走出去”,在非洲做好实地产品需求研究,以进一步开展贸易合作。

再者,抓好国内大循环。由于互联网的高度渗透,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已被打破,形成全新格局,需要妥善安排各种资源配置。也有不少企业反映,当前融资困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急升等问题突出,国内有关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可积极为产业发声,争取政府支持,为企业纾困[9]。所以国内市场需求大,供应上可再多做思考,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响应双循环政策。

4.5 加快企业品牌升级,提升国内外销量

从企业的品牌营销现状来看,有些企业目前并不适合品牌营销,但是却进行了不适合的品牌营销,过快追求自己的品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加大投入科研的力度,找到自己产品的卖点,再针对自己企业的卖点,进行正确的品牌营销,才可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以上12个产业,从单个产业整体上看,都需要对市场和产品类别做出调整。总体分为两类:一类产业主要在出口市场方向上有较大的问题,需要在某个市场上采用品牌塑造、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等手段参与竞争或调整,或调研具体市场需求来优化商品结构;另一类产品主要在产品类别上有较大的问题,有可能是出口额较大的非主流产品,或产品类别不够丰富需要改善。所以各个类型的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寻求自身产业的突破。企业应当探究如何通过国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最终走出国内,带动国际市场,达到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

对于急需品牌建设的部分产业,应当分门别类地指定品牌营销策略。通过以上对问题的讨论,鞋靴、服装、箱包、玩具这四类产业已处在产业转变的风口,更多地掌握微笑曲线的两端是这些产业可以尽力尝试的选择,并且研究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元素是一个热门方向,这些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多做调研。而陶瓷制品、木制品、纸制品或许可以学习文创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使平常的产品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双循环福建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