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品该有一个像样的商业模式

2021-02-22王松

南腔北调 2021年1期
关键词:黑珍珠加勒比海威尔

王松

前 言

在上海的迪士尼乐园里,加勒比海盗项目是很多年轻人和孩子的打卡地,特别是以3D效果呈现的水下世界,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操作,迪士尼公司一直就做得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国内的大型游乐场或者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学习。

特别是近些年来国人的精神文明水平直线提高,对于游乐场这样的传统户外游乐场所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如果再像前些年只是装备个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之类的项目,已经无法引起游客们的兴趣,一个新建的游乐场几乎是只火个一两年就会进入惨淡期。

对于这些游乐项目,游客最多玩个一两次就不想玩了,除非是像“天津之眼”那样有独特意义的摩天轮,能长期地火下去,毕竟它的游客是来自全国各地。一般市区的游乐场游客的来源很有限,都是来自本市内甚至是市区周边地区,而现在游乐场遍地都是,游客不会为了坐个摩天轮而跑半个省。

于是“文化游乐场”的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关于这个概念,迪士尼已经运营得非常娴熟。比如同样是过山车,普通的过山车坐个一两次还觉得刺激,坐个三四次就没有那种刺激感了。如果在过山车游乐场中加入“七个小矮人”的元素,那在感官上就完全不一样,除了刺激感还有些很独特的元素,即便是过山车坐多了没有了刺激感,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三刷、四刷的现象很普遍。

国内的大型游乐场比如方特,已经在积极地往这方面发展。不过对比迪士尼,单纯地将游乐项目加入文化主题,还只是“文化游乐场”的入门,迪士尼的操作那是大手笔,比如上海迪士尼中的“明日世界”项目,就有《创:战纪》《玩具总动员》等电影的支撑。

首先迪士尼先拍出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有很多人可能不喜欢去游乐场,可是电影却是个大众娱乐项目,几乎男女老少都是受众。一部电影火了之后,迪士尼不单单有票房的收入,还等于把广告打出去了,等以后游乐场加了个关于电影的项目,肯定会立即引起曾经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好奇。即便是十个人好奇,只有一个人去迪士尼的游乐场,因为基数大,客流量也会很大。

这还不算完,还有与电影相关的手办、饰品、玩具等等,每个产品的成本都不高,可是每个售价都很贵。关键是只此一家,在别的地方还买不着,没办法,如果喜欢只能捏着鼻子买了。这就是迪士尼的文化产业体系,人家主要卖的并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消费体验。

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反着来,现有具备特色的主题项目,再有像是宣传片一样的电影出现,这个过程没有成规。比如加勒比海盗项目,就是先有了主题项目,再有电影。

又因为《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很成功,所以先后拍了五部,据说还要拍第六部。有了这个好基础,还怕游乐场的项目没人玩?电影跟游乐项目相辅相成,等于是一个产品赚了两份钱。

(本文中的人物和地名,以影视作品中的音译为准。)

1.懂得抓住好奇心

国内的奇幻小说可谓层出不穷,可是真正高大上的,或者极具特色的却实在不多,有很多奇幻小说开头还不错,可是看着看着,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现在的网络小说市场就是这个样,读者的选择太多,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头一定要设计好;但因为竞争激烈,更新速度还要快,根本没时间去慢慢敲打一个好故事。

当然还有些别的原因,比如很多作者一直没有跳出一些过时的写作思路等等。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还是中国奇幻小说创作的成长时间不足,也没有形成一些成熟的商业体系。

近些年来文学创作已经成了影视业的根基,不管是写剧本也好,写故事也罢,首先有了创作,电影才有了题材。可是因为网络盗版猖獗,有些手机公司甚至正大光明地配置盗版的阅读APP,极大地伤害了创作者的利益。

这是文化商业体系上的不成熟,加大网络管控的力度,简化举报过程,或许就能有一定的成果。至于创作体系的成长,只能交给时间,让创作者们慢慢变得茁壮。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的文化商业模式,但也只能是借鉴,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很大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内的文化商业模式肯定能追平西方,但又会有中国特色。

就现阶段而言,国内的文学创作不管是在经营模式上,还是在创新程度上,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更像是练一门内功,不是说集中力量就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打磨。

这期间不停地借鉴,就能不停地丰富自己,也是所谓的文化交流。说到借鉴,《加勒比海盗》系列是很成功的奇幻电影,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说这部电影的尺度处理得非常好,說到海盗,一定会联想到粗鲁、野蛮、血腥、狡猾等词眼,可是这部电影却在这些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跟这些词语沾边,又觉得可以接受。毕竟这部电影的初衷,是给孩子看的,不可能过于血腥,或者过于野蛮。

可是有很多镜头在细节方面,又挺像那么回事,比如说《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第一部中,戏份只有几个镜头的那个总督府的管家,不管他走路的姿势,还是神态,甚至不用看到他的脸,只看背影,就能感受到一种刻板的英国贵族风。还有穿着军装,用着应景的燧发枪,跑起来都似乎有循规蹈矩之感的士兵们。类似的细节,是支撑殖民地背景的基点。

另外那些衣衫褴褛又肮脏的海盗,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可是全片下来,这些海盗除了为所欲为,并没有给他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效果,这是一群无恶不作的海盗,但却让人讨厌不起来。

甚至大反派赫克托·巴博萨(以下简称巴博萨),也让人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主角杰克·斯帕罗(以下简称杰克)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他很狡猾,但是他“盗亦有道”,总是出乎观众预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是一部在尺度方面处理得很好的电影,毕竟这不是一部关于殖民时代海盗的纪录片,总体上来说让人明显地感受到独特的风格就够了,其他都得向电影的核心目的让道。

如何呈现独特的风格是一门学问,就国内而言,随着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几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合,地域间的风格差别已经相差不大。周边国家又都是“儒文化圈”,跟我们也没有太本质的区别。而太西方化的风格,因为相隔太远,观众又会有些接受不了。

所以在国内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一般都着重于对年代的独特风格描述。比如20世纪80年代,可以用“大团结”纸币之类应景,民国时代可以用青衫、学生服,清朝可以用脑袋上的辫子、服饰等等凸显特殊的风格。

地域间的独特风格,跟年代间的独特风格有很大的区别,年代风格的架子就摆在那里,只要在架子里面,不会出现清朝的时候使用“大团结”做货币,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可是地域间的独特风格,却不是拍一拍标志性建筑物就行了,而是要抓住那个地域的人文特色,并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两者不存在谁更难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更高级的问题。只不过地域间的独特风格,需要精耕细作,在电影中要用一个又一个细节镜头展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要从细节中一点一点反复地提示,加深读者的印象。

独特的风格是一个醒目的标签,这只是一部好电影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电影的核心目的是另一个关键的地方。就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只是把风格凸显了出来,至于一些其他细节,完全要给电影的核心目的让步。

迪士尼的主要客户,毕竟是孩子,或者抱有童真的人。这让《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不会真正出现殖民时代海盗的残忍,还是那句话,这毕竟不是纪录片,观众也不是研究海盗的学者,凸显出独特的风格之后,为了达到电影的核心目的,就没必要再较真儿了。

这也是影片中出现比剑、船与船之间炮战等交战镜头,更像是在闹着玩的原因。比如杰克和威尔·特纳(以下简称威尔)在铁匠铺的对战,以及杰克跟巴博萨在死亡岛的对战,这本来该是以命相博的局面,该片的画风却充满了逗趣,几乎成为电影的另一个特色。

最精彩的炮战是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在大漩涡中“黑珍珠号”和“飞翔的荷兰人号”的交火。看着船帮被打成了木屑,船员被炮弹轰到水里,并没有觉得有多么残酷,反而还觉得一发一发地对射很有意思。

因为之前有了足够的风格衬托,以及对人物的描绘,这样的“搏斗”并不令人反感。每个人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童真,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例外,谁小的时候还没有跟玩伴用树枝闹着玩过。那时候的闹着玩的情景,不正像是《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主角之间比剑的架势么!

所以,这些场景不光是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成年人看了也会给个好评,毕竟童真在人的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都是“通用”的,很容易引发足够的共鸣。对于童真来说,玩闹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童真真正的核心,是一颗强大的好奇心。

《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自然不会忽略这个核心元素,在《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的开头,阿兹特克金币的设计,就调动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落水的小男孩,为什么会带着这枚有骷髅外形的金币?它跟躲在迷雾中的海盗船有什么关联?为什么金币一落到海里,会让海水的表层产生冲击波一样的涟漪?

以这枚金币为基础,将威尔和伊丽莎白·斯旺(以下简称伊丽莎白)这两个角色勾连在了一起,同时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在金币落水当夜,传说中的海盗船“黑珍珠号”就来劫掠港口,他们就是冲着这枚金币来的,那么金币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为什么黑珍珠号上的船员暴露在月光下会变成活着的骷髅?

另一边,惨兮兮的“杰克船长”,似乎跟“黑珍珠号”有些渊源,他们之間有什么故事?总之影片一开始,线索就放出来一大堆,虽然影片的开头多少有点拖沓,除了“杰克船长”出场时有些“拉风”,就没有太多有趣的地方了。不过有这些线索为支撑,还是会让人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说到这位“杰克船长”,他的出场很好玩。一上来杰克站在桅杆上,眺望着前方,一副很牛的样子。可是在下一秒,他赶紧从桅杆上跳下去,用水桶往外舀水,原来他的船漏了。当他到达码头那一刻,他的船彻底沉入海中,杰克刚好从桅杆迈到了码头的木板上,完成了“进港”。

可以说杰克一出现,观众就立即明白,这部电影决不是一部严肃的海盗题材的电影。之后不管是杰克的逃跑还是被捕,都是以喜剧形式展开的,算是确定了电影的基调。

之后的故事展开,放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线索,阿兹特克金币的诅咒,让“黑珍珠号”从船长巴博萨到普通船员,都变成了没有了一切感觉的行尸走肉。在月光下,他们就是一具一具行走的骷髅,是一种不死的生物,只要诅咒不解除,就要永远受诅咒的煎熬。

只有将金币全部归还,并用抢夺者的血补偿,才能消除这个诅咒。所以他们才攻击港口,抓住了伊丽莎白并夺取金币。诅咒什么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就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孩子自不必说,对这些东西根本没抵抗力,给他根魔法棒他就觉得自己学会了魔法。而成人则是另一番情景,明明知道这些东西是怪力乱神,根本不存在,也免不了在心里“中二”一下。

另一边威尔为了救心上人伊丽莎白,跟深陷牢笼的杰克合作,成功夺取了一艘快船,在图嘉港招募船员。一直对杰克忠心耿耿的乔士米·吉布斯(以下简称吉布斯)告诉威尔,杰克竟然是“黑珍珠号”的上一任船长!

当时作为“黑珍珠号”的大副巴博萨背叛了杰克,将杰克丢在了一座荒岛上,让杰克自生自灭。之后杰克一直谋划夺回“黑珍珠号”,并为巴博萨留着手枪里的那发子弹。

巴博萨背叛杰克后,带着船员去了死亡岛,找到了阿兹特克金币。让人意外的是,威尔的父亲当时竟然也在“黑珍珠号”上,因为他不赞成巴博萨等人的叛变,被船员们绑在大炮上沉入海底。很快巴博萨等人就发现自己中了诅咒,而且需要威尔父亲的血来消除诅咒,威尔父亲已经死了,他们便开始到处找威尔,以及他父亲寄给他的阿兹特克金币。

阿兹特克金币,以及“黑珍珠号”背后的故事总算是梳理明白。阿兹特克金币背后的诅咒,是一个叫人产生好奇的点,“黑珍珠号”同样也是,不过这两个点都是比较抽象的。

前文中说过,阿兹特克金币上的神秘元素,即便在剧情上没有太多悬疑的设计,也令人很想一探究竟。神秘的东西之所以那么让人向往,其实就是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的缘故。这个道理很简单,谁会对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东西或者概念去探索?要探索也是探索神秘莫测的东西。

而“黑珍珠号”是一艘来去自如的海盗船,想象一下,一艘无拘无束的海盗船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这片海洋似乎会立即变得无限大,似乎有一个个的岛屿等着去探索,似乎有一个个宝藏等着去发掘。

勾起人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奇幻类作品的核心目的,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奇幻类作品,就是给人们发泄出这种本能的途径。如果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奇幻作品的第一个核心目的就达到了,紧接着就要开始第二个核心目的:满足好奇心。

阿兹特克金币和“黑珍珠号”这两个元素都交代清楚了之后,影片的叙事节奏骤然加快。巴博萨等人带着伊丽莎白去了死亡岛,准备解除诅咒,不过伊丽莎白手里的阿兹特克金币是小时候从威尔那里拿来的,她的血根本无法解除诅咒。

正好杰克和威尔也赶了过来,其实杰克也希望巴博萨等人解除诅咒,只有这样他才能杀了巴博萨,夺回“黑珍珠号”。不过威尔却不想继续做杰克的棋子,他把杰克打晕,趁乱救走了伊丽莎白。

“黑珍珠号”出击,巴博萨成功抓获了威爾,并再次将杰克流放到荒岛。只不过杰克很快利用皇家海军拖住了“黑珍珠号”的船员,又利用阿兹特克金币的诅咒,用留了十年的那发子弹,杀掉了曾经背叛过他的巴博萨。

诅咒没有了,杰克完成了复仇,成功夺回了“黑珍珠号”。在电影的前半段升起的期待和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这就像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一样,有始有终。之前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就是为了最后的满足,或者说好奇心就是用来满足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影过程。

2.讲一个好故事

国内的大型游乐场如方特,这些年也很注重文化项目的建设,有特色的小镇,有主题项目,但是方特比起迪士尼,差距还是很明显。

方特所差的,可能就是缺一些好故事。

去过方特的人,都会感受到他们正在积极地建设一些特色项目,比如恐龙危机、海螺湾等项目,可是那些项目却总让人觉得好像是缺了点“灵魂”。首先那些项目会让人觉得很陌生,其次是无法产生足够的“回味感”。

之所以会感觉到陌生,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相关的元素,比起迪士尼,国内的游乐场几乎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唯一让人感到有些熟悉的项目,就是《熊出没》之类的国产动画片孵化出来的项目,可是《熊出没》跟国内大部分的网络作品差不多,前几集还说得过去,后面就烂大街了。

国内动画片的创作初衷,是以孩子为主,孩子或许还能喜欢,会一直看下去,可是成年人却没有看下去的想法。正是这个观念,使得国内至今也没有一部太拿得出手的动画作品。

这也怨不得动画作品的制作人员,国内的整个文化积淀,还没有完成足够的积累,而且我们的商业化手段过于粗浅,没有挖掘出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这里所说的“文化积淀”,并不等同于文化底蕴,谁都得承认中国的文化底蕴独步天下,可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底蕴却表达不出来。

说白了就是国内很少出现世界水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现在大行其道的文化产品,还是以好莱坞等西方公司的作品为主。虽然有文化差异的原因,不过自家事自家知,有时候一年到头国内也没一部好电影这是有目共睹的。这说明我们空有底蕴,却不会表现出来,这怎么让自己融入到世界当中?

从表面看上去,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没有那么多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没有具备特色的精彩故事,就没有展示自己文化的机会,所以我们看上去就是一副文化积淀不足的模样。

对比迪士尼,《白雪公主》就不必说了,那是家喻户晓。最最关键的是,在迪士尼乐园,白雪公主的真人模仿者,不光可以满足孩子的快乐,她的一言一行,还能让年轻人、中老年人得到慰藉。

那毕竟是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童话故事,即便是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的父母,也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梦幻世界。还有比如说《花木兰》,上海迪士尼的花车游行,花木兰极具东方特色的形象足以让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起起落落的人眼前一亮。只是一个背景音乐,几个标志性动作,就足以把人拉入迪士尼的世界当中。

同样是动画作品,《白雪公主》和《花木兰》就被迪士尼做成了世界级的动画,而我们却很少出这样的动画作品。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国外的很多动画作品的设计初衷,不局限于满足儿童的需求。

再举个例子比如《小猪佩奇》,这部动画作品不光是教孩子怎么做孩子,还在教父母怎么做父母。相信很多父母陪孩子看过这部画风简单的动画片,都会有所感悟。反观国内的动画作品,一直就很小家子气,只是把孩子当成了受众。

当然这跟国人普遍都喜欢“正经”,或者“装正经”也有关系,毕竟在我们的观念里,一个喜欢展露童真的人,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人。不过这些社会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文化积淀,没有找到一个“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

这个方法似乎已经离我们不远,《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的时候,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可是这个希望并不稳健,去年上映的《姜子牙》又让很多人失望。

因为在这一点上我们还不得其法,便直接导致了我们国内文化产业的“碎片化”,远不如西方的文化产业成熟。所谓的“碎片化”,是指市场被各种各样的缘由切断了内在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

还是用《熊出没》做例子,只有孩子才喜欢《熊出没》,家长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的时候一逛就是一天,还要排队、照顾孩子什么的。他们累了之后,就不一定再带着孩子去光顾《熊出没》的项目。

如果孩子撒泼打滚非得去,父母的积极性也一定不高,不管项目多么好玩有趣,对父母来说,都不会是一个愉快的游乐过程。至于《熊出没》的周边产品,比如关于熊出没的玩具,孩子想要,可是父母如果不喜欢也可以选择不买,毕竟最后掏钱的还是家长。

用作对比的例子《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就是另一回事了。首先不仅孩子喜欢,家长也觉得有趣,对一家人来说,加勒比海盗这个项目,都是一个愉快的游乐体验。至于《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周边产品更是如此,家长也对此感兴趣,付钱的时候就会付得更痛快。

这就好像是迪士尼乐园给自己加了一道保险,只有孩子想去玩,那么最终会不会玩这个项目,似乎只有五五开。如果家长也感兴趣,那么会去玩这个项目的几率就会涨到八成以上。

最关键的是,游乐场的受众变得更广了,国内的游乐场,并不是青年人约会,或者假期放松身心的首选。但迪士尼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那不只是孩子的梦幻世界,也是大人们的梦幻世界。

方特游乐场在国内算是一流的游乐场,在多地开了“分店”,可是如果他想再进一步,或是成长为一个国际品牌,或是门票可以跟迪士尼媲美,他只能走丰富文化积淀这条路。因为文化产品是可以多次利用的,积累起来的文化产品,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增加趣味性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让游客产生共鸣的不二“法宝”。

借鉴迪士尼的模式,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给游乐项目设计一个好故事,或者用好故事建造游乐项目。当然这需要慢慢地去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不过根据借鉴迪士尼的模式,现在有一个取巧的办法:可以整合现在我们手里掌握的文化积淀,努力使“碎片化”的文化产業集中起来。

比如《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佳作,在很多90后、80后、00后看来,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那么游乐场可不可以跟《流浪地球》的制片方合作,一起打造一个以《流浪地球》为主题的项目?

迪士尼的模式就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借鉴,并不是什么成规,即便是成规也没人说不可以打破成规。对于文化积淀比较薄弱的我们来说,多方合作未必不是打破“碎片化”的良方。

毕竟共赢理念是我们的优势,迪士尼有今天庞大的文化积累,除了它几十年来的积累,还在于迪士尼想要将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不会拿自己核心的文化产业,随便跟他人合作。为了避免出现“卡脖子”的窘境,他也不会将外来的文化产品,当做自己核心的文化产品。

多方合作的思路不仅是游乐场可以用,其他的文化产业也可以利用。比如比较有特色的皮影,皮影戏、京剧这类的传统文化,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边缘化的东西。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与其一直在单方面地提倡这些传统技艺,不如把传统技艺跟现代人的生活融合。

融合的方法要足够巧妙,不然会变成个“四不像”,还不如不去融合。给它们设计一个好故事,是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比如《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不管这部电影多精彩,背后又想要表达什么深意,它把京剧带进了电影院,这是实实在在的事。

当然现在再去拍《霸王别姬》类似的电影,也没什么意思了。还是那句话,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的融合要足够巧妙,这个方法的其中一个基点就是,不要脱离时代,不要让人产生反感。

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模式,那么不仅传统文化会呈现铁树开花的景象,同时也是对我们现代文化的一个很好地补充。这一切的关键,似乎都是要有一个好故事,不管怎么样的文化,故事都是最好的载体。

管中窥豹,还是以《加勒比海盗》为例,分析和借鉴迪士尼的文化商业模式。《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基本上是借着第二部《聚魂棺》第三部《世界的尽头》这两部电影,塑造了自己的特色,甚至成为了迪士尼的支柱形象之一。

第二部《聚魂棺》的开始,是第一部剧情的继续。在第一部的结尾,利用皇家海军拖住“黑珍珠号”的船员,击杀巴博萨的杰克,最终被左近的皇家海军抓获。在执行对他绞刑的时候,威尔展开营救,把杰克从绞刑架上救下。不过,他们还是被皇家海军包围,同时伊丽莎白也不希望看到杰克丧命,她跟威尔一起掩护着杰克从高台上跳下,杰克这才回到了“黑珍珠号”上。

因为放走了海盗杰克,威尔和伊丽莎白在举行婚礼的时候被逮捕,这就是第二部的开头。逮捕他们的是卡特勒·贝克特勋爵(以下简称贝克特),贝克特个子不高,最娴熟的手段是利用和威逼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贯穿于第二部《聚魂棺》和第三部《世界的尽头》的反派。

同时影片中还出现了戴维·琼斯(以下简称琼斯),挪威海怪,还有“飞翔的荷兰人号”这艘经典的幽灵船。这艘幽灵船可以潜水,船长琼斯可以控制海怪,这让杰克的“黑珍珠号”有了一个像样的对手,不像第一部的时候“黑珍珠号”那么独步天下。有了针锋性的对手,故事才会好看,趣味性也会相对提高。

贝克特逮捕威尔和伊丽莎白,其实是希望利用他们,得到杰克手里的罗盘。在第一部的时候,杰克的罗盘就留下了伏笔,这个罗盘并不指北,看上去好像是坏了。其实这是个神奇物品,它虽然不指北却能指向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于是威尔冒险去寻找杰克,而此时杰克正在躲避挪威海怪的追杀。杰克曾经跟琼斯做过一笔交易,如今该是杰克付出代价的时候,这哥们却打算不认账。于是琼斯便指使挪威海怪,搜索杰克的踪迹,准备毁掉“黑珍珠号”杀掉杰克。

杰克不是琼斯的对手,躲在陆地上又发挥不出海盗的长处,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不过他也早就开始谋划此事,得知了聚魂棺的存在。只是聚魂棺的钥匙很可能在琼斯手里,杰克便诓骗威尔去“飞翔的荷兰人号”上,让他盗取聚魂棺的钥匙。同时杰克趁机跟琼斯谈条件,找一百个灵魂,顶替自己在“飞翔的荷兰人号”上服役。

杰克固然还是那么狡猾,随着跟海盗打了越来越多的交道,威尔和后来越狱的伊丽莎白各自成长起来,各自有了各自的小算盘,可以说是解锁了自己的“海盗模式”,虽然还不是海盗,却跟老练的海盗差不多。在藏匿聚魂棺的小岛上那番大战,以及威尔指挥“黑珍珠号”的船员两次打败挪威海怪,都是很精彩的战斗。

整部《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故事可谓是行云流水,条理清晰,冲突不断,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利用这个故事,在漫不经心当中,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海盗形象。这些海盗形象不同于真正的海盗,他们虽然狡猾、残忍,但却偏偏不讨人厌。

3.不停地做交易

用一个好故事,包裹自身的文化内核,像糖衣炮弹一样巧妙地一点点侵入其他文化、其他意识形态,是西方文化惯用的手法。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角色的心理变化,虽然有很多地方不太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可是这些角色似乎是正面形象,顺带着这些角色身后隐藏的文化内核,也似乎变得不让人反感。

这就是文化产品的作用,它能悄无声息地让人的很多价值观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变化有一个巨大的隐患:价值观的变化朝哪个方向发展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入侵,比坚船利炮的入侵更可怕。

比如苏联的解体,比如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阿拉伯之春”。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内核,又不防备着他国的文化入侵,那就会像“阿拉伯之春”一样,在短时间内变成“阿拉伯之冬”。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好在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从来没有懈怠过,虽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文化和制度上,表现得很不自信,不过我们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内核,也没有因为文化入侵,引发过不可控制的局面。

单从这方面来说,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模式,显得比较迫切。我们的文化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一般不会去“侵略”其他的文化,不过有了自己的文化产品模式,我们就可以守护好自己的“命门”。

当然,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模式,并不是说要故步自封,而是在保护好了自己的文化核心不那么容易被动摇后,去积极地接触其他的文化,积极地去做交流,只有在不停地交流中我们才能再进一步。我们的民族能得以一直延续下来,跟我们的文化不停地在各方面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如今在这个微妙的时代,我们更不能放弃自己的“秘密武器”。

依旧是管中窥豹,以《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为例,其实海盗是个很凶残的职业。他们不从事生产,以劫掠别人的财产为生,就是这样一个职业,竟真的被合法化过。正如《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中的描述那样,王室曾经承认过一些海盗的合法身份,并利用这些海盗打击敌国,劫掠敌国的商船。

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整个殖民时代,就是个劫掠的过程。当时西方各国的所作所为跟海盗差不多,不过他们的劫掠更有章法,收获更加丰厚罢了。掠夺是殖民时代本质上的东西,不过被包装过的《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却让人觉得海盗并不是那么可恨,反而还很有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作用,掩饰恶劣的部分,或者将恶劣的东西变成让人向往的东西。不过在看《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时候,却不用带着这种批判的眼光,毕竟这是一部轻松搞笑的电影,如果想得太多,反而会影响观影体验。

有些本质上的东西心里知道就好,没必要那么较真,这是一种该有的文化自信。这也不是什么“看破不说破”的境界,只不过在这种小事上上纲上线,未免太小家子气。而且电影是用来娱乐的,如果少了娱乐这一项,那观影过程未免有些索然无味。

让我们再回到电影本身,《加勒比海盗》系列从第一部开始,就充斥着一种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向往。杰克和伊丽莎白被困在荒岛上的时候,杰克就说过作为 “黑珍珠号”的船长是自由的。“黑珍珠号”是加勒比海最快的船,杰克得到这艘船的目的,竟然忽略了这艘船的力量,只想到了自由。

不得不说,这是该影片最让人心动的一点,想象一下,驾驶着“黑珍珠号”在无边无垠的大海上遨游,仗剑天涯。这份洒脱的来源,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的对自由的向往,不过在《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中出场的贝克特,却约等于是自由的扼杀者。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一开始,贝克特就囚禁了威尔和伊丽莎白。这两个人在最初接触海盗的时候,都对海盗们深恶痛绝,伊丽莎白被杰克救起,却又接着被杰克劫持。后来伊丽莎白更是被巴博萨抓到了“黑珍珠号”上,差点就死在死亡岛,这些都不是让人愉快的经历。

威尔则因为年幼时在海上遭遇过“黑珍珠号”的攻击,一直痛恨着海盗,他在铁匠铺跟杰克对战时,言明自己天天练剑,就是为了杀海盗。不过随着威尔和伊丽莎白跟杰克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威尔知道自己的父亲也是海盗后,他们对海盗有了很大的改观,并接受了海盗中也有好人的观念。

杰克虽然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起码不坏,这才有了威尔和伊丽莎白救杰克的情节。杰克因此回到了“黑珍珠号”上,得以返回到自由的大海。威尔和伊丽莎白也变成了自由的化身,所以贝克特对他们的囚禁,等于是在禁锢自由。

不仅如此,贝克特积极打击海盗,甚至不由分说地绞死任何跟海盗有关联的人。海盗们备受打击,丧失了大部分的自由,正如《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杰克所说:世界还是那么大,只不过我们的空间缩小了。

威尔和伊丽莎白·杰克除了在陆地上要逃避来自贝克特的围追堵截,在海上也似乎不自由,海上不仅有可以轻易击沉一条船的挪威海怪,还有“飞翔的荷兰人号”幽灵船。这艘幽灵船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被赋予了运送海上的亡魂去冥界的职责。

“飞翔的荷兰人号”幽灵船虽然有“公职”在身,却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在发生海难后,这艘幽灵船的船长琼斯,会诱惑将死之人去他的幽灵船上服役。只要被瓊斯诱惑,上了幽灵船,就会渐渐变成船的一部分,永远都没有脱身的机会。

对杰克而言,他完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有琼斯的追杀,前有贝克特的围堵。如此被动的局面,或许是《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和《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比较精彩的支撑点。海盗就是无拘无束,就是要冒险,这是他们最吸引人的地方。现在海盗杰克的无拘无束被限制了,他只能通过冒险打破僵持局面。

于是杰克有惊无险地跟琼斯做了一番交易,在交易的同时,他还不放弃去找聚魂棺,希望以此翻盘。当他最终被伊丽莎白锁在“黑珍珠号”上,不得不独自面对挪威海怪的时候,杰克举起了自己的剑,冲向了挪威海怪的血盆大口。似乎他这番冲锋只是新一轮冒险的开始,谁也别想禁锢他。

影片中另外一场精彩的冒险,是伊丽莎白他们去往“世界的尽头”。杰克被挪威海怪吞噬后,落入了“琼斯的炼狱”当中,这时候海盗们被逼到了绝境,要召开“海盗大会”。杰克是九个“海盗王”之一,他也要列席該会议。

当然,更重要的是,杰克手里有“海之女神”的九个封印物之一。在蒂娅·达尔玛(以下简称达尔玛)的倡议下,伊丽莎白等人决定去往世界的尽头营救杰克。达尔玛是在《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中出现的人物,她表面上是个女巫,其实是被封印的“海之女神”。

杰克在逃避琼斯追杀的过程中,在一个岛屿上遇到食人族,险些变成“烤乳猪”。陆地上并不是海盗的主场,杰克便去向达尔玛求助,这个女巫就是在这时候出场的,她描述了琼斯执掌“飞翔的荷兰人号”的经历,并帮杰克找到了“飞翔的荷兰人号”的踪迹。

表面上来看,达尔玛是想要救回杰克,其实她是为了挣脱自己的封印,必须让杰克回归。为了促成这番冒险,达尔玛复活了巴博萨,作为这番冒险的船长。

一行人先到达新加坡,从“海盗王”邵峰那里拿到了航海图,并接收了邵峰资助的一艘船和一队人马。说句题外话,邵峰的扮演者是周润发,对于“发哥”的海盗扮相,很多人都有点接受不了,整体上来说也有点违和感。毕竟“发哥”一直都是饰演英俊潇洒的人物,突然变成一个满脸污垢、留着长长的黑指甲的海盗,难免会让人有点跳戏的感觉。

其实这是一种风格上的冲突,对于《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整体的风格而言,烟熏妆、浑身污垢,似乎是一个海盗的经典形象。但是涉及到“东方的海盗王”,这个形象就有点想当然耳的意味。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即便是做了海盗也不会像“邵峰”那样肮脏,我们期待的“东方海盗”应该有儒雅风范。邵峰的形象之所以有违和感,跟没有满足对“东方海盗”的期待有直接的关系。

巴博萨带队在海上航行,历经了极地一样的寒冷,经过了一段无边无垠的黑暗航道,最终在迷失方向的过程中,掉落到了一个巨大的瀑布下,他们总算是到达了“琼斯的炼狱”。

一行人跟杰克汇合后,海盗们暂时摒弃前嫌,重新回到海上,想方设法地回到现实世界。这片大海白天时跟正常的大海一般无二,到了晚上就变成了亡灵们去往冥界的“路途”。如何脱离这片海域,他们没有任何线索,如果不能尽快脱困,他们会永远漂流在这片海洋上。

好在杰克破解了航海图上的提示,把船翻了过来,一时间世界颠倒,海底变成了海上,海上变成了海底,“黑珍珠号”又回到了现实世界。纵观《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对于“世界的尽头”的冒险,是最精彩的一段冒险历程,也是最酣畅淋漓的一段冒险。

“海盗电影”一个不变的核心,就是冒险和宝藏,任何人在接触到这两个元素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向往。如果再往更深的地方挖掘,探索未知和对宝藏的渴望,是人的本性。

在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的那一刻,第一批探索者跟海盗无异,他们也是劫掠、杀戮,干尽了坏事。支持他们冒险的动力,就是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未知进行探索的期盼。

另外,海盗的狡诈,是“海盗电影”的另一个核心元素。关于狡诈这一点,巴博萨船长这个角色可以说演绎得酣畅淋漓。在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当中,伊丽莎白先跟巴博萨做了一笔交易,用那枚阿兹特克金币换取海盗们的离开。

巴博萨拿到阿兹特克金币后,立即下令离开,但是却没有放伊丽莎白回去。理由很简单,他们的交易条款当中,并没有送伊丽莎白回去这一项。

后来威尔又跟巴博萨交易,当时巴博萨等人正需要威尔的血解除诅咒。威尔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巴博萨承诺放走伊丽莎白、吉布斯等一干船员。

交易成交后巴博萨控制住了威尔,立即把伊丽莎白和杰克放逐到了荒岛上,把吉布斯等人关了起来。理由是交易当中,并没有说明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放走伊丽莎白等船员。

对于交易中漏洞的利用,巴博萨都快赶上律师了。而像杰克这样的老手,他跟巴博萨的交易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情景,两个人都没在交易里说实话,也没有在交易里暴露自己真正的意图,交易只是个稳住对方的一种方式。当时机恰当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推翻自己在交易中许诺的条件。

这才是海盗的做事方法,永远让人摸不着他们的意图,永远都会做出被利益驱使的决定。《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当中一共有两种海盗,一种是像巴博萨和邵峰这样名扬四海的海盗;另一种就是威尔和伊丽莎白这种“半路出家”的海盗。

威尔和伊丽莎白一开始只是一对“小白”,在被巴博萨等人坑过之后,迅速成长起来。其实只要对财富有渴望,有甘愿为之冒险又无法割舍的羁绊,就有了成为海盗的诱因。换句话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个海盗,只不过这个“海盗人格”在平时是沉睡状态。

可以把对财富的渴望和勇于冒险,看做是“海盗的天赋”,在某个条件的触动下,就会激活该天赋。比如说威尔为了救伊丽莎白,帮海盗杰克越狱,并跟更多的海盗合作,后来他为了救自己的父亲,跟邵峰和贝克特合作,最后更是成为了“飞翔的荷兰人号”的船长。而伊丽莎白则为了给父亲报仇,为了打破贝克特的封锁,一度成为了“海盗皇帝”。

光激活了“天赋”还不行,海盗的狡诈似乎是这个“职业”的“考核标准”,也是海盗安身立命的方法。这些成名海盗和“半路出家”的海盗的交锋,几乎是《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和《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的主要看点。

还是那句话,只有双方的实力相当,他们的对抗才精彩。就像邵峰和巴博萨这两个老滑头,巴博萨救杰克那么卖力,主要还是希望拿到杰克的封印物,解开“海之女神”的封印。这是达尔玛复活巴博萨的条件,而巴博萨也不是这么容易没拿捏的人,他之所以积极地解除封印,是因为想要利用“海之女神”的力量对抗贝克特的封锁。

而邵峰提供船和人手,则是准备把巴博萨等人以及“黑珍珠号”,出卖给贝克特,以换取生存空间。可是当邵峰发现势头不对,贝克特并没有遵守承诺,将“黑珍珠号”交给他,邵峰立即跟巴博萨达成交易,双方合力逃脱,挣开了贝克特的束缚。转向之快,交易之顺畅,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才是海盗该有的处事方式。

而威尔这位“后起之秀”,则是成功骗过了琼斯,得到了聚魂棺钥匙的准确情报。不过他还是嫩了点,为了用“黑珍珠号”换取在“飞翔的荷兰人号”上服役的父亲,他跟邵峰秘密合作,骗取了对“黑珍珠號”的控制权。

可是威尔还是被邵峰摆了一道,差点沦为阶下囚,邵峰踏上“黑珍珠号”那一刻,威尔对“黑珍珠号”的控制就到头了。所以不要跟海盗讲合作,一旦有合作肯定要吃亏,因为他们从来没打算合作,一直就想要独吞利益。

同时伊丽莎白也在邵峰和巴博萨的交易中,成为了交易筹码。在《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结尾那一段,伊丽莎白把杰克锁在了“黑珍珠号”上的做法,已经很像海盗的作风。

当时挪威海怪主要的目标就是杰克和“黑珍珠号”,只要杰克在“黑珍珠号”上,伊丽莎白等人就有足够的时间逃走。此时的伊丽莎白,已经不再是懵懂着冒险,被巴博萨轻易诓骗的小姑娘,她的作风更像是一个海盗。

不过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伊丽莎白和威尔一样,还是玩不过巴博萨、邵峰这样的老油条。好在他们胜在意志坚定,在邵峰被“飞翔的荷兰人号”的炮击炸死,巴博萨希望得到“海之女神”的帮助落空后,威尔和伊丽莎白一个要拯救父亲,一个要为父报仇,成为了打击“飞翔的荷兰人号”的主力。

不管是巴博萨、邵峰,还是威尔、伊丽莎白,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目的,为了各自的目的,他们才展开了尔虞我诈的利用、合作。在所有海盗中,杰克是个特例,他是个自由的海盗,他的目的任何人都好像能明白,但似乎谁也明白得不够透彻,所以海盗们往往被杰克算计。

4.一个自由的海盗

《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叫《惊涛怪浪》,因为已经有了前三部做铺垫,使得《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世界观不再新奇。再加上《惊涛怪浪》的故事,也确实不如第二部《聚魂棺》和第三部《世界的尽头》精彩,这让《惊涛怪浪》成为了该系列当中,比较差的一部。

不过这并不影响迪士尼的“赚钱大计”,《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刷存在感的电影。对于《加勒比海盗》系列这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的电影,迪士尼一般三到四年上映一部后续作品,第三部《世界的尽头》是在2007年上映的,那么在2010年或2011年,就要再上映一部同系列的电影。

《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中的“不老泉”设定,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的结尾时就留下了伏笔。巴博萨等船员为了“不老泉”,再次背叛杰克,不过杰克早就把海图关键部分偷梁换柱,掖在自己怀里,然后他独自驾驶一条小舟出海。

这个伏笔让《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第四部,要围绕或出现“不老泉”这个元素做“命题作文”。当然也可能是第三部《世界的尽头》在拍摄的时候,已经有了第四部《惊涛怪浪》的大体构想,或者是得到了一个关于“不老泉”的剧本。

笔者隐约记得,《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结束后,迪士尼似乎做过一个关于“不老泉”的大范围征文。《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结尾留下的伏笔,也可能是迪士尼公司为了跟创作者们或者粉丝们的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不管怎么说,《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第四部都会在《世界的尽头》结束后三四年上映,即便没有个好剧本也会上映。因为这是迪士尼公司为自己的文化产品做“加持”的手段,毕竟好电影年年都会有,一部电影即使再精彩,再经典,过几年之后终究会被人们所淡忘。

不断地更新续集,不失为一直保持热度的良方。每当人们快要淡忘的时候,上映一部续集,会让人们重新回想起这系列电影的精彩,同时也大大地延长了这个文化产品的寿命。就像《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相关的文化产品的热度十几年来从未有过大幅度衰减。

关于这一点可以做一个年份上的比较,《加勒比海盗》系列的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是2003年上映的电影。像国内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比如《功夫》《新警察故事》《十面埋伏》,都是在2004年上映。相比到现在还有很高热度的《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十面埋伏》等电影,几乎已经淹没在了影片的浪潮中。

有了比较才会发现,迪士尼对《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加持,是很有效果的。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如前文中所说,游乐场建一个《流浪地球》为主题的项目的提议,有人会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却不会去做,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热度的问题。《流浪地球》的热度消失后,游乐场的项目也就基本上凉了。

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问题并不是无解的,参考迪士尼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对国内的文化市场有很大的裨益。至于解决的方案有很多,比如可以展开更大范围的合作。还是以《流浪地球》为假想案例,既然电影的热度会渐渐淡化,那么可以学习迪士尼的方法,做《流浪地球》的系列电影。

国内的科幻市场刚刚起步,正是需要各方面扶持的时候,如果有这种系列电影出现,那么对科幻市场的帮助将非常巨大。同时电影公司和游乐场等周边的文化产业公司,也能打造出一款坚挺的文化产品,似乎各方都能受益。

不过在国内这样的合作能不能成功还得两说,因为国内的电影作品,拍出来的续集都跟首部作品相差甚远。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胡乱跟风,看到一部电影获利,匆匆忙忙就拍了第二部,结果票房惨淡不说还坏了名声。又比如单纯想要借某部很成功的电影的噱头,却没有认真地考量剧本,没有认真拍摄,结果自然会被骂得体无完肤。

纵观国内的电影市场,逞一时英雄的电影不少,但是能被称为现象级的电影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就像是快餐,吃完了之后就准备去吃下一餐,不会有其他打算。偏偏我们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什么川菜、鲁菜等等光菜系就有很多,往往在吃完一个菜系的菜品之后,还会让人回味,还会让人向往。

无他,只因为我们的饮食已经形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饮食文化能够如此,电影这样的“展现性”作品为什么就不能精耕细作?借某部好电影的势头没关系,但也要注意修炼“内功”,谨慎地选取和精炼剧本,认真完成电影的拍摄,才有可能出现另一部好电影。即便是系列电影,也不能因为曾经的成绩而掉以轻心,不然还不如不要去碰那个系列,毁经典不说还背骂名。

另外电影获取剧本的途径可以宽泛一点,没必要只眼巴巴地盯着剧本的创作,一些好的小说,或者是一些好的构想,为什么就不能变成好的电影?还可以做一些征文比赛这类的赛事,在加强了文化公司跟创作者、读者观众的互动的同时,还能积累大量的素材,或许系列电影的剧本也就有了。

虽说还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选择剧本的人对于观众的口味判断错误等等。解决文化产品的“碎片化”,树立一个文化品牌,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不过办法总比问题多,在不停地摸索中,肯定能找到一个适用的模式。

至于文化品牌的树立,放在电影中来说,可以是一种风格,也可以是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虽然相较此《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前三部逊色,不过杰克·斯帕罗这个人物,几乎支撑起了整部影片。

整个《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杰克一直在奔跑,一刻也不得闲。一上来他去伦敦救吉布斯,后来被虏到黑胡子的船上,抓美人鱼、找圣杯、找“不老泉”的入口,一刻都没有停下。可能故事性的乏味,不得不让电影的制作者去突出电影的招牌人物。

作为主角的杰克,是一个比较奇怪的海盗,也是个让人难以琢磨的海盗。这个人设把握得非常好,他虽然喜欢欺骗和利用,身上劣迹斑斑,不过他有自己的底线。就像在《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的结尾时,他选择巧妙地利用阿兹特克金币的诅咒,以及皇家海军的围捕,杀死了巴博萨帮威尔脱困。

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杰克看上去是摇摆不定,一会儿在贝克特的阵营,一会儿又在“海盗大会”的阵营。不管是贝克特还是琼斯,以及巴博萨、威尔等人,都看不明白杰克行事的意图,这让他们把握不住杰克的想法,却很容易遭到杰克的算计。

杰克其实说过自己的意图,他想要自由,一种彻底的自由。如果说巴博萨等人这些海盗是法外之徒的话,那么杰克的境界就比他们高一个层次,他想要无视一切成规,不管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变得自由。

应该把杰克想象成是一个“有思想的海盗”,所以杰克才是招牌,巴博萨等人才摸不清杰克的意图,因为这个海盗太过理想化了。不过看着杰克追逐自由,也不会觉得不现实,毕竟谁还没点理想?谁还不向往自由自在?

在《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中,杰克的人设又做了加固。西班牙人在寻找“不老泉”,英国人在寻找“不老泉”,“黑胡子”也在寻找“不老泉”。在杰克跟他父亲的谈话中,杰克也是在自发自愿地寻找不老泉。

西班牙人寻找“不老泉”是为了捣毁“不老泉”,巴博萨是借着寻找“不老泉”的机会报仇,“黑胡子”寻找“不老泉”是为了保命。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目的,所以杰克能通过他们的目的,掌握他们的意图。

那么杰克为什么寻找“不老泉”?他可能是为了寻找“不老泉”而去寻找。对杰克而言,相较于“不老泉”的效果,完全没有在寻找过程中的冒险有趣。所以在巴博萨、西班牙人、“黑胡子”,为了“不老泉”争得你死我活,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杰克却像是个局外人。

依旧是谁也不明白杰克的意图,可是杰克像前三部电影中那样,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最终利用“不老泉”,救了他的情人安杰莉卡,并“送走”了“黑胡子”。杰克从来没有想要利用“不老泉”达到什么目的,所以他在给安杰莉卡喝下“不老泉”的泉水的时候毫不犹豫。

追逐自由谁都会,能像杰克这样游戏人生却很难,所以他才会是电影的招牌。杰克·斯帕罗这个形象是烟熏妆,好像有多动症一样,时刻晃来晃去,很多时候都表现得漫不经心,因此才给人一种游戏人生的感觉。

在《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杰克要被海军绞死,他却似乎对自己的生死毫不在意,而更关心宣判的人没有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船长”的头衔。《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结尾,杰克毫不畏惧地冲向了挪威海怪。

《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结尾,巴博萨再次夺走了“黑珍珠号”,杰克却哼着小曲,架着小舟出海。《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结尾,杰克并不在意错过了“不老泉”,还在跟吉布斯畅想着怎么把“黑珍珠号”从瓶子里释放出来。

这份洒脱不是杰克装出来的,他最享受的就是人生的不确定,真让他长生不老,对他来说倒是一種枷锁了。杰克最让人讨喜的地方,就是他是个自由的海盗,他是个命运中有无限种可能和新奇的海盗,他是个从未试图去操控自己命运的海盗。

5.寻找宝藏

很多人都向往着海盗的生活,特别是孩子们,对海盗几乎没什么抵抗力。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枷锁,所以人们才会向往海盗的无拘无束。对于这一点,大人们不如孩子的想法纯粹,孩子喜欢海盗,是因为可以冒险,可以寻找宝藏,可以自由地在大海上航行、战斗。如果再加上一点神秘的元素,足够孩子们为之欢欣雀跃,足够唤醒大人们已经深藏的好奇心。

《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很好地整合了这些元素,让观众对整个系列的电影充满了期待。电影中特别是对神秘力量的运用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丰富剧情的作用,又不会掩盖普通人对命运的抗争。而为数不多的神秘力量设定,偏偏总是能成为影片中的亮点和看点,这足以说明这些设定的精彩。

在《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中,阿兹特克金币的诅咒,把巴博萨船长等人变成了不生不死的怪物。因为他们是不死的,也分不清这是一种诅咒还是一种恩赐,毕竟有那么多人追求不死而无果。不过诅咒夺取了巴博萨船长等人的所有感觉,这让巴博萨等人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这个设定最有意思之处就在这里,看上去神秘力量很美好,但是真要碰到就美好不起来了。想要舍弃觉得可惜,想要获取又觉得恐惧,在获取和舍弃之间摇摆不停,很难抉择。一旦生成了复杂的情绪,神秘力量就有了足够的吸引力。比起单一地很容易获取的神秘力量,或者没有什么副作用的神秘力量,这种取舍不定的神秘力量更吸引人。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中“飞翔的荷兰人号”上的船员的设定,跟巴博萨等人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逃避死亡的降临。只不过他们会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跟船融为一体,轻则变成半鱼半人的怪物,重则变成船的一部分。如果单单是这个设定的话,会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不过加入了“聚魂棺”和挪威海怪的设定,很容易就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到了《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神秘力量的设定就更多了,“琼斯的炼狱”“世界的尽头”“海之女神”,在巨大漩涡中的对决等等接踵而至。其实不管是阿兹特克金币还是“聚魂棺”“世界的尽头”,只要出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一样,等待着人们去找到它们、发掘它们。

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第四部《惊涛怪浪》和第五部《死无对证》中,密藏式的设定更加明显。“不老泉”和波塞冬的三叉戟就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宝藏,只不过这个宝藏不是财富,而是可以长生的机会,可以控制大海的能力,这可比普通的宝藏更有诱惑力。

所以这种具备神秘力量的宝藏,更让人有寻找的渴望。其实寻找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共情,不管生在哪个国家,不管从事哪种职业,生而为人就在不停地进行寻找。有人寻找迅速成长的办法,有人寻找让自己更富有的方法,有人寻找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有人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有人寻找教导孩子的良方。

刚要满足一个期待,我们就会有更高的期待,可以说我们的期待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只要期待不满足,就会不停地寻找,并在寻找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期待。

不管是宝藏还是密藏其实就是一个期待,不管是财富还是神秘力量,总之在找到之前这个期待只会越来越强烈。这是人们羡慕海盗的深层原因,海盗们已经出发,在寻找宝藏的路上,而大部分人还在束手束脚,又是担心风浪太大,又是担心海盗的攻击,他们一直没有出海。所以当人们看到乘风远洋的海盗船,在恐惧的同时,又会觉得向往。

而已经在路上的海盗,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体面”,他们在激流中勇进,满怀着期望,同时又是群可怜虫。比如巴博萨这位资深海盗,经过了《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对他的刻画,这个没了一条腿的海盗算是完全丰满了起来。

巴博萨那条腿是在“黑胡子”出其不意地攻击中失去的,他当时为了逃命迅速做了取舍,砍掉了自己的一条腿才得以脱身。复仇对于一个海盗来说是一件庄严的事,即便是巴博萨跟“黑胡子”之间实力悬殊,即便巴博萨没了一条腿,都没有让他放弃复仇。

这是一个海盗的“自我修养”,巴博萨先是为英国国王效力,暂时在海上重新站住脚。不过他一直在盯着“黑胡子”,只在等一个机会。当“黑胡子”为了寻找“不老泉”而深入陆地的时候,巴博萨全力一搏杀死了“黑胡子”,并夺取了“黑胡子”的船和可以操纵海风、船上的繩索的刀。

“黑胡子”那条船的名字叫“安妮女王复仇号”,这名字起得应景,巴博萨通过复仇,得到了这艘“复仇号”。登船后,巴博萨首先撕毁了英国国王给他的委任状,虽然有国王的看中,虽然有贵族们青睐,但都不足以做海盗让他快乐。

回想在《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一开始巴博萨出场的情景,他带着假发,脸上不知道抹了多少粉才看上去那么白。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像是个提线木偶,做作又僵硬,直到他在“安妮女王复仇号”上握住船舵,他瞬间就变成了那个让人熟悉的巴博萨。

不得不说,巴博萨是个真正的海盗,起码符合大家对海盗的设想。甚至他的死也像是个海盗的死法,在《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中,萨拉查的出现,让海上顿时变成了死地。女巫珊萨劝巴博萨去陆地上养老,巴博萨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财宝,而是冒险跟萨拉查做了一笔交易,在关键时刻,他为了救女儿卡瑞拉·史密斯(以下简称卡瑞拉)和杰克等人,丧身海底。

这就是海盗,死也要死在海里,要在战斗中死去,要在守护中死去,而不是在某个农场中老死。这样的资深海盗一生都在追逐和寻找,找到了阿兹特克金币,又要寻找解除诅咒的方法。解除了诅咒重新活了过来,又要想办法打破贝克特的封锁。终于消灭了贝克特,却又被“黑胡子”袭击,夺去了自己的海盗船,于是寻找机会报仇。

报了仇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萨拉查的封印解除,他只能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寻找三叉戟,以得到消灭萨拉查的力量。他的一生都在马不停蹄地寻找和赶路,所以在“海上扬帆的海盗们”也不见得有多美好,他们照样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太多闪闪发光的“宝藏”,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找,可悲的是这样的寻找可能一生都不会有结果,或者一生都不会得到满足。等消磨了时光,没有了寻找的劲头,“海盗们”才会发现,让他们执着的宝藏可能就在身边——可能是一份亲情,可能是一段友谊,可能只是一番放松身心的散步。

“寻找”和“宝藏”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不停地让人寻找,不停地让人失望,然后再不停地寻找,似乎永无止境。这时候人们又会向往那些“大海盗”,就像巴博萨,在战斗中死去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又或者如杰克那样游戏人生,面对“黑珍珠号”的易手,他也不急切;面对那些密藏,他也不被诱惑,他只享受寻找的过程,不对密藏产生太多的期待。在《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的最后,“黑珍珠号”又回到了杰克手中,他又驰骋在广袤的大海上。

或许这才是面对“宝藏”时该有的态度,想要寻找时就要寻找,毕竟压抑自己放弃寻找的念头,本身也是一种自我胁迫。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有寻找的念头,然后享受寻找的过程,找不到也没关系,享受这个寻找的过程也是一种不错的收获。

整个《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从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到第五部《死无对证》,纵横影坛十几年,只不过由于《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世界观没有了最开始的新鲜感,第四部《惊涛怪浪》和第五部《死无对证》似乎都不是很精彩。

即便如此,在第五部《死无对证》的彩蛋环节,虽说亨利·特纳(以下简称亨利)毁掉了三叉戟,海上的诅咒都被解除,不过琼斯好像复活了。看样子《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还会继续,而且在第五部《死无对证》中,威尔和伊丽莎白的儿子亨利,以及巴博萨的女儿卡瑞拉出场,在第四部《惊涛怪浪》的最后有伏笔,杰克也有了个孩子。

可能“盗二代”会接过《加勒比海盗》系列的接力棒,毕竟杰克、威尔等角色都老了,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也老了。即便《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没有了续集,就现在而言,这个文化产品已经让迪士尼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即便没有了续集,这个产品也依旧能盈利很长一段时间。

根据迪士尼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要形成一个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我们需要先广泛地建立一个文化产品的概念。文化和产品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两者是相互交融的。用文化获取利益,也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相反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过程。

有了利益,文化的创作和传承才会有动力,可以从文化产品中获取利益,这个行业才能更加繁荣。光指望用爱发电,指望“画饼充饥”,整个文化体系只能一点一点凋零。

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文化体系中的创作者们,就现在而言对这方面的疏忽,是我们的文化体系很不成熟的表现。很多时候创作者得到的利益很少,加工者们却轻易就能赚取大量的利益。同时还有许多公司或者是文学网站存在霸王条款,有许多盗版APP明目张胆地侵权。

这些都是阻碍我们文化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枷锁,只有全民形成一种尊重创作者劳动成果的意识,自愿自发地去阅读正版购买正版,加工者们减少一些剥削环节,文化体系才有望实现一种良性的发展。毕竟就现在的生活水平来说,购买正版的费用基本上谁都能负担得起,再去买盗版就纯属是在贪小便宜。

最后,要形成一种文化产品长期经营的想法,对于文化产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法并不适用。如何广泛地合作,如何深层次地挖掘一个产品,才是一条康庄大道。

美编 赫赫 编辑 饶丹华

猜你喜欢

黑珍珠加勒比海威尔
你做了什么
“黑珍珠”
威尔和斯奎尔
他是一个海盗
加勒比海
黑珍珠
陈明荣:黑珍珠,熠熠生辉
邦女郎永不凋谢的花儿
↓点灯——派威尔(英国)
狼王贝蒂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