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超级鸣工:程的管理密码

2021-02-12陈楠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桥隧道工程

文/本刊记者 陈楠枰

林鸣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现场研究部署工作

人物档案

林鸣,现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桥隧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持建成我国首条、世界最长跨海公路沉管隧道,主持攻克多座国家重点公路桥梁工程关键难题,在岛隧技术自主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创建“模式、技术、方法”深度融合的工程管理体系,为我国公路沉管隧道跨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荣誉。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用双手一寸一寸地砌筑海中长城,一米一米地丈量世纪工程。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的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吴凤亮,曾向记者感叹,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改变了他对“交工”一词的概念。

“过去交工标准在这儿,”他用手比划着自己的腰部,“只要完成业主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了。现在交工标准在这儿,”他的手比划到了胸口,“要提高到对社会、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高度。”

如吴凤亮般感慨之人并不在少数。16年来,林鸣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锚定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人心工程”凝聚力量,以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改变工程项目管理精度,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锻造出了令人瞩目的超级工程。

2021年11月,林鸣当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工程管理大师”实至名归。恰逢港珠澳大桥竣工验收在即,近日,《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记者前往珠海专访林鸣,解锁这座“超级工程”的管理密码。

“优质管理的起点是确立目标”

林鸣记得,受命扛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的控制性工程的建设大旗,是在2005年冬天。

《岛隧心录》系列丛书

彼时,仅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签下的独一份合同“保媒”,时任总裁孟凤朝带队,与时任副总裁陈奋健、总工程师林鸣和早期介入前期工作的海外部副总经理罗冬,用四副肩膀担起了这一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筹备工作。

2009年3月16日,结合港澳地区的工程经验和做法,基于建设目标驱动,以“设计施工联动,施工驱动设计”为核心理念,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采用中外合作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模式构建,在港珠澳大桥总体建设管理思路和建设方案中被明确提出。

“这是国内交通行业第一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超大规模工程。透过这一模式,不仅促使政府让渡部分项目管理权责,实现了工程建设风险和管理责任的转移;还有利于总承包商发挥团队资源与产业链优势,充分挖掘设计和施工的潜能,设计施工联动、动态整合优化资源,实现大型复杂工程管理协同,进而推动目标实现。它是项目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林鸣告诉记者。

与总承包模式一并明确的,还有“建设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建设目标。

“只有让大家都满意的服务才能称之为‘优质’,这意味着,本就艰难的工程即便‘合格’也远达不到要求。”林鸣笑言。不过,回头看来,他亦认识到,实现优质管理的起点恰恰在于确立目标。“岛隧工程明确打造世界一流水平工程的建设要求,超前提出了‘品质工程’的概念。这对岛隧工程后续的组织、落实和施工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好的管理,确立目标要远大,落实行动要细微。如何将目标变成行动,进而形成成果并最终达成目标?在林鸣看来,团队组建是基础。“岛隧工程涉及海工工程、水工工程、隧道工程等十几个专业,所需人数众多,你不知道谁行,谁不行。”为了快速形成有战斗力的团队,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充分提供资源保障的基础上,几乎毫无保留地向项目部输送了所有精兵强将。

与此同时,林鸣也在积极物色未来的团队成员。这其中,他专程请到了三员设计猛将。有刚刚漂亮完成深西通道设计,与港澳有较好合作,且最早负责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策划书的时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大桥办主任工程师刘晓东;有因反应快、逻辑能力强、英文特别好而声名在外的时任中交四航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梁桁;还有具备丰富隧道设计经验的时任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鸿。

“加入岛隧团队时,三个人年龄相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且在各自领域小有所成,合作非常融洽。大家一起住在现场,与设计团队百余号人同吃同住,碰撞设计火花,甚至共同参与工程施工,实现设计施工全过程优化,直至九年后的大桥通车。”林鸣对自己的选角很满意。

不仅如此,林鸣还将“人尽其用”发挥到了极致。日本隧道施工专家花田先生只在林鸣手里接到了一个任务,即每日查看现场,列出问题清单。“每周,我都要花几个小时与他讨论发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德国专家来时,林鸣甚至赋予他清水混凝土浇筑的“一票否决”权,看似大胆,实则给予充分信任的同时,也令其压力陡增,“一天都不敢离开工地,非常认真”。

“人总要有梦想的,总是要奋斗的!”林鸣鼓励队友们。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离梦想最近的时代,“你完全可以考虑最好的办法,整合全球最好的资源,我们做成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震撼!”也正因如此,工程师的梦想和国家强盛的梦想结合在一起,攒成了一股不屈不挠的坚毅和使命。

润物细无声的“人心工程”

2010年底,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正式动工建设。这是一场数千人参与,跨越7年超长工期的“走钢丝”持久战,岛隧工程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工程难度一度超出预期。很多建设者甚至多年如一日重复着一道工序、一件事情,要保证每一次都做到同样的高标准,亟需培育出一种有凝聚力的文化,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工人现场演练

林鸣仔细检查工程质量

“国家为岛隧工程打造了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平台,各单位为此输送来了优秀的干部和施工团队。我们不能让大家就此把时光浪费掉,而是愿他们时刻保持如离弦之箭般的饱满力量,在这个建功立业的舞台上,直面挑战、发挥潜能、做出业绩,甚至超乎想象。随着工程发光,成就了工程,更成就了自己。”

林鸣清楚地知道,工程建设是艰难的,建设者不可能一开始就收获“鲜花掌声”,要在困难时也让大家保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建设过程中,我们带着团队不断克服困难,慢慢地,他们自己也感觉到,‘我能克服困难’。这样一来,工程基础越打越牢,人心也慢慢凝聚在一起。”

诚然,增强团队凝聚力,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支撑。

开工伊始,林鸣即要求,一开工就要迈出腿!营地搬迁、基槽开挖、补充勘察、设备研发、人工岛大圆筒制造、桂山岛预制厂起步,几大板块同步进行;勘察、设计、科研、装备、施工5线并举。

“工程展开之迅速,让工人们感觉惊奇却逐渐放心。从领导天天驻守工地,到一炮炮‘开门红’,他们能感受到这个队伍是干实事儿的,能成事儿!对工程也有了更多信心。”林鸣注意到。

2011年5月18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开通了对外网站。不管白天工作多么繁忙,林鸣要求网站每天夜里12点前上传当天基层动态稿件。

“我们给每个工区配备了支部书记、宣传干事,配置了宣传器材,确保每天实时的施工动态和现场报道能迅速传递上网。”除此之外,他还在网站开设了“心声”和“百草园”专栏,鼓励工人写文章,记录下建设者的生动故事和心路历程。

通过宣传干事和普通工人手中的笔,人们可以看到总部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每一次战役的动员;看到工程的每一步进展,沉管的每一步延伸;看到建设者在挥汗如雨的瞬间写下的“岛隧心录”以及普通工人的闪光形象。

是否可以收获农作物与选择播期有联系,因为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农业生产采取一年两熟制,应控制好作物播期,方可实现前作和后座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小麦的高量和高产。因此选择合适的播期,方可实现有效利用土地,防止出现长期闲置现象。在选择播期时,应根据气候和品种选择,便于实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这对工人们而言,触动是很大的。网站累计两千多万的点击量,每年出版社印刷成册的书稿,都让工人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始终被关注和关心,被社会所看到。”

桂山岛东北面的山坡上,砖混框架结构的白色半永久住房与厂区互相分离又遥遥相望,那里是岛上工人的生活区。老工人石桂喜在领了与林鸣一样的统一工装、劳保皮鞋后,又得知施工作业人员也可以住进崭新的生活区,高兴得喜笑颜开,直感叹“如果工地需要,打算一直在这里安心工作”。

在林鸣心中,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人心工程”。“管理越严格、要求越高,人文关怀的力度越要大,要考虑细致的关怀、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工程结束的最后一天、直到最后一名员工撤场都要坚持人文关怀,让建设者有尊严地工作。”

林鸣常告诉自己,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他们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才能做出有尊严的工程。“毕竟,当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感到有尊严的时候,他在工作上也一样会采取有尊严的态度去工作。也就是说,你让工人有尊严地生活,他才会带着这种尊严感去工作,才会做出有尊严的产品。”他解释说。

以科技创新提升管理精度

超级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庞大技术细节和高度风险集成的多维综合体,也是逼近工程管理者认知极限的突破性创新工作。采用国际化视野,集合全世界最优势资源,与国际一流公司合作,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伊始就形成的共识。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在海中间,两段连接人工岛,要先筑岛,然后才能建隧道。按照传统方法,为解决人工岛下方40米厚的软土问题,需要先挖除软土、换填砂,抛石筑堤形成围堰,吹填砂形成陆域。“这种方法需要三年时间成岛,不仅难以保证大桥如期完工,亦对生态极为敏感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影响极大,同时增大了通航船舶碰撞风险。”

沉管安装现场

岛隧项目部从沉管隧道基础沉降机理研究入手,寻求方案突破。最终揭示了在超固结地基条件下,隧道基础的“瞬时沉降”规律,创新了复合地基组合基床的沉管隧道基础新技术,实现了深厚软土条件下隧道刚度平顺过渡的重大技术突破。

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产。“要想实现及时化、质量稳定的生产,就必须从作业活动的细微之处抓起,把所有的工作分解为一个一个相互衔接的流程,并规定好各流程的作业内容、所处的位置、作业时间和作业绩效。”林鸣认为。

针对深水基础高精度施工要求,林鸣和团队围绕开挖、清淤、铺设、夯平四道工序,研发了沉管基础精细化施工成套装备,利用一套套设备将施工流程一环环拆解开,最终实现了建成后沉管隧道工后平均沉降仅9.8毫米的好成绩。

“我们将海上工程变成了工厂里的工程,将极其复杂的岛隧施工变成了装配式施工。看起来用了大型装备和设备,但因着工期短,优化效果显著,最终使得人工岛造价控制在了概算范围内,这也给了全世界沉管隧道建设很大的信心。”林鸣表示。

据悉,这项设计理念还被成功应用到了最终接头的基础设计处理上。“‘瞬时沉降’让沉降与时间脱开了关系,而不是以管节为单位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这使得沉管的基础设计变得非常简单。”岛隧项目设计分部工程师林巍很欣喜。

在林鸣看来,岛隧工程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工程案例,都印证了钱学森先生早年提出的关于系统工程如何改进组织和效率的著名论述。他认为,工程项目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得工程项目管理视域更宽、管理末节更细、管理层次更深、管理效能更高,能够更好地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为实现高精度的工程管理提供了可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工程的一流品质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是做出一个好工程的最根本要素。从对风险的控制和对工期的保证来看,这些从局部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的创新,反而从全局上为国家节约了资金。”林鸣指出。

显然,立足自主创新,依靠国家自有能力,发挥企业全产业链优势,采用智能建造、风险驱动和并行管理等创新方法,改变传统方式方法,有望在定额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利用技术突破与创新、工厂化方式使用、高精度管理思想理念等优化效率,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工程管理的主动,使得岛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保、工期、建设投资等得到极大优化。

正如林鸣在中国质量大会开幕式上所说,“用心研究工程环境,解读工程运营、工程服务和人民群众长远需求,努力将每一个工程都建设成能为社会、环境、人民带来美好体验的工程,企业会更具竞争力,社会会更稳定和谐,环境会更可持续,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猜你喜欢

大桥隧道工程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数鸭子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子午工程
工程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