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都:国家换“心”的得与失

2021-02-08姜森

检察风云 2021年23期
关键词:巴西利亚卡拉奇缅甸

姜森

当年澳大利亚新都堪培拉落成庆典

埃及总统塞西宣布,今年12月1日将国家首都迁往开罗以东的新城。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已经决定,于2024年将首都从雅加达迁往加里曼丹岛。

首都堪比一个国家的“心脏”。迁都不仅是政府机构和大批居民一次跨越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的大迁移,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次大调整。纵观近现代史,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巴西和缅甸四国的迁都行动可谓各有得失。

澳大利亚:“文明”与“低俗”之争

为何澳大利亚放弃墨尔本与悉尼两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偏偏选择小城堪培拉作为首都?其实,最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首都定在墨尔本,那是当时澳洲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市。但在悉尼崛起后,以这两座城市为代表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因首都选址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堪培拉成为妥协的产物。

19世紀末20世纪初,新南威尔士州是澳大利亚第一人口大州,其核心城市是悉尼。以墨尔本为核心的维多利亚州政府对此十分不屑。主要原因在于,最初来到墨尔本的都是淘金者与西方各国的资本家,即所谓“自由民”。维州政府坚信,这群“文明且高尚的人”代表了澳大利亚的文化底蕴。移民悉尼的绝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罪犯,他们被发配到那里充当劳动力,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自由民”的身份。在墨尔本人看来,一个“由罪犯建立起来的低俗城市”怎能配得上首都之位?

为平衡两州的诉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01年制定的宪法规定:将首都迁离墨尔本。新首都必须位于澳大利亚东部,且必须与悉尼相距160公里以上。几经斟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最终于1911年确定了新首都的地点——一片距悉尼238公里、距墨尔本507公里的内陆平原,即日后的堪培拉。在澳洲原住民的语言中,堪培拉的意思是“团聚之地”。

1912年,澳大利亚正式开始新都的规划建设。联邦政府面向全世界征集蓝图。一年后,国会从137个方案中选中了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格里芬的作品。据说这张规划图是他与妻子共同在一块棉布上创作完成的。这幅极为珍贵的原作至今仍保存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中。

澳大利亚新首都的建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因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暂停。澳大利亚追随英国加入战争,征募大量士兵前往欧洲战场。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又花了近10年时间建设新首都。直到1927年,堪培拉才正式建成,从而取代墨尔本成为新首都。

澳大利亚的迁都行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平衡了两个主要州的诉求,保证了国家机制的稳定运行。更值得一提的是,堪培拉在建造城市设施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力求与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城市被葱郁的森林环绕,不远处就是秀丽的乡村。整座城市洋溢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巴基斯坦:将第三城作为“踏板”

1948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巴基斯坦百废待兴,且内部动荡,外有强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和他的国家管理团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首都所在地。面对印度的武力威胁和英国的频频插手,他们必须尽快拿出一个首都选址方案,以便为这个新生国家建立行政框架。

当时可供选择的城市并不多,集中在巴基斯坦富庶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由于旁遮普省紧邻印度,定都于此不符合国家安全战略,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南方的信德省。当时信德省地方官员向真纳表示,欢迎国家将首都选在信德省。

信德省首府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不仅拥有全国条件最好的海港,还拥有当时该国少见的大型机场。这座城市在二战中是盟军在南亚调兵运粮的重要枢纽,不仅具备强大的海空运输能力,而且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1948年7月,卡拉奇成为巴基斯坦宪法规定的首都,巴基斯坦早期的立法和政府架构的确立,都是在这座城市中完成的。国父真纳人生旅程的最后一段,也在这座城市中走完。

不过,定都卡拉奇带来的一系列压力逐步增大,令巴基斯坦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迁都问题。

首先是国防压力。巴基斯坦建国之初,从英国殖民政府手中接管的海军非常孱弱,只有两艘护卫舰和4艘扫雷艇有战斗力,剩下的都是老式帆船;而印度海军接管了32艘铁甲舰和大部分海军官兵,拥有压倒性优势。这使得海港城市卡拉奇随时面临被印度海军封锁甚至遭到登陆攻击的窘境。

20世纪50年代,卡拉奇曾作为巴基斯坦首都

其次是人口压力。作为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和首都的卡拉奇,对于民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1941年,当地居民只有约40万人。到1950年,该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并继续快速增长。不仅市内住房紧缺,而且卡拉奇港也忙于居民生活物资的调运,难以发展对外贸易。

最后是政治压力。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将卡拉奇从信德省划出,设为直辖市。但信德省地方政府不同意这一提议,其对中央政府的态度也从热情转为冷淡。双方针对卡拉奇的具体作用发生了争执——中央政府希望卡拉奇仅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信德省政府仍要大力推动卡拉奇的商业发展。

1959年,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组织大批专家参与迁都计划的讨论。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如果卡拉奇不能担当首都,那么全国就没有现成的城市可供选择了,只能新建一座首都。

新都选址在北方大城市拉瓦尔品第西北角,位于旁遮普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两个北方省的交界处。中央政府吸取了教训,直接从两省各划出一块区域,合并作为首都区。在陆路交通上,那里扼守从阿富汗经开伯尔山口到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以及从印度河平原进入克什米尔这两条路线相交的十字路口。其北部的马尔格拉山是喜马拉雅山的余脉,海拔1500米左右。它不仅可以作为屏障,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东部的拉瓦尔湖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另外,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与印度在陆上边界对峙。巴基斯坦政府认为,新首都必须设在北方,以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应对边境局势。

1960年5月24日,巴基斯坦政府正式颁布迁都计划,要求把新首都建成风景秀丽的政治中心,重点突出政治职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为了体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国体,这座城市被命名为伊斯兰堡(意为“伊斯兰的城市”)。

巴基斯坦的迁都行动进展顺利,这主要得益于将拉瓦尔品第作为“踏板”。这就好比新居装修过程中,在旁边找一间仓库,将旧居的家什陆续搬来。待新居装修完成后即可快速入住。

迁都计划颁布后,政府机关经过1000多公里的跋涉来到拉瓦尔品第,将那里作为临时首都,一边继续发挥政府职能,一边监控新首都的建设工作。

20世纪60年代末,不仅巴基斯坦的所有中央政府机关都已入驻伊斯兰堡,而且原设于卡拉奇的外国使馆也都迁移到新首都。1970年,伊斯兰堡的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宣告迁都行动达成目标。

伊斯兰堡成為巴基斯坦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它坐镇北方的中心地带,是一座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导的首都。它对开伯尔山口、旁遮普省和山区部落都有相当强的控制力,稳定了巴基斯坦北部的局势。其东侧与克什米尔地区的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便于在战时进行指挥和鼓舞士气。

如今的伊斯兰堡人口超过200万,与拉瓦尔品第一起组成了巴基斯坦北方的城市群,经济结构日趋健康合理。在政治功能之外,它正在谋求发展成为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

巴西:只是一次“伟大的试验”

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里约热内卢自1822年开始成为巴西的首都。由于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巴西政府一直考虑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

1956年,以推行发展主义著称的时任巴西总统库比契克,力求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并加强对各州的控制,于是决定在中西部的戈亚斯州建设新首都,并定名为巴西利亚。

巴西的迁都行动可谓“神速”:在全国举行一场“城市设计大赛”确定了方案,然后仅用41个月的时间就在海拔1200米、一片荒凉的中部高原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

巴西利亚主城的规划师是卢西奥·科斯塔。他在规划中指明了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分布,限制了工业区的范围,以及大型建筑物的位置及高度。科斯塔把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描述为一只蝴蝶,但很多人认为它更像一架飞机——“机身”是政府各部门、国会及其他建筑物的集中区,两“机翼”各长约7公里。

巴西利亚市内大多数公共建筑的主设计师是奥斯卡·尼迈耶,他设计了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总统官邸和大教堂等。

1960年4月21日,巴西利亚举行落成典礼,首都也正式从里约热内卢迁来。这座新首都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轰动。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世界文化遗产,评语称“巴西利亚常被比喻为鸟,表现出城市和谐的设计理念,其中政府建筑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西利亚的各种问题慢慢显现。随巴西政府自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的大多为公务员,他们和其家属住在市区的公寓中,而建设新都的人员及其家属多居住在卫星城。这些卫星城的发展规划不够合理,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争夺空间,政府的调整计划收效甚微。卫星城的房屋大部分比较简陋,工商业发展迟缓,大量居民不得不进入巴西利亚主城区谋生,成为终日奔波的通勤族。另外,卫星城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普遍匮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今的巴西人承认,巴西利亚并不是“人类城市建设史上一次伟大的成功”,只是“一次伟大的试验”。

缅甸:经济和军事双重因素

2005年11月,缅甸当局宣布,将首都从仰光迁往彬马那,并将其更名为内比都。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非常突然的决定,外界难以看出仰光作为首都有什么应该被取代的必要。

仰光是缅甸最大的城市,从1855年开始就是首都,也是整个国家的核心城市。它位于安达曼海北部的马达班湾,周边是肥沃的平原,粮食供应充足。它直面印度洋,往南不远就是世界上最重要水道之一的马六甲海峡的西口。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仰光是缅甸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对于迁都的原因,缅甸当局表示,国家的发展重心过于靠海,广大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不力。迁都中部地区后,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缅甸政府才有力量加强对掸邦高原等地区的控制。

缅甸东部是掸邦高原,西部是平原和勃固山脉。内比都夹在勃固山脉与掸邦高原的本弄山之间,锡当河流经那里,向南注入印度洋。

2005年底,《伊洛瓦底新闻》曾报道,缅甸之所以决定迁都,除了经济因素,还考虑到军事因素。仰光位于沿海,西南不远处就是印度洋最大的岛屿群——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从军事角度看,经马六甲海峡西出印度洋的战舰可直接威胁仰光。缅甸中北部地区地形复杂,崇山峻岭,森林密布。迁都到那里,可以利用复杂的地理条件进行战略防御。

除了旧都仰光,缅甸还有曼德勒和密支那等大城市。为何一定要选择发达程度不高的小城内比都呢?《伊洛瓦底新闻》指出,缅甸的经济中心在沿海地区。北部的密支那交通不便,资源供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不利于对沿海地区实施控制。至于中部的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和经济中心。缅甸当局想仿效其他曾迁移首都的国家,重点突出新首都的政治职能,而非经济职能。综合以上因素考虑,缅甸最终将新首都选在内比都。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巴西利亚卡拉奇缅甸
巴西利亚城市建设启示下景观评价差异性研究
走马上任
缅甸记忆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大桥
缅甸非常之旅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