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科创应从哪些关键词入手

2021-02-08仲颖

检察风云 2021年23期
关键词:执法检查基础科技

仲颖

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图/视觉中国)

整合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执法检查重点聚焦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法定职责、制定配套规范性文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绩效,以及落实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聚焦张江推进承载区建设等内容。”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苏明在作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执法检查组先后前往20多家单位实地调研,并听取了30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创新主体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那么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力如何?2021年4月28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制造大楼,一批医用高科技成果展示给检查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如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材料和工艺升级手术缝合针、辅助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机器人、血管内超声成像设备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仅一年就累计启动由医生和教授共同攻关的项目159项,其中10项经专家论证已具有产业化价值,3项已注册公司。

在机器智能研究院,检查人员了解到相关研究成果也有不少。“研究院研发的智能手推车、助行机器人等多款智能产品技术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负责人表示。

《条例》的实施激发了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通过深入了解,检查人员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等。“如果高校的一些研究成果确实能够市场化,很多企业会主动去联系,但是我们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未必被市场看好。”审议中,徐枫委员表示。

据了解,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的评价导向仍以论文为主,存在简单量化、重数量和轻质量等倾向,研究方向大多以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的不多。此外,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较弱,在高价值技术鉴别、知识产权保护、精准转移转化等方面服务水平还不高。

“要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主动转,以市场为导向转化科技成果。”徐枫委员建议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趙伟星委员建议,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出台后,要跟踪了解执行中碰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加以细化和完善,确保政策落实落地,让科研人员和单位切实感受到创新激励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力量整合,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针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发挥企业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弄通“卡脖子”技术原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市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基础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脑科学、量子、基因与蛋白质、精准医疗等诸多前沿领域涌现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据统计,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表论文124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

“要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今年7月举行的一次座谈讨论中,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指出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百分比,英美韩日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的是18%,以色列也占到11%,上海只有大约8%。”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成员陶明昌表示,与科技较发达的国家比较,上海在基础研究上的财政投入相对较低。

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化工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马静表示要加大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圳的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的科技创新,他们最典型的是以华为、大疆无人机等一批新型的企业为代表,全国的专利几乎一半是他们的”。

报告指出,上海市财政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较低。基础研究投入以政府为主,其中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约占90%,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比重较低。2016年至2019年,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仅为8%左右。此外,投入结构也需优化。对照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占比一般在50%—60%,其余为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而目前上海市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中,政府投入占90%以上,缺少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的有效举措,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对此,执法检查组建议,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12%的目标。完善基础研究项目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有助于形成长期潜心研究氛围的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或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依法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

优化人才环境,推进各类人才集聚

《条例》规定,建立健全与科创中心建设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单位重视引进高端人才、海外人才,但存在唯名校、唯学历录用倾向,甚至不顾自身定位和实际需求挖抢人才,对引进人才的跟踪评价不到位。一些单位存在“重学术人才、轻工程和实验技术人才”的倾向,不利于科研团队稳定。

“现在人才引进主要还是以高端人才为主,但不少在做研究的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这些人虽然没有功成名就,但是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出色,我们在政策方面要多关注支持一下。”不仅要关注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司徒国海委员表示,还要对在研究上有自己追求的优秀年轻人,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科技策源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和奋斗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支持机制,让这些人能够真正安下心来搞创新和突破”。执法检查中还发现,本市财政科技项目支持方式有待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居多,非竞争性的稳定支持机制尚未形成,对少数需要长期潜心钻研的领域和团队支持不够,未能形成“潜心向学、心无旁骛”的环境。

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否完善,也是执法检查关注的问题。黄红委员谈到这样的状况,“现在引进人才三年拿不出论文,没有成果的话,是要走人的。还有人因为没有高质量的文章,职称晋升不了,项目拿不了。很多科技研究要十年磨一剑,这个是怎么评价的问题”。

如何优化人才环境?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快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持续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方式;推进各类人才集聚,聚焦本市重点发展领域,提高引才精准度,提高政策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把高水平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快构筑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执法检查基础科技
“六个精准” 扎实做好执法检查“前半篇文章”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科技助我来看云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甘肃天水开展元旦前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