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终盘点:风景这边独好

2021-02-07本刊编辑部

环球飞行 2021年12期

本刊编辑部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这部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次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不仅是中国条文数量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它的施行也宣告了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

2月26日,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报告显示,中国社会总资产已经由2017年的接近1400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万亿元;2019年的社会总负债达到980.1万亿元,社会净财富为675.5万亿元。在社会净财富的分布中,政府部门财富占比24%,达到162.8万亿元;居民部门财富占比76%,达到512.6万亿元,居民人均财富约为36.6万元。

报告显示,中国近20年来社会净财富相对于GDP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贡献,即较高的儲蓄率和价值重估效应。另一方面,从21世纪的前10年与后10年比较来看,居民财富占比下降了2.8个百分点。对此,报告认为,应持续推进财富存量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3月20日有报道称,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了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其辉煌灿烂程度再次惊艳了世界。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核心区域为三星堆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文物之精美、风格之诡谲,超出了人们当时的认知范围,由此,三星堆名扬天下。

今年4月发生在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象从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向北移动的事件备受国际关注,而对于该事件的全面报道,更被国内媒体人称为“今年最出色的国家宣传片”。

4月16日,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组团”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本来,亚洲象迁移扩散纯属正常现象,但进行如此长距离的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约500公里的北上途中,当地政府部门一路监控、投食,确保未出现严重的“人象冲突”,让象群在一个相对友好的环境中悠然迁移,民众也展现出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无人机的帮助下,这些大象一路上的趣事也尽收观众眼底:在高速上散步、在街上闲逛、在水塘泡澡、小象睡觉被卡住起不了身、小象掉水沟……在新媒体的推动下,这群北迁大象就一下成了“网红”,不仅在中国国内出名,也吸引了众多外媒和网友的目光。一些国际知名媒体如英国BBC、美国CNN、日本NHK等也纷纷报道了此次中国云南大象北上事件。

2021年5月22日13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其骨灰安葬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令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他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建党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00年风雨砥砺,100年沧海桑田,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偉大历史贡献。

9月15日至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了15日的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一届全运盛会,是全运会首次走进我国中西部地区。

本届全运会以“全民全运,同心同行”为主题,在展示运动健儿拼搏风采的同时,积极推广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科学健身和健康生活知识,带动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此次全运会设35个竞技比赛项目和19个群众赛事活动共计595个小项,共有1.2万余名运动员和1万多名群众运动员参加。有9人1队12次超12项世界纪录,1人1队2次创2项亚洲纪录,15人7队24次创24项全国纪录。

9月26日至28日,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峰会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共设置1场全体会议和20场分论坛,聚焦全球网络前沿技术发展新趋势、网络空间治理新态势,反映产业各界对互联网发展前景的前瞻思考,展示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大会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代表以线下或线上的形式参会。

据介绍,大会首次举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发布展示活动,充分展现了国际社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不懈努力,对各方深化数字合作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评选出14项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展现了全球数字发展强大活力。“互联网之光”博览会聚焦全球数字技术前沿动态,集中展现了云计算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改革的最新应用成果。

10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经过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亿多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和领导下,中国社会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非凡的发展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1月29日,随着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个让火星车成功着陆的国家。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他们将开启三个月太空生活,并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返回地球。10月14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出征,3位乘组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21年的中国航天事业屡获突破、飞速发展,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