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刻民间

2021-02-07白英

中华手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贺兰琉璃潮州

白英

雕刻,是一项流传甚广的手工技艺,砖雕、石雕、木雕、铜雕等不胜枚举,只要有凿有刀,世间材质皆可展现雕镂之美。中国大江南北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同一项雕刻技艺散落民间都能绽放出各异的花朵,这取决于一方水土,也受“浇花人”灌溉的影响。山西介休的琉璃烧制前需要进行图案雕刻,宁夏银川的贺兰石从砚雕到印纽雕刻在不断转变,如何在大师云集的潮汕地区让潮州木雕脱颖而出……丰富多彩的雕刻技艺并不仅限于材质与少数创作人手中,他们雕刻的是艺术,是生活,更是一个个真实的世界。

琉璃烧制

风华千年流霓彩

山西省的琉璃生产主要分布在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等地。琉璃是一种低温铅釉陶的习称,常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琉璃之乡 介休古城闻名于世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道出了琉璃的精美和保存的不易。在建筑琉璃的发展历史上,“琉璃之乡”山西介休一定无法绕过,这座黄土地上的小城不仅是中国建筑琉璃烧制的起源地之一,其建筑琉璃产量上也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更难能可贵的是,窑火不灭,生生不息,繁盛千年的介休琉璃,虽历经坎坷却依然在传承。

“霓彩越千年,无处不琉璃。”秋冬的介休,满眼都是北方萧瑟的秋色,远远望去,点缀在一处处建筑上的琉璃宝色愈显绚丽鲜亮,如同彩虹落入人间。介休市内矗立着各式各样琉璃装饰的古寺庙宇,或气势恢弘,或精致典雅,琉璃使古建筑散发出动人的光泽。这种从火中淬炼、岁月中涅槃而生的琉璃艺术,传承不衰,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色彩斑斓。

介休琉璃制作技艺传承的主要在洪山镇村,从介休县城出发沿X377县道行至石屯村与洪山镇的岔路口,远远就能看见几件大型琉璃制品沿路安放,威武的琉璃双狮左右对视、生动传神,精美的琉璃宝瓶色泽鲜艳。一座两层白楼顶上,写着“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介休琉璃烧造技艺”,就是介休市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这是传承人刘开宝创办并用来专门设计烧造琉璃构件的基地。

进入楼内巨大的厂房,工人们在不同的工艺环节忙碌着,刘开宝正在研究自己收集的古代琉璃残件,墙上挂满了关于琉璃知识的画板,周围陈列着他制作的精美琉璃制品,大到影壁宝塔、小到五脊六兽,花样齐全、品种多样。摆放在屋中显眼位置的,是一件直径1.1米的“二龙戏珠”琉璃壁心,即影壁的琉璃构件。双龙自然盘曲,造型灵动,龙口及鳍尾施蓝绿釉,鳞片用金黄釉,釉料浑厚色泽晶莹,古朴又不失华彩。刘开宝说,这是按照洪山源神庙明代原件1:1复制的作品,前几年此壁心不幸被盗,作为洪山琉璃人的他,痛心之余按照留存的图片进行了复原烧制。

琉璃建筑  风雨百年艺术珍品

建筑琉璃烧制不仅是一项高超的技术,也是一门顶级的艺术。介休城乡及周边至今还保留着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东岳庙、祆神楼等精美的琉璃建筑,其中11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重点文物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建筑或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铺顶装饰,或为黄绿色琉璃剪边装饰,造型优美的琉璃脊刹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几乎囊括了所有样式,如脊饰、鸱吻、滴水、筒瓦、板瓦、悬鱼、搏风、影壁、牌坊、楹联、碑刻等,件件都是精致的古代建筑艺术珍品。

介休后土庙位于城中心,有着“三晋建筑琉璃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建筑包括了从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的琉璃建筑及琉璃制品,是民间建筑琉璃的集大成者。中轴线上依次为四进院落,殿堂楼阁、影壁乐楼穿插其间,所有建筑无论大小皆饰以五彩琉璃,莲花脊岭金黄耀眼、宝刹鸱吻高耸巍峨、浮雕龙凤形态各异、花卉葡萄色泽艳丽、仙人瑞兽各显神韵,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宏伟瑰丽,置身其间,宛如身处美轮美奂的琉璃世界。

每一件流光溢彩的建筑琉璃构件背后都饱含着琉璃艺人的匠心。刘开宝制作一件琉璃作品,需要经过选料、设计、造型、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周期长达几个月,大中型琉璃构件甚至需要半年以上,而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手艺人的精准拿捏。

采回来的泥土加工好后,便是造型,这是重中之重。刘开宝先要构思好作品,把大形立住,再一点一点用手工雕出细节,如果是大型琉璃构件,则需要将造型分解开来做成模具,倒模出来后由若干块拼合而成。刘开宝和工人们正在修整打磨即将完成塑形的大型影壁《麒麟献瑞》,整个影壁6米见方,图样来自后土庙,但这件面积更大。已见雏形的中国传统瑞兽麒麟造型精巧靈动、身型健硕、筋骨强健,肌肉饱满、狮尾前卷,脚踏宝物、蹬蹄回首,双目圆睁、鬃毛飞舞,观之立刻感受到财源兴旺、福寿安康的美好祝愿。

这件《麒麟献瑞》已经做了两个月了,待修坯完成就要开始烧制。琉璃需要两次烧制方能完成,第一次入窑叫素烧,素坯的烧成时间是7天左右,最开始需要慢烧,升温太快作品会炸裂,待温度达到600℃~700℃时才能快烧,中温、高温阶段温度迅速达到1 000℃~1 200℃度之间,需恒温保证窑炉温差做到最小。待烧出来成为陶器后,再施以琉璃釉。对于刘开宝来说,最让他着迷的环节,则是给素坯上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色可以说是琉璃的灵魂。上釉用的颜料多是被碾成细末的金属矿物,每一种颜色都有独特的配方,他并没有因为工序麻烦而走捷径。“现代化工颜料虽然也能呈现出想要的颜色,但是在细腻程度上往往不及矿物颜料着色自然、经久不衰,还是古法得劲。”

上釉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构件采用沾釉、浇釉、涂釉等手法。琉璃釉为低温釉,泥坯的白度决定琉璃釉色的明度,而釉料的配比与厚薄决定着琉璃的色泽,不同的釉色所含的金属又各不相同。上完釉后,便要第二次窑烧,温度是控制釉料显色的关键,需要快速达到800℃~900℃,这样才能让釉色快速附着在陶土上,时间稍有差异,釉料就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仿佛烹饪讲究火候一般,烧制琉璃构件考验的也是对火候的掌控。

做琉璃是个苦活,但刘开宝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为自己生在介休这个琉璃之乡而感到幸运。因为介休烧造琉璃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金属原料、煤炭柴火、洪山泉水、低铝坩土,烧窑制瓷做釉等每种原料很丰富,刘开宝的祖爷爷刘泽长、爷爷刘少银、父亲刘洪春都是琉璃工匠。

琉璃艺人 不畏艰难匠心研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筑材料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琉璃的用量急剧减少,介休的琉璃窑火已不复历史之盛,家里人并不支持他再从事这个行业,刘开宝只好一边烧火砖,一边用烧砖的利润兼做琉璃。1994年,他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建起了“开宝琉璃瓦厂”,自此踏上了钻研古法琉璃烧造技艺的漫漫长路。

2003年的一天,一位客户来介休订做维修庙宇的青砖青瓦,路过他的厂房看到了琉璃制品非常兴奋,放下8 000元定金要订做一套16米长3米高的九龙壁。听说他接下这个工程,村里人开始议论:“烧砖烧瓦的小活做起来容易,这么大的工程,做不成可就赔了。”他多次去各处有“龙”的古建筑里观摩,为了烧造大型构件,还重新修造了窑口。最后结算时,人家付的款中还剩几百元,他又给客户捎过去。这时正好赶上国家开始保护古建,他的名声一下子就传了出去,活儿多了起来。

2009年,他注册成立了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展开了对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研发等一系列工作。从事琉璃行业的近30年间,历经了无数坎坷,攻关难题、恢复技艺、开拓市场、筹集资金处处举步维艰,仅厂子就因村里规划拆迁、环保等各种原因5次搬迁。

在2012年新落成的介休市博物馆“三贤故里”广场上,需要烧造一件大型琉璃制品作为新的城市地标。刘开宝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到介休市博物馆寻找灵感,这里陈列着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从建筑上替换下来的琉璃构件。有一件出自五岳庙钟鼓楼的“四狮”琉璃脊座,造型精巧、色彩灵动,4只狮子分别朝向四面,仿佛在镇守八方,背部又巧妙地围在一起,共同顶起了一只宝瓶。狮子、宝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寓意吉祥,“四狮抬瓶”谐音可解读为“事事太平、时时太平、四时太平、世世太平”,特别是狮身上的孔雀蓝釉色,色泽艳丽,流光溢彩。刘开宝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

造型立意确定后,他面临更大的难题,“整体要求从底基座到顶,重达百吨;第二个难点是釉料中要有孔雀蓝才出彩,而这已失传了100多年,是个巨大的挑战。”琉璃之美在于它所拥有的传奇色彩,其中最为名贵的要数孔雀蓝琉璃。这种色釉用天然矿石颜色调配而成,创烧于元兴盛于明清。他购置研磨机、烤炉等小型实验设备进行试验,无数次反复中才烧制出一种和孔雀蓝相近的颜色。

如今,这座孔雀蓝大型城市琉璃雕塑艺术品《世世太平》(四狮抬瓶)矗立在广场中心,寓意“以匠人之心、祈风调雨顺、愿国泰民安、保世世太平”,成为古城介休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世世太平》大型琉璃地标性建筑的成功,为刘开宝开启了介休琉璃文化转型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如果把琉璃当作艺术品,就不再受建筑构件的空间限制了;而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将建筑琉璃作为艺术品来对待,就是回归琉璃的本质。近年来,刘开宝开发了适合庭院和居家摆放、与生活相关的琉璃陈设,造型样式、装饰风格、工艺技术方面逐步将琉璃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民族特色。

如今,学习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儿子刘文海、学习雕塑的女儿刘文婷,在刘开宝的影响下都回乡传承祖业,成为新一代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今天我们研发推广、创新发展琉璃文化和产业,将来,一定是留给后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

贺兰石砚

紫底绿彩相辉映

贺兰石产于宁夏贺兰山2 600米左右的悬崖上,因地壳变动、泥沙沉积而形成。贺兰石多用来雕琢成砚台,亦有刻制印章、镇纸、笔架等文房用具,雕刻艺人多注重运用其石料的特征进行“俏彩”雕刻。

贺兰石上刻风情,晶润滑腻最上乘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塞上名山贺兰山峥嵘险峻,曾历经沙场狼烟,闻名于世的贺兰石便产自其中。贺兰石质地均匀细密,清雅莹润,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既显塞北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具江南细腻灵巧的神韵,集使用、观赏和收藏于一身,是宁夏独有的文化符号与艺术珍品。网上闻名的贺兰石“快刀手”何立宁的雕刻艺术工作室,就在西夏区梧桐花园门口的一间门店里。

何立宁的“贺兰石坊”工作室,空间虽小,却处处溢香,靠墙两侧是通顶的博古架,摆放着他雕刻好的印章、砚台、摆件等,中间的条桌上是大型的贺兰石雕,桌下是待加工的原材料。一把方凳,一盏小灯,何立宁身着中式对襟袄,一手握着石料,一手拿著刻刀,仔细地雕刻着。

各类作品中,有可握于掌中的袖珍篆刻章,有摆于案上的贺兰砚,有立于门庭的半米多高的大型摆件;设计题材上,青山绿水、花鸟鱼虫、神话传说无所不包;雕刻手法上,平雕、浮雕、镂空立体雕,多样广泛。

贺兰石为宁夏“五宝”(枸杞、甘草、发菜、滩羊皮和贺兰石)之一,以褐紫、豆绿两色天然生成,紫中嵌绿,绿中附紫,对比强烈,因而又称碧紫石。块块原石结构均匀,质地营润,石上的花纹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不可多得的天然形状,雅趣天成。“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1963年,董必武到宁夏时曾这样评价贺兰石砚。

手到极致功夫好  雕刻达人快刀飞

“刀哥”“刀神”是网友们对何立宁的称呼,在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上,何立宁不打底稿,快刀如飞,分分钟将一块平淡无奇的贺兰石雕刻成一片经络分明的“树叶”印纽;在一枚贺兰石印纽立面上,飞刀劲舞,几刀下去就变出一条活灵活现的小蛇,堪称一绝。这令人惊艳的技艺通过网上传播后,因刀法奇绝、速度极快迅速走红,引来众多网友围观,一个视频的点击量就近百万,“雕刻达人,功夫了得!”“心到无尽,手到极致!”网友们对何立宁的绝技极尽赞美之辞。

为展现“快刀”技法,何立宁拿出一块印章坯石料,提刀就来。在他的刀下,一笔一画笔力苍劲,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只花了两分多钟,《清平乐·六盘山》的词便跃然石上,46个字笔力遒劲。“在石头上刻字,要会写书法,懂书法运笔。”他认为刻字讲究“金石之气”,要将书法的“抑扬顿挫”完美地融入刀尖,这样才能掌握力度大小,削石如泥,刀落字成。

何立宁将《清平乐·六盘山》全词46个字分解为447刀,逐笔细研,用刀如用墨,刻字讲究弹性轻软,形貌则要有骨骼血肉。2011年3月8日,何立宁将《清平乐·六盘山》雕刻在一块长16厘米、宽3.5厘米、高0.9厘米的贺兰石上,最大的字0.5厘米×0.5厘米、最小的字仅0.3厘米×0.5厘米,用时2分39秒。此后,这件作品常有人指定购买并收藏。

《宁夏风情》是一组印纽作品,分别刻上了“西夏王陵”“黄河楼”“镇北堡”等宁夏标志性景观。不同的刃口雕刻出来的效果大不同。刃薄的,可以做细节雕琢;刃宽的,有利于大面积凿刻。石屑飞舞中,“西夏王陵”渐渐浮现,底座的紫色质地斑驳,仿佛遍布砾石和粗砂的地表,浮于其上的豆绿色被巧妙地刻画成远近两个王陵,细微到泥土质地和残破土堆的褶皱,都有不同的变化。西夏王陵、镇北堡等都是历史遗址,要配合这种沧桑的环境,才会更贴合实际,创作中要把美学、实际因素都考虑进去。“我想让我的作品讲述时代,见证时代。”

抖音“小白”变大咖 贺兰石上写传奇

上世纪90年代末,何立宁进入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一名美工师,主要从事影视道具制作及布景工作。他学习和磨炼了古建筑雕刻技艺,还自学了书画和剪纸。刚开始做这贺兰石雕时,并不像现在这样不愁销路,他经常在西夏区怀远夜市摆地摊。那时作品以模仿传统题材为主。他渐渐悟出,如果作品还墨守成规,不与时俱进,没有市场更没有前途。他开始借鉴寿山石印纽雕刻技术,利用贺兰石的特点,尝试创作高端精品印纽系列作品,《十二生肖》《宁夏风情》《贺兰山岩画》等系列印纽组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不仅弥补了贺兰石印章篆刻题材的单一性,还提升了贺兰石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老铁们,看一下这块贺兰石能雕成什么?”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宁夏旅游业受到了重创,何立宁的产业也陷入了停顿。疫情防控期间,宁夏文旅厅组织了新媒体培训课,虽是短期培训,却让他受益匪浅。他把雕刻创作“甲虫”“蝎子”“西夏螭吻”等作品的过程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后,反响热烈。一上线就受到平台推荐,短时间粉丝已近3万。“山谷里的一块石永远也不会想到,一天一位大师的随手一捡,然后一番雕琢,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价值。自然与人文就这样沟通起来。它是碎石,也是至宝。”这是网友的评价。从“抖音小白”到“网红大咖”,何立宁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让作品突破地域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我切实感受到只要肯学习、肯努力,时代总会善待有心人。”

在贺兰石雕刻创作与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何立宁不仅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更找到了作为宁夏本土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潮州木雕

镂雕金漆显华美

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繁盛于明清,常见于建筑装饰、祭器装饰、家具装饰等,以其饱满繁复、精巧细腻、金碧辉煌的艺术特征而著称。

立体镂雕“虾蟹篓” 潮州木雕数一流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曾任潮州刺史的唐代大家韩愈这样描绘古潮州。潮州,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座岭南古城,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千百年的岁月更迭,让这里沉淀出木雕、潮绣、潮剧等众多古老的文化印记。卢进文的木雕艺术馆就在潮州古城内,绿树掩映的青瓦灰砖房屋里弥漫着樟木的幽香。这是木料的香气,也是历史的味道。

卢进文的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到江海水族、珍禽瑞兽无所不有,“虾蟹篓”是当地颇有代表性的题材。沿海的人们多靠捕鱼为生,所以百姓们对虾、蟹、鱼等海鲜的喜爱就像是农民对于粮食一般。虾舞蟹肥,代表的是渔民喜获丰收,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虾蟹篓》成为最能代表潮州木雕艺人工艺水准和潮州木雕工艺特色的作品。多层次镂空的立体雕刻,将“通雕”的绝技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让潮州木雕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卢进文的《虾蟹篓》剔透纤薄,簍里篓外雕刻着活灵活现的虾蟹,它们形态各异,或相争相斗,或相依相偎,动静相称,疏密有序。

要创作一件潮州木雕作品,要经过选料、画图、打坯(打上手)、修坯(打下手)、打磨、上漆等多个复杂的过程。16岁从艺,30多年过去,卢进文对这一切都已了然于心。

层层推进“打上手” 细致入微“打下手”

“我们家族四代都是木雕艺人,从小我就生活在木头的世界里。”1972年,卢进文出生在潮州著名的木雕之乡意溪镇西都村,那时候的木雕对他们家来说,是生活的手段,是“又苦又累”的活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建筑萎缩,使得木雕这门耗时费力的传统产业陷入了销路不畅、人才凋零的困局,不少艺人纷纷改行。“我也想过转行,但干熟了的活儿,怎么也舍不得丢下。”为了不荒废技艺,他开始帮别人做木雕加工,然而不讲信用的老板,不是挑毛病就是克扣工钱,“做最好的活儿,拿最低的钱,不能这样了,我要走自己的路。”

2003年,卢进文萌生了自己开一家木雕店的想法,家里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只好一边接活,一边筹备开店。2009年,卢进文的木雕店终于在市区开张了,事业起步阶段步履维艰,接不到客户订单,他就专心搞创作。渐渐地,他获得了客户的认可,第一件木雕作品卖了7 000多元,之后有客户一次性将店里的作品全部买走,这让卢进文受到极大鼓舞。长期的摸索和实践,“花鸟鱼虫”成为他的拿手题材,潮州木雕首选香樟木,其木质柔润,纹理细密,特有的芳香使其不易被虫蛀。香樟木耐浸、耐湿、不易变形,适宜多层镂雕。在处理众多景物时,通过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动与静、远与近合理有序地安排,使画面上的物件既饱满繁复又协调统一,要互相掩映还需不露痕迹。

图案密集排满画面是潮州木雕的特点,但卢进文想让整个画面疏密有致,表现中国画那种有想象余味的美。这样构图就要讲究空间布局、比例协调、点线面之间和谐相融。但疏比密更难。“潮州木雕的传统形态已成固定模式,是特点但同时也制约了技艺的发展创新。”在《鸟语花香》的创作中,他特意营造虚实相生之感,使作品既充满古朴典雅的传统气息,又具有生动真实的现代感。

潮州木雕一般要在一块木板上雕出七八层甚至更多的画面,这意味着画稿时,必须想好如何雕出层次感。第一层肌理扎实,第二层巧妙过渡,第三层犹抱琵琶,第四层呼之欲出……所有的元素都要优雅有序地相互映衬、自然呼应,这样木雕画稿才不只是平面图,而是一张有着3D视角的立体画。

“难度在于从外往内雕刻,特别是进行内层雕刻时,全凭在脑海中勾勒形象,心中没数不行。”和传统的木柄刻刀不同,卢进文所用的木雕工具没有刀柄,他说,这是为了便于深层次的镂空雕刻,“铁柄细而长,再深的地方刀口都能进去。”在制作完成后,还要对其“穿衣镀金”,即髹漆后贴上金箔,从而使木雕作品金碧辉煌,熠熠生辉。上漆要反复多次,讲究薄厚必须均匀,漆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和保存年限。他把薄如蝉翼的金箔轻轻地覆在木雕上,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把金箔压紧,镀金后的木雕作品华光四溢。

猜你喜欢

贺兰琉璃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法门寺里的琉璃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大山深处是琉璃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八角琉璃井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