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物写出“土”味道

2021-02-07王高升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特色菜小人物新闻记者

王高升

曾经记得,央视的“走、转、改”有这么一句话:“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顿时就觉得特别的温暖。

殊不知,那个时候,我还不是一名新闻记者,但内心的那份感动,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了我的心灵。这种感动,让我有一种冲动:如果我是一位记者,我一定要到最基层去,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蹲在他们的田埂上,和他们拉家常、唠嗑、交朋友,用我手中的拙笔,为他们谱心曲,写赞歌,树典型。因为“劳动最光荣”,他们就是最朴实最平凡的劳动者。

我是幸运的。2012年,我在塔城日报社就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这是我人生历程中一个意外收获。更幸运的是两年后,采写的消息《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获得了2014年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让我倍感欣慰。

然而,作为一名新闻采访一线的新兵,突如其来的惊喜过后,静下心来想想,这和我对新闻报道的认识,对新闻采写的解读,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获中国新闻奖是非常幸运的,但我觉得,这跟我采写新闻报道“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的基点和习惯有关——“写小人物”而且要写出“土”味道。这或许也算是一点个人心得吧,愿意再次分享。

时刻准备着发现新闻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还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所以,新闻媒体上宣传得更多的也就是小人物。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被宣传的不少小人物,写的不如他们做的,也就是说写得还不够好、不够到位。所以,要真正把小人物写得鲜活,也是不容易的。

就拿我采写《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来说吧。

本来,我当天到塔城市恰合吉牧场是采写别的新闻。完成任务后,已是傍晚时分。于是,牧场的宣传干事说吃完晚饭后再回。我当时没吭声,是在犹豫。他看出来了,接着说,吃饭的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是一位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开的农家乐。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人大代表开农家乐。于是,怀着好奇心走进了农家乐。在等饭菜的功夫,宣传干事和我闲聊,其中有几句的意思是这样的,卡汗拜把老百姓到这吃饭时,喝点小酒发牢骚时说的问题,给场党委书记打了“小报告”,场党委书记现场拍板,解决了好几件事情,田间路难走的问题,学校门前公路安装减速带的问题等……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饭桌上,趁卡汗拜上菜的机会,我随意地跟他聊了几句,问了问:“田间路修了没有,减速带装了没有。”他的答复是肯定的。晚饭后,我再三叮嘱宣传干事,今天晚上就把几个当事人帮我联络好,我明天来采访他们。

于是,第二天,我很顺利地采访到了当事人,并和他们一起到解决问题地头上,到学校门前的马路上实地看了看。情况和他们说的一样。最后,我采访了场党委书记,他的政治觉悟和新闻敏锐性很高,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为这次采访画上圆满的句号。

当天下午,在回单位的路上,我就一直想“标题”——《人大代表卡汗拜有道“特色菜”》就从脑海中自己跳出来了。后改为《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晚上,坐到书桌前,思如泉涌,一气呵成。后在层次上做了微调。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就这么诞生了。

自我感觉和读者感受要兼顾

诗论家常说的“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等,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采写的新闻稿也一样,必须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如果读者没兴趣读下去,新闻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例如:我们采访的对象是农民,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种地和粮价相关的话题。譬如他去年种的玉米,可以问问种了多少亩,丰产丰收了,挣了多少钱等。如果是牧民,问问有多少草场,是自己用还是流转给合作社了,流转给合作社了每亩价格多少呀。现在的牛肉价格、羊肉价格等和养殖相关的事情,这是他最熟悉的事情,一定会很爽快地告诉你答案。这也是想了解农民们生产生活的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

正如“人民作家”趙树理,一生的创作保持着“那种永远不离开农民文化氛围,那种永远站在一个正直农民立场上的视角,那种永远为农民创作的热情”,使得他的小说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使他成为农民读者的知心人。

作为新闻记者,采写“小人物”的“小故事”,特别是采写农民、牧民人物的新闻稿件,道理是一样的。语言和形象都要个性化,要切切实实符合农民的身份,不能刻意拔高度和涂脂抹粉,那样反而是弄巧成拙,引起读者的误解或是反感,进而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这可不是新闻记者追求的。

“小”人物写出“土”味道

在我们正式采访之前,必须要看采访对象的身份,对症下药地找到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先闲聊上几句,这样可以调节一下气氛,毕竟是两个陌生人的第一次见面,多少彼此都有些拘谨,特别是采访对象。如果聊得对路,采访对象的戒备心可能很快就放下了;再说些感激、宽慰的话,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你的善解人意,距离感自然就近了。接下来,你问什么,他就会说什么。采访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反之,则是事倍功半。

采写小人物不仅要挖掘人物的特点,还要注重细节。特点好把握,只需要提炼、再提炼就可以总结出来。但细节需要耐心、用心地观察。

细节就是故事中的故事。没有细节,人物形象就不丰满。所以在采访中,要特别注意被采访对象的神态、语言,以及习惯性的动作,如果把这些细节抓住,并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绘出来,那人物的形象一定是栩栩如生的。

总之,采写“小人物”稿件,并不是“屈才”,也需要下狠功夫,花大气力,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融进他们的情感中,用个性化的语言,用白描的手法,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才能使笔下的“小人物”有“土味道”。

猜你喜欢

特色菜小人物新闻记者
好策划烹出“特色菜”
有机白菜
关于特色菜之我见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
大盘鸡
公示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