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2021-02-07林华亮宋子华张立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手术室抗菌年龄

林华亮 宋子华 张立华

切口感染是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发生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在这其中以普外科术后患者最多。就不完全统计,感染的发生率在9.65%~17.65%之间,决定性因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多学者认为其与自身免疫力和病原菌的侵入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可直接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预后产生影响,对患者的恢复时间与经济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能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在急诊接治患者中,需要进行紧急的救治,其中急诊手术为常见的救治手段,获得了较好的结果[1]。但是急诊手术相对于择期手术而言,存在很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可能诱发患者术后切口出现问题,其中以感染为主要的并发症[2]。术后感染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多种情况,影响预后,甚至导致生命危险。而切口感染的众多因素中,其中以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是可以预见并且避免的,因此降低急诊手术感染率为急诊手术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分析诱发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门诊收治的100 例急诊手术患者,男63 例,女37 例;年龄19~70 岁,平均年龄(51.3±6.1)岁。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未感染组(79 例)和感染组(21 例)。纳入标准:病情需要急诊收治接受急诊手术;术前生命体征尚可接受手术;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可以提供患者完整资料,无欺瞒保障准确性;感染组手术切口感染符合2001年国家卫计委(现卫健委)颁布的《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3]:身体状况无法完成急诊手术;其他医院感染者。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研究。

1.2 方法 回顾性收集资料、手术室现场记录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史等基础资料;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手术资料;术前应用抗菌药、术中手术室人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诱发手术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年龄低于感染组,合并基础疾病种类、手术室人数少于感染组,手术持续时间与切口长度短于感染组,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率高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诱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年龄大、手术时间长、切口长、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手术室人数多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诱发手术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n(%),±s]

表1 诱发手术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n(%),±s]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aP<0.05

表2 诱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手术作为疾病治疗的方法,主要针对急性疾病与脏器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手术操作在临床的应用中逐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安全性也较高,在术后康复、并发症发生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手术根据实施时间的不同分为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两种手术均为针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方法,在理论上,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对于急诊手术而言,由于术前准备较择期手术而言更仓促,术前的检查与预防性的治疗因为时间的关系可能较不充分,对患者术前的分析也不甚全面,由此可能造成术前评估时间短、不充分、未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处理等,可能引发切口感染的发生[4]。而切口感染发生后,可能增加其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导致不良预后,延长住院观察时间,加深医患关系的矛盾。而引发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本研究中,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年龄低于感染组,合并基础疾病种类、手术室人数少于感染组,手术持续时间与切口长度短于感染组,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率高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种类较多,都可能引发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而因为手术所造成的的切口局部组织坏死、血肿和异物的存在能够减弱机体抵御细菌的能力,而以上情况的发生则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当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对机体的侵入性伤害能力强于自身的免疫系统,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也相对增加。从另一种角度出发,由于近年来大量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使耐药菌逐渐增加,造成患者机体发生变化,而后期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都使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急诊手术中,手术方案的选择上,手术部位、术式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率。而部分手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会使组织暴露的细胞氧化失活,局部组织经过钳夹和挤压,以及电刀烧灼,增加细胞液的渗出,从而诱发切口感染。在急诊手术中,不乏创伤性外伤患者,其切口处存在污染情况,而有些污染物肉眼可见,在术中可以清理,但是一些病原菌是微观存在的,在术前清创与术中清洁中,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往往容易忽视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年龄大、手术时间长、切口长、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手术室人数多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考虑在高龄患者中,由于其合并基础疾病较多,身体机能较差,因此身体抵抗力较差,加之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造成了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5]。而手术室内由于主刀医生、配台医生的基础医生2 名,配台护士、巡回护士基础护士2 名,而重大手术患者需要人数更多,加上实习参观医护,造成手术室人员增加,降低了手术室洁净程度;其次参观人员在手术室的走动增加了低清洁度区域与高清洁度区域的空气流动,增加了病原菌接触患者的机会,加大了感染的风险[6]。而手术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手术切口长度的延长,造成了术后感染风险增加。术前应用抗生素药物,则是进行了预防护,但是相对也存在风险,由于急诊手术无法等到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与耐药结果,因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也可能诱发患者菌群失调等后续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进行对症处理,以减少术后切口发生感染。

综上所述,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大、手术时间长、切口长、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手术室人数多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术前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期达到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

猜你喜欢

手术室抗菌年龄
变小的年龄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年龄歧视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算年龄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