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软岩层条件下煤巷支护设计与矿压观测

2021-02-07邢志慧

山东煤炭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离层锚杆断面

邢志慧

(大同煤矿集团挖金湾虎龙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3)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以及构造应力的存在,位于倾斜岩层中的巷道变形破坏和围岩应力分布表现出非对称性,处于软岩中的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较大,传统的对称性支护设计难以达到有效的控制效果。

本文通过地应力测量、松动圈测试及钻孔窥视技术,获得了同煤集团挖金湾虎龙沟煤矿5#煤层最大主应力、松动圈厚度及围岩裂隙发育情况,确定了巷道变形破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强帮强角支护理论,利用FLAC3D软件对比分析了原支护方案和多种优化后的支护方案,有效解决了81511工作面现场支护问题。

1 原岩应力测量

原位测量是目前获取不同深度原岩应力的唯一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钻孔应力解除法使用CSIRO II型应力传感器进行测量,其中一测点位于81514 材料巷100 m 左右处位置,另一测点布置在西翼回风巷靠近81514 材料巷45 m 左右处位置,共计5 个钻孔,钻孔总深度7.6 m。

通过对测量数据分析,挖金湾虎龙沟煤矿原岩应力的特点如下:(1)应力场的第一主应力为水平应力,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为垂直应力的1.13~2.50 倍。(2)水平应力的方向为85°~101°;水平应力对南北向巷道影响较为明显,对东西向巷道影响则相对较小。

为了解5#煤层围岩松动圈范围,开展了钻孔窥视和超声波探测,其松动圈范围为1.4~2.2 m,属中大松动圈。

2 巷道变形特征及破坏机制

通过对5#煤层181514 工作面材料巷的现场调查,发现巷道变形和破坏有以下特点:开挖初期围岩完整,后期极为破碎;巷道收敛变形大;支护结构破坏比较明显。从巷道的变形和破坏特点可以看出,现场支护结构不能满足该处岩层条件的支护要求,巷道发生严重变形和破坏的因素包括构造应力、岩性软弱破碎、围岩(煤)裂隙发育、不合理的支护参数及施工质量控制等几方面。

(1)5#煤层最大主应力为水平应力,高构造水平应力造成南北向巷道稳定性差,而东西向巷道稳定性相对较好。

(2)岩性较弱、固岩裂隙发育和断层使得岩体的承载能力显著降低,而且顶板地质条件多变,岩性不均。

(3)巷道原帮部支护不足,导致发生片帮垮落,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

(4)对于顶板破碎的巷道来说,预紧力设计值120 N·m 偏小,而且在调查中施加预紧力的设备配套不完整,压力表损坏或缺失,导致预应力不足,造成巷道变形较大。此外,网片刚度不足也是导致巷道严重变形的重要原因。

3 数值模型分析

81511 工作面开采煤层为二叠系大同组5#煤,煤层角8°~10°,为中强度煤层,f<1.5,煤层节理中等发育,层厚2.04~2.06 m。

3.1 模型的建立

数值计算模型宽度、高度、进深均取30 m,网格按岩层分区划分。巷道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循环进尺1.6 m,分9 次掘进完成,成巷总长度为11.4 m。观测断面3 个,分别位于进深1.5 m、4.5 m、7.5 m 处。

3.2 不同支护方案的模拟分析

利用FLAC3D进行支护方案优化,依据强帮强角的支护设计理论,主要通过调整锚杆(索)数量、间排距、长度及角度,对十种可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围岩位移、塑性区分布及锚杆受力等方面分析巷道周边岩层的力学响应情况,提出巷道优化支护方案。

优化支护方案将锚索布置于顶板角部位置,可以明显改善巷道角部的受力情况,加强巷道帮部支护。帮锚杆长度由原设计的2.0 m 增加到2.4 m,有效地提高了帮部支护强度。优化支护后,帮部倾角为20°,高帮上排锚杆上倾15°,低帮第一排锚杆水平布置。

从表1 可以看出,顶锚杆竖向布置时,巷道围岩位移有所减小,顶板下沉减少幅度最大,为6.86%,说明锚杆在倾斜顶板竖向布置可以改善顶板稳定性。

表1 不同支护方案围岩位移

对比可以看出,优化支护设计对围岩控制效果比原方案略好,锚杆竖向布置充分发挥了锚杆的预应力,锚杆数量减少1 根,但变形幅度增加较少。锚杆竖向布置也减少了垂直顶板布置时有副作用的水平应力,从而减小了帮部及底板的应力及变形。

3.3 最终支护方案

3.3.1 顶板支护形式

顶板支护形式如1 所示,顶板锚杆由原来的6根改为5 根,间排距改为1000 m×800 mm,锚杆规格为Ф20 mm×2400 m,顶板中间3 根锚杆改为竖直方向布置,角部顶锚杆倾角与水平方向呈75°,采用1 支CK2355 和1 支K2355 锚固剂。

图1 顶板锚杆布置示意图(单位:mm)

锚索呈五花布置,间排距2000 mm×800 mm,一排1 根布置于巷道顶板中线位置;下一排2 根,布置于顶板2、4 号眼位,均呈竖向布置,规格仍为Ф17.8 mm×4500 mm,采 用1 支CK2355 和2支K2355 锚固剂。

3.3.2 两帮支护形式

两帮锚杆数量和位置不变,间排距为850 mm×800 mm,锚固长度增加,1 支CK2355 和1支K2355 锚固剂。高帮第一排锚杆倾斜角度改为与水平方向15°,锚索倾角改为20°,矮帮第一排锚杆改为水平布置。

托盘为厚度12 mm 铁板,金属网为直径6 mm的菱形铁丝网,钢筋梯子梁连构件。

4 围岩位移监测

为了检验新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巷道表面位移观测和顶板离层量观测,共布置4 个监测断面,其中81511 运输巷道1 个监测断面,材料巷道3 个监测断面。选取的断面2 仍采用原支护方案,断面1、3、4 采用新支护方案。采用新方案后,共计掘进巷道约600 m,其中材料巷约100 m,运输巷约500 m。

4.1 顶板离层量分析

对4 个断面进行观测,得到顶板离层指示仪观测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所选监测断面顶板离层量变化较大,断面1 离层量较小,而断面2、3、4离层量较大,说明巷道地质条件多变,巷道所处位置岩体力学性质多变。浅部离层量远远大于深部,说明离层现象主要发生在直接顶岩层,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基本顶为稳定岩层。同时也说明顶板主要破坏模式为剪切-拉伸破坏。几个测站的顶板平均下沉量为69 mm,与数值模拟结果(68 mm)非常接近。

4.2 巷道表面收敛分析

(1)巷道变形受采动影响明显,巷道各段受采动影响不尽相同,断层附近两帮最大收敛量为545 mm,顶底板收敛量最大为720 mm,而顶板条件好的位置,围岩则无明显变形。

(2)局部巷道顶板与两帮结合的角部发生破坏,主要在矮帮一侧,矮帮变形量较大,高帮反而相对较小些,与数值规律相符。

5 结论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一套适合5#煤层地质条件的新型支护方案,并在81511 工作面材料巷和运输巷进行了约600 m 试验。经收敛观测和顶板离层量观测,优化后的支护设计效果较好,巷道没有出现大的变形及冒顶现象,取得以下结论:

(1)5#煤层围岩第一主应力为水平应力,水平主应力为垂直应力的1.13~2.5 倍,水平应力方向为85°~101°,高水平应力对南北向巷道影响大而对东西向巷道影响较小。

(2)5#煤层顶板破坏以剪切拉伸破坏为主,碎胀应力导致顶板变形大。煤巷低帮一侧应力较为集中,低帮位移大于高帮位移量。

(3)煤巷角部和两帮是巷道支护的关键部位,通过增加杆(索)的长度或增加其密度等措施,可以提高煤巷帮部的强度与刚度,达到强帮护顶的目的。

猜你喜欢

离层锚杆断面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巷道顶板离层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一种精确的轮胎断面束缚方法
基于桩结构单元的锚杆支护数值计算研究
高深度大断面中深孔一次成井技术探索与应用
采动覆岩离层多层位注浆地表沉陷控制技术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
茂名市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