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后新生,出版与阅读在变局中开新局

2021-02-04王民

新阅读 2021年1期
关键词:安徽融合疫情

王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2020年推动全民阅读第七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10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三届中国全民阅读年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对推广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年会“全民阅读:在变局中开新局”的论坛主题,结合安徽出版集团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对于疫情之变的认识、应对疫情的有关做法和疫情之后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思考。

疫情催生,出版与阅读之“变局”

新冠疫情对出版与阅读的改变是深远的,出版、实体书店、全民阅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融媒体出版、在线阅读、网上传播,加快了出版业转型发展。

一是传播方式之变。疫情期间纸质图书编、印、发等环节脱节,实体书店停摆,接触式传播渠道受阻,人们阅读方式“线上化”,催生数字阅读爆发式增长,成为2020年全民阅读的重要特色和亮点。抗疫阅读方面,出版单位纷纷推出抗疫读物的电子书、网络出版物、有声书,疫情期间500余种抗疫图书实现融媒体出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知识和精神支持。教育出版方面,出版人担负社会责任,免费提供电子出版物、开放数字教育资源,助力停课不停学。大众出版方面,出版单位联合电商平台为读者免费提供优质内容,以数字化方式推动全民阅读逆行发展。在阅读战“疫”中,出版业按下数字传播快进键,云书展、云推荐、云发布相聚云端,构建出网上文化阅读新空间、新模式,直播成为出版业最热的营销方式。从传播方式看,人们既可以读(文字)、听(音频),还可以看(视频),甚至还能实现沉浸式阅读、互动式体验、参与中实践,对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需求,显得格外重要。

二是内容需求之变。疫情暴发后,大众对疫情了解、防范等阅读需求急速上升,形成抗疫出版和阅读热潮,与疫情有关的书籍,引起读者的热切关注。疫情期间,书籍不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人们搭建起心灵的庇护所,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从需求的内容看,人们在满足健康防疫、知识学习、信息获得之外,越来越关心健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也会更多关注和体味生活,对科普、休闲、美食类阅读需求有所增加。面对疫情的常态化,从防疫科普到讴歌英雄、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讲好中国制度优势,出版业守住主阵地,传播正能量,阅读进一步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阅读紧跟时代、书写时代、引领时代的作用更加凸显,阅读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是产业形态之变。疫情持续冲击下,编校进度放慢,生产周期拉长,印制成本增加,实体渠道下滑,对从作者、编者、印者到卖者、读者的整个产业链形成冲击,对传统出版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带来挑战。面对读书与读屏并重,消费需求改变,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印在纸上的书,还需要在网络、手机、阅读器上“出版”的文字,需要立体出版、全媒体出版、融合出版,需要那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便捷的载体呈现出来的内容。与这些新变化相比,出版供给结构严重不适应,有效供给不足,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的需求,有大量过剩产能。如低水平重复出版,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要深刻把握这一重大变化,就要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业态,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图书内涵和质量。

同心抗疫,安徽出版之“布局”

面对疫情,安徽出版集团认真研判行业发展态势,倒逼企业转型。主动策划、编辑科学实用的疫情防控出版物;主动作为、助力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主动开展、参加全民阅读线上活动,贡献出版人的力量。

一是精准策划抗疫出版物。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作为出版服务抗“疫”的主线,组织各出版单位深入分析疫情形势,立足专业特色,针对不同场所和人群紧急策划分类防疫抗疫选题。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仅用五天时间加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集体场所防控100问》,开启“作者写一页,插图配一页,编辑编一页”的抗“疫”出版模式。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抗击疫情主题长篇儿童小说《我和小素》,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作品,并获得2020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

二是提供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疫情期间,各出版单位发挥内容优势,按照“停课不停学,课堂送到家”的目标要求,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形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内容。安徽教育出版社配合教育部门,为全省初中学生提供各学科免费预习课视频资源。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起“在家上课”行动计划,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全体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安徽美术出版社免费开放毛笔书法视频教学,黄山书社提供7个科目350余个知识点讲解视频资源,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依托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技术搭建空中课堂。

三是加快推进线上直播布局。利用“4·23”世界读书日、六一儿童节等时间节点,组织旗下所有出版社利用天猫、抖音、一直播三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淘宝知名主播薇娅进行《中国经典动画珍藏版》直播销售,几分钟内销售码洋超过500万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试水“达人矩陣+自营直播”,结合“线上新书直播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直播宣传活动。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2020安徽中考直播课”。截至目前,各出版单位开展线上直播场次2000余次,合作主播近百人。10月份,时代出版开通抖音号“时代读书”,举行“为书而来”短视频大赛作品征集活动,着力以新传播打造新阅读。

四是参加全民阅读重点活动。组织参加云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创新版权推广形式,制作百余种英文短视频,赋能“走出去”。组织参加云上深圳文博会,以云展厅形式,展示推介融合出版、智慧教育、时代听书、数字生活。承办黄山书会,策划新书发布、名家签售、高端对话、文化直播等文化活动,利用“线上黄山书会分会场”,打造“线上展示、销售、互动、传播平台”,实现“云阅读、云购书、云互动”。积极推进“省直机关读书月”“书香校园”“我是阅读推广人”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媒体助力、社会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全面阅读工作新格局。

面向未来,融合创新之“新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如何实现,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此次疫情,虽然对出版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疫情倒逼催生出来的新技术应用、新消费需求和新文化业态,扩展了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空间。那么,如何以变应变、主动作为,在危与机的转化中谋划出版发展新局面?

第一,坚守主业,推动转型升级。一是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正确导向与市场开拓相统一,坚持规模效应与质量效益相协调,持续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设立编辑委员会、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组织策划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重大工程,冲刺出版“高原”“高峰”,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十三五”以来,安徽出版集团出版量从2016年的11379种减为今年的5000种左右,但图书市场占有率却大幅提升。累计获国家出版“三大奖”107项,11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图书《经山海》《试飞英雄》《一条大河波浪宽》等主题出版,“淘气包马小跳”“小猪佩奇”“杨红樱作品系列”等头部产品不断壮大,其中“小猪佩奇”系列销售达到4200万册。二是抓实推进精品出版。正确把握出版从粗放型规模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趋势,把提升优质内容供给能力作为核心。始终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多出好书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围绕内容建设抓布局、抓规划、抓重点项目,推出更多优秀出版物。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群众关心的话题,精心把握导向,精心策划选题,精心加工打磨,推出接地气、有说服力的精品。三是推动主题出版融合发展。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出版形式、阅读方式、商业模式等形成了持续冲击,要坚持以技术赋能内容,以数字提升传播,把握媒体融合趋势,推进重大题材作品全媒体出版、立体出版,推进优秀内容的多元呈现、多端传播。今年8月推出《不负韶华——追忆时代楷模李夏》,整合纸质书、电子书、视频、报告会、舞台剧实现立体传播,仅仅四个月,已经实现销售30万册。《徽州八记》多媒体读物累计阅读量过亿次。

第二,跨界布局,打通产业链条。一是突出出版抓融合。创新呈现和传播形式,向全媒体、立体化上延伸拓展。以国家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为抓手,推进“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大力发展融合出版、立体出版和全媒体出版,推动从单纯的图书报刊出版向数字出版、影视、游戏等不同文化形态转化。在图书出版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整合实验室、数据库、数字平台建设,推出一批有声版、微信版、微视频融合产品。在立体出版上,加大与知名网络阅读平台合作,把文字转化为音频、视频,把版权资源转化为IP。自主开发的萌伢听书、银龄听书、少儿英语APP等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小猪佩奇》等知名儿童图书均实现“听”书。在平台建设上,加强出版集团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所在地区的区位、资源、技术优势,开展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出版融合活动。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出版集团依托安徽出版集团设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时代出版传媒投资研发中心,共建长三角数字出版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数字内容的研究开发、交易互动、投资孵化和培训发展。谋划推动设立长三角主题出版奖等出版奖项、谋划重大出版项目联合投资出版机制。二是立足出版做出版。通过延长文化产业链,丰富产品供给,提高附加值,分享产业的高端利润。向上游延伸,投資经营纸、纸浆、造纸浆的原材料和各类印刷物资。向下游拓展,向幼教、早教、玩具、儿童用品等文化消费领域拓展。“豚宝宝课程”被28个省(区、市)5000多家幼儿园广泛采用,旺旺队水杯、迪士尼挂图等衍生产品每年已实现5000万元以上的营收。三是围绕出版求发展。用好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势要素,谋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金融”,着力布局“文化+”特色项目,打造、创建、培育、发展新兴业态。2016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安徽样板”,光影剧《天仙配新传》、黄山(中国)书画小镇、花亭“潺水”、绩溪上庄景区、金寨红色研学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旅品牌。

第三,优势互补,产生乘数效应。一是业务互动推融合。融合发展的方式是“加数效应”,效益是“乘数效应”。即,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业务互动,促进人才交融,延伸产业链条,最终产生多元化利润,取得“1+1>2”的倍增效应。投资参股京东数科、懒人听书、浙江出版、深圳影业等优质文化项目,综合使用短融、超短融、公司债等各类财务工具,为集团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和丰厚的利润回报。二是创新举措抓融合。以创新的思维,用全新的模式,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做文化产业,引导新供给、新消费、新业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打造全媒体全功能服务。发挥文化企业的优势,盘活优质资源,做实文化产业的投资和运营。支持阅读X、中国书店大会等全国性阅读品牌活动,搭建高端平台,深化上下游合作,引领阅读风口。三是“真金白银”促融合。拿出专项基金,扶持和奖励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支持主题出版、原创出版和重大项目。强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设立首席编辑、名编辑工作室、艺术总监,培养选拔融合发展方面的高端人才。

作者系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猜你喜欢

安徽融合疫情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破次元
融椅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