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以劳育人的体验场

2021-02-04刘晓霞曾雪灵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刘晓霞 曾雪灵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抗“疫”志愿服务作为全民战疫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服务性劳动的特质,为高校以劳育人实践提供了一个新场域,是青年学生提升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责任、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的金课程;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全教育,为高校提升立德树人质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抗“疫”志愿服务;以劳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53-03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现象,还有的学生梦想不劳而获,甚至一夜暴富,这种劳动精神面貌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精神状态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而抗疫期间的公益志愿行为作为一种服务性劳动,成为了当下劳动教育的最前沿和新亮点,也为大学生践行以劳育人、体验劳动意义提供了最佳场域和鲜活教材。因此,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这场战斗中,抗“疫”志愿服务作为矫正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有效载体,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

一、抗“疫”志愿服务——以劳育人的“金课程”

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做中学,从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抗“疫”志愿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一种生活的实践课,能够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升华劳动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深刻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与精神。

(一)深化了劳动认知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优渥的成长环境,加之被长辈呵護备至,很多人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劳动观念,不会劳动,也不爱劳动,更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到了大学,真正的劳动锻炼机会也不多,虽然学校也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或志愿服务活动等,但从来没有一项服务活动如抗“疫”志愿服务这样持久、这样危险、这样辛苦、这样入脑入心。真实“生活世界”的抗“疫”志愿服务让青年大学生走进社区、农村,或居民家中进行服务和奉献,在这种持续地参与中,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工作的不易。可以说,此次抗“疫”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用实实在在的劳动践行着助人为乐、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善、关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真实的劳动实践使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二)升华了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包括对劳动和对人民的情感这两部分,是指青年大学生通过劳动既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众所周知,0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缺少劳动教育及劳动实践,这使得一部分人崇尚安逸享受,甚至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能不自己动手就不动手,脏衣服送洗衣房,吃饭叫外卖,寝室又乱又脏也不打扫,只是在出门时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虽然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也说明一些大学生劳动情感淡薄、劳动能力缺失的现象真实存在。而抗“疫”志愿服务让大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火热生动的社会课堂,许多人由开始的懵懂被动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共管理、社区服务、咨询宣传等多项服务劳动中,竭尽全力为群众提供及时的、满足基本生活的各项服务。大学生在做中学会了劳动,在做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以及被需要的幸福,也在服务中拉进和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增强了劳动责任

劳动责任是指在持续的劳动中生发出来的对于所从事的劳动或服务的一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即认为做好所做之事是自身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劳动责任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但对于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0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了被宠爱,不懂也不想为别人付出,责任意识欠缺。而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的表现。志愿者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要对他人负责,也要对自己及家人负责,这份责任感使青年大学生不畏艰难、冒着危险深入到普通群众中,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劳动,在无私付出的服务实践中边做、边学、边悟,在服务劳动中实现了增阅历、长才干、明责任、勇担当。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艰苦危险的抗“疫”志愿服务战场,逐渐唤醒并增强了大学生的劳动责任心,激励着他们以坚强、无畏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四)明确了劳动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大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缺少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土壤,致使一些大学生拈轻怕重、浮躁懒惰,不仅自身不爱劳动,有的还对其他人的劳动进行讽刺挖苦,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者,这样的劳动价值取向会阻碍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大学生志愿参加抗“疫”服务,主动用自己的劳动去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特别是为社区服务的青年大学生,在寒冷室外登记人员车辆信息常常手握不住笔、脚迈不出步;为给群众买到需要的药品,从早到晚,不知跑了多少家药店……虽然劳累辛苦,起早贪黑,但他们任劳任怨,他们的付出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赏,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幸福自己的快乐,体会到了劳动和付出的意义和价值,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五)培养了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必备素质。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梦想是靠长期脚踏实地、不断拼搏进取、持之以恒的劳动“干”出来的。没有艰苦的实际劳动过程,就没有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部分大学生耽于幻想,梦想不劳而获,甚至一步登天。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对于如何培养,劳动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抗“疫”志愿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具有这样的功能。无论是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还是参与研发病毒检测物联网平台和病毒检测芯片的时代青年,或是勇敢担当起首都机场和新国展集散点进行现场翻译的大学生,都努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以青春的奋斗和奉献始终坚持着、付出着、成长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劳动实践的新场域,大学生逐渐树立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奉献情怀和服务意识,培养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抗“疫”志愿服务——以劳育人的“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劳动教育是基础。抗“疫”志愿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帮助青年树立美德、增加智慧、强健身体、美化心灵、融合创新,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

(一)助树人性之德

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指出:“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使他习惯于小心地对待劳动的工具、器械和产品,重视书籍及其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仇视那些寄生虫和剥削者、二流子、怯懦者和懒汉。”作为服务性劳动的抗“疫”志愿服务,能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人性之美德。第一,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明爱国之人生大德。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加抗“疫”这种服务性劳动,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作用,也深刻体会到无论是战胜这场疫情,还是国家的繁荣发展都需要每个中国人努力劳动、辛勤付出,不知不觉中树立起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大德。第二,有助于大学生树敬业之职业道德。在参与服务中,大学生亲眼目睹了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忙碌的状态,亲身感受到他们对繁忙琐碎的抗“疫”工作一丝不苟、全力以赴,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不知不觉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意识会逐渐深入大学生心中。第三,有助于大学生守律己之私德。大学生在抗“疫”志愿服务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不易,体会到只有辛勤付出、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做好服务工作,这样的体悟能有效克服大学生身上的懒散安逸、功利实用倾向和习气,养成慎独自醒、踏实勤奋、严谨自律的良好私德。

(二)助增人生之智

智是知识、智慧之意。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先哲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指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将所学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生智慧。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劳动就给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人生历练、学以致用、转识成智的机会。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增长才干,提升智慧。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大学生志愿者以各种方式参与了维护秩序、疏导人群、解释政策、宣传防疫知识等工作,虽然辛苦忙碌,但大学生纷纷表示,“抗疫一线就是我的课堂”,在抗“疫”志愿服务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丰富了人生阅历,提升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心理品质,拓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另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分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参与哪一种抗“疫”志愿服务,都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志愿者们就开展了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加入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分析团队,在服务劳动中,志愿者们主动思考、科学研判,不仅理顺了数据分析流程,还通过自主编程促进了数据分析的系统化,为我国疫情信息公开、复工复产、分区分级抗“疫”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助强人身之体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我们的祖先正是踏着劳动的节拍穿越亘古的荒凉,养成了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今天,劳动依然是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里的劳动侧重于指生产性劳动或其他需要付出一定体力的服务性劳动等。而大多数抗“疫”志愿服务需要付出相当多的体力和智力,所以可视为一种体力劳动。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体能体质。信息化集中的大学校园,需要大学生付出体力劳动的事越来越少,一些大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每年的体育达标考核都有许多大学生不及格,大学生的体质体能令人堪忧。而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无论是测量体温、买菜送药,还是检查核实身份,开展防疫宣传,都使大学生整天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他们在这种繁忙的服务劳动中活动了四肢,拉伸了筋骨,强健了体魄。另一方面,有助于磨练意志品格。由于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练,一些大学生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常常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碰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这样的意志状态与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不相适应的。从侧面看,抗“疫”志愿服务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意志品格的一次考验与提升,他们要克服服务中遇到的如天气寒冷、工作时间过长、居民不愿配合身份查验等各种困难,大学生在千方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锤炼了意志,磨砺了品格,增强了勇气。

(四)助育人心之美

美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目标的实现,不能离开审美的实践活动,其中劳动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而抗“疫”志愿服务这种特殊的劳动形式,也成为孕育大学生身心之美的重要来源。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知美。在抗“疫”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与基层工作人员同劳动、共担当,亲身感知了只有做好防疫工作才能取得抗“疫”战斗的最后胜利,也亲眼目睹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工作美、敬业美、坚守美、奉献美的过程以及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在亲身参与中逐渐树立起了劳动创造美的正确的审美观。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劳动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大学生不求回报、奉献爱心的抗“疫”志愿服务劳动本身就是心灵美、精神高贵的体现。另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追求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大学生战斗在抗“疫”战争的第一线,服务于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服务,虽然又苦又累,但他们都获得了快乐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同身受的劳动情境教育熏陶了大学生美好的情怀,塑造了美好的心灵,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强化了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

(五)助创人格之新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是党和国家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拥有完美和谐人格的现实表征。参加抗“疫”志愿服务,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他们不断完善人格、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和谐。繁杂琐碎的工作、危险的接触、寒冷的天气、超时超常的体力付出,超出了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也是一次心灵的历练,他们在坚持中顶住了身心的双重压力,克服了发怵的心理,在适应中提高了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变得越来越独立坚强、积极向上、乐观勇敢。另一方面,抗“疫”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构起和谐理想的人格。为适应具体的抗“疫”服务劳动,大学生志愿者常常躬身自省、审视自我,客观认知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找到自身素质、能力、人格、体力等方面与抗“疫”志愿服务劳动不相适合的地方。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各方面加强修养修炼,不断塑造更加完美的自我,不知不觉间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促进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刘晓霞(1973—),女,黑龙江绥化人,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融媒时代湖南青年志愿文化传播与认同研究”(XSP19YBC085)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