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培养模式探讨

2021-02-04邢影鲁海玲蔡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临床医学培养

邢影 鲁海玲 蔡莉

摘   要:转化医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旨在促进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医疗应用转化。近年,转化医学理念在我国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落地的转变,并逐渐融入我国科技战略决策和重大科技项目。博士研究生是医学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它代表了全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属于精英教育。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培养出既具备专精的科研能力,又能够立足临床实际去开展医学科学问题的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人才,对促进转化医学发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文章基于转化医学发展原则,探讨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类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化医学;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38-03

为了摆脱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两张皮”的困境,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量的投入[1]。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我国转化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则为“对口”人才。如何以转化医学理念高效地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的高质量博士研究生,是导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为转化医学的“对口”人才

(一)转化医学概述

“转化医学”这个新名词,在1996年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首次被提出,该概念在医学健康领域引领了一场新医药革命[2]。转化医学又称为转化研究,是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科研思路,是通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互通和整合,实现双向转化模式,简称“B to B”,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from bedside to bench)的正反馈过程[3]。转化医学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保证人类健康,核心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实践之间的屏障,为临床治疗开辟出新途径,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临床医药学的发展[4]。2010年10月,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北京召开了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讨论会,会后全国各地的医学院纷纷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例如,2011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胜利院士的倡议下东北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成立。

(二)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概述

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控制规模的,形成10∶1的比例,属于精英教育。在我国,医学生至少需要11年的学习时间才能最终获得临床医学的博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为5年,硕士期间学制为3年,博士期间学制为3年。按照我国教育部相关政策,将医学研究生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二者培养目标有所差别,科学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临床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5]。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以医学职业生涯为目标的学习知识、掌握科研及临床技能的教育经历,以满足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为转化医学的“对口”人才

轉化医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应用之间的纽带,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当前国内转化医学作为新兴的医学发展模式,出现人才供应不足的现象[6]。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热点,要求其不仅具备专精的技术和知识,还要立足临床实际开展医学科学问题的研究,即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契合转化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是引领转化医学健康稳步向前发展的“对口”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将转化医学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弥补医学教育学科间的鸿沟,对优化高等医学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二、当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地基”不够牢

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教育的两大基石,临床医学博士必须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科研实验能力,然而一些导师由于临床工作繁忙等原因忽视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而另外一些导师由于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过分重视论文发表及基金获得,导致其在教育阶段忽视了博士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部分学生自身能动性、自律性不够,使得多数获得临床博士学位的科学学位毕业生仍不具备独立进行临床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科研与临床脱节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为主要培养模式,从而忽略了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科研与临床教学相对独立。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学术理论和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多数科研结果终止于文章的发表,而在临床实践中又只能停留于看病开刀,不具备立足于临床进行科研探究的能力,最终形成了从临床不能到科研,从科研不能到临床的局面。另外,在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培养周期短、成本低、转化平台及相应的科研项目资助缺乏等弊端,进而加重了人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脱节。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培养模式探讨

如何打牢地基?如何引导学生将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反馈到临床上,同时也将临床思考带入到基础研究,使其形成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笔者就上述问题对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探讨。

(一)科研素养稳步提高,鼓励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未来高科技医疗发展的后备力量,将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的重点,有利于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学术道德的建设

导师是博士研究生主要教育者和引导者,导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日常的交流和学习中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经常告诫学生戒骄戒躁,稳步向前。导师应该鼓励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性会议,学习优秀的科研人精神,组织定期访谈等活动,营造导师、同伴、博士研究生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监督的良好学术氛围。

高校应设立学术道德规范教程,让学术道德教育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涯,提高博士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学术道德的讲座,辅以学术不端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自我警示[7];高校应加强对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监控措施[8],增加盲评比例,严格把控论文的质量,对论文的不端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完善的制度应是高校科研发展的立足根本,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制度,制定全面的预防、审查和处理机制[9]。

2.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呈现能力[10]。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实践能力的加强和科研成果呈现能力在科研能力建设过程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科研创新思维包括科研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研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11]。加强学生培养力度,比如定期进行文献抄读及科研成果汇报,鼓励学生在会间进行讨论,学习优秀的科研思路,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完善自己的科研思路,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训练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目的;大力倡导博士研究生申请创新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博士研究生综合科研实力;同时应积极为团队引入高素质科研人才,鼓励学生参加自己研究领域的讲座、培训及学术会议等,使团队人员不断地更新相关理念及知识,实现博士研究生对自身科研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科研实践是对科研创新思维进行验证的最有效途径。高校或导师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请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讲授基本理论,提供当下技术热点,帮助博士研究生解决技术问题;充分利用现代化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宣传相关技术讲座视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习。加强博士研究生主动学习文献及提高英语水平的观念;定期开展科学写作培训,给予撰写要求、资料统计处理、图表格式、论文写作格式等方面的指导[12]。

(二)临床技能稳扎稳打,完善监督体制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塑造“既会研究又能看病”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如果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着重科研训练,那么将无法深入了解临床工作的需求,不能从临床适用性的视角审视基础研究方向[13]。脱离临床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脱离科研的临床诊疗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因此需要加强对科研型博士临床诊疗技能的训练[14]。

导师积极引导科研型博士生进行临床实践,从病人的问诊查体到明确诊断,从人文关怀到治疗随访,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临床实践的每个细节,及时纠正不足之处,锤炼其扎实的临床基本功。临床医学更新快,发展迅速,因此导师自身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更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相关会议,听取并学习同行专家的宝贵诊疗经验。

此外,构建临床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也非常重要。引入360度考核机制,针对博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情况建立专门的考核及监督组,细化分工,落实于各个环节,提高管理能效和考核透明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和快速发展。

(三)加強转化医学意识,培养高端人才

学校应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增设科研转化应用的相关课程,宣传成功的科研转化案例及影响,组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转化”理念贯穿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全程,使学生尽早地体会到科研源于临床,而科研又归于临床,强化科研与临床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生的转化医学意识[15];导师需要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摒除单一学科的教条,使研究生学术思维不局限于临床医学范畴内,也不脱离临床而仅关注基础研究,进而促进团队转化医学的发展;院校应多增设转化医学平台、增加经费支持及奖励机制,提高学生转化医学意识及兴趣;另外转化医学的理念核心源于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鼓励学生从患者角度出发做科研,还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生转化医学意识的关键途径[16]。

在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教学和实践中,导师要有意识让博士研究生接诊具有能引出科学问题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病例背后的基础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和深入思考。例如同样的药物为何该患者的治疗反应较差或者不良反应较多,该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在哪里。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勇于挑战权威,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一起发现、探讨并解决临床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定期举办“病例基础—临床讨论会”,鼓励科学学位博士与临床一线工作者组成小组,围绕具体临床病例,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临床工作方面做出报告和分析,鼓励博士研究生针对临床问题以基础研究的角度进行讨论和提问,主讲的博士研究生负责解答问题。如果答案存在异议,则会后查阅相关资料,下次讨论会时进行讲解[17];鼓励科学学位的博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组成基础—临床转化小组,安排科学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定期参加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的一线工作,使其研究立足于临床诊疗,掌握临床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提高科学学位的博士研究生的临床转化能力。

综上,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转化医学是一个药学、医学、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和飞速发展的领域,在该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会面临更多新挑战,这将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艰辛过程。导师作为领路人,博士研究生作为参与主体,团队作为助力器,高校平台作为支撑,需要多方合作与努力,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有能力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继胜,王松灵,李文斌.转化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社会化效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8,(3).

[2]范丽桢,徐运.转化医学研究愿景[J].中国卒中杂志,2020,(2).

[3]李晋,秦颖,罗果,等.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7).

[4]王闻楚,黎静,谭机永.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类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

[5]姜力群,苏臻,唐羚,等.關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

[6]刘正芸,王欢.转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转化医学杂志,2019,(3).

[7]盖红肖,冯琳,冯彦成,等.从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谈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2).

[8]樊国康,游金辉,申丽娟,等.加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1).

[9]黄成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督的制度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0]阳志军,李力,张玮.如何做好一个临床与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博士研究生[J].高教论坛,2008,(5).

[11]程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12]林安平.论文撰写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传媒论坛,2020,(12).

[13]程青虹,柳建萍.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重症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农垦医学,2019,(3).

[14]巴德年.加强临床医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水平[J].中华医学杂志,2003,(1).

[15]王烜,魏峥,王威仪,等.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

[16]李婷婷,李军.转化医学实践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转化医学杂志,2019,(1).

[17]袁铭,吴宾,邓龙祥,等.转化医学背景下心内科研究生教学策略探讨[J].心脏杂志,2018,(5).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邢影(1986—),女,黑龙江鹤岗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四科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医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临床医学培养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基于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