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悯生命,化解教育焦虑

2021-02-04王莉

江西教育B 2021年1期
关键词:陪伴生命家长

王莉

在这全民教育焦虑的时代,家长们常常会迷惘: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是给应试教育添把火,让孩子压力更大,还是干脆放弃对应试的迷恋?可是又如何做到超然物外?是啊,时代的焦虑让家长无所适从。当我们搞不懂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去陪伴孩子,在焦虑的缝隙里发现孩子的优势,给孩子点亮前行的路。要以对生命的悲悯和理解化解教育焦虑,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焦虑大环境下的清新“小气候”。

放下功利,看见孩子

生命化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常说这么一席话:“在多年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我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所谓的‘受益,就是对生命自身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开阔,对他人的生命处境有了真挚的、发自心底的同理心、共情力。”這席话我咀嚼良久,化作了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悲悯。

现在的孩子很苦,这个现状众所周知。但是不少家长还在给孩子苦上加苦,不断加压。一边说着“现在的孩子真苦,学习压力太大了”,一边却又给孩子报满了课外培训班,孩子一放学就要进补课班,没有一分钟喘息的机会。这些家长没有看见孩子,没有看见生命,对孩子的生命处境缺乏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同理心、共情力。

一名9岁的女孩向我抱怨她妈妈给她报的班太多,晚上做完学校作业还要做补课班布置的作业,她熬夜都熬出黑眼圈来了,觉得自己这么小就有黑眼圈太不美丽了。可是她妈妈,一位北京海淀区的“虎妈”,还觉得自己不够“虎”——隔壁家小孩光数学补课班就报了三个,而她女儿只报了两个。

还有一名5岁男孩最近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了,他妈妈来咨询我,我发现他们家最近出了一些状况,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我劝这位妈妈不要急着解决孩子入园问题,先把家庭关系处理好,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可是这位妈妈却非常强硬:“不行,孩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明年就上小学了,如果一直这样不肯上学怎么行?我还要给他报幼小衔接班呢!”

一名11岁男孩准备小升初,和父母矛盾升级,天天吵架。家长说:“我俩都在努力控制他,可是都快控制不了他了,决定初中就送他到寄宿学校去,不然学业就荒废了。”

这三个案例,不都是没有看见生命,看见孩子吗?只看到别人家小孩报班更多,却没有看到自己孩子对健康、美丽的渴求;只看到幼小衔接的迫切,却没有看到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看到初中学业的重要,却没有看到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一些家长对生命的理解非常狭隘,只看到升学一条路,只看到成绩、分数,却没有真切地看见孩子。这种“无视”就是对生命的漠视,泛滥下去,后果严重。

朝夕相处,深度陪伴

生命化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还有一句话深得我心:“如果我们一直还没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就让我们先从陪伴孩子做起吧。”这是句大白话,很适合焦虑的父母:不要再把全部精力聚焦于到处找什么名校名师了,先好好陪伴孩子吧。

很多家长热衷于“外求”,给孩子找名校名师,请家庭教师,却忘了自己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很多自卑的父母认为:“我自己很一般,我不能给孩子什么,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所以我不如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其实,来自父母的陪伴是最有力量的陪伴,很多父母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巨大能量,觉得自己不足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只要愿意放下手机,愿意蹲下身子,愿意给孩子多一点耐心与欣赏,也愿意为了孩子而提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反思,那么,陪伴不仅是有力量的,还充满了智慧。

一位朋友是成功的企业家,孩子读小学五年级,前两年在公办学校很不适应,就转到了一所国际学校。可是孩子在国际学校读了几年又开始不适应了。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这位朋友对之前给孩子设计好的留学道路产生了疑问,最近又想着要把孩子转回公办学校。这位朋友很苦恼,自己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给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不惜血本,但孩子怎么就这也不适应,那也不适应呢?

我劝他先不要病急乱投医,先从繁忙的企业经营中抽出一段时间,好好陪伴孩子,和孩子聊一聊,听一听孩子的心声。趁着暑假,这位朋友带着孩子去了一趟西藏,回来后又在本省自驾游了半个月。他说和孩子从来没有聊过这么多、这么深,孩子11岁了,似乎这才第一次向爸爸打开心扉。

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学校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更重要。这个孩子以后不论选择哪所学校,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幸运的地方在于,他“日理万机”的父亲终于开始转变,开始陪伴孩子。那么,以后无论他遇到什么问题,父爱、父教都会成为他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支持,帮助他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做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十多年来,我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大人的问题,很多家庭的困境就来自父母的执迷不悟。如果遇到愿意反省和改变的父母,孩子的转机就来了。因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而父母的反省和改变,就体现在与孩子朝夕相处、深度陪伴上。当父母觉得“陪伴孩子很重要” 时,所有“很忙”的借口就不攻自破了。父母把陪伴孩子当作最重要的事,孩子就幸运地被看见了,被深爱了,被鼓励了,被欣赏了,被支持了……也就幸运地改变了。

很多家庭教育问题和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恰恰在于家长和孩子没有生活在一起,没有基本的相处,导致双方互不了解,互不亲近,相互之间缺乏基本交流和爱的流动。一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建议他们回到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真正与孩子朝夕相处,深度陪伴。一段时间之后,一些问题将得到澄清,一些矛盾将得到缓解。

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本来的样子——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长。不是吗?

发现优势,成全生命

功利心也放下了,朝夕相处也实现了,接下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孩子的成绩还是上不去,对学习还是不上心,做题还是错误百出。“我都不那么功利了,我都天天陪伴孩子了,可是我还是看不惯他那吊儿郎当的样子,还是很为他将来能否考上大学担忧。”亲子矛盾还是频繁。怎么办?

一位妈妈来向我咨询,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就想考职高,不愿意读普高,她坚决不同意,她希望儿子考大学光宗耀祖。问题就在这里。一些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只能或只愿意读职业高中的事实,也根本不愿意听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根本够不着父母一厢情愿定下的宏伟目标,父母却天天逼着孩子努力再努力。

多少父母始终没有“看见”孩子,只看见分数、排名、市重点,却没有看见孩子的感受、情绪,也没有看见孩子在学业上的局限性,没有看见孩子在独木桥上已经很努力却还是无能为力的痛苦,更没有看见孩子的禀赋……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好大学的。说得再残酷一点,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的。这一点家长们要有心理准备。考大学这条路不是对每个人都行得通的。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学习很困难、很吃力,那只能说他不适合走这条路。请不要硬逼孩子,硬逼会逼出问题来的。那么要怎么做?每个人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智慧的父母善于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尽全力去成全孩子的生命成长,支持孩子成为自己。

当我们开始考虑“哪种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时候,我们终于看见了孩子,终于给予了孩子选择权。拥有选择权、自主权的孩子,才会有动力向自己选择的目标迈进。

即便上不了大学,孩子也还是你的孩子。一方面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另一方面你也要看见孩子的亮点。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一面。你的孩子可能学业上很一般,但是很会做饭,没准以后是个好厨子;你的孩子可能英语怎么也说不好,但是很会做手工,没准以后是个好工匠;你的孩子可能作文从来都写不好,但是开车开得很好,没准以后是个优秀的司机……这样的人生就不要过了吗?厨子、工匠、司机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吗?父母收起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看见孩子健健康康、自食其力、乐在其中,不就很好吗?

我们不妨放下执念,尊重孩子的意愿,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一种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成身心健康的、快乐的普通人。可以吗?

如果你真心地說“可以”,你就真的在践行生命化教育了,就是在看见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润泽生命,提供一切支持,去成全孩子的生命成长。

我们要用理性和悲悯与这焦虑的时代抗衡——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选择无视世俗的评价与现实的竞争,选择真实地“看见”孩子。

这种“看见”,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很重要。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著有《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专著。)

猜你喜欢

陪伴生命家长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