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2021-02-04潘鹏

江西教育B 2021年1期
关键词:章法课文阅读教学

潘鹏

“语文主题学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通过这项教学实验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吸收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还要在写作教学上下功夫,做文章,达到吸收与输出的有机整合、辩证统一。因此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开发一种“读写结合课”必不可少。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读多写就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有人提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写作,没有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或无效的阅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几句读后的感受,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读与写的关系就如同看花与做花的关系。看花容易做花难,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阅读上,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会眼高手低。所以要想培养出语文素养更高的人,就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读与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熟悉文本,把握特点

阅读教学与阅读不一样。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讀相比,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推敲词句,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准确把握文本,然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自己都是一头雾水如何为学生指点迷津?当然,要将一篇文章所有特点都剖析透彻,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揭开文本神秘的面纱。

1.从开头和结尾入手

开头是文章的破题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的机要所在。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开头开得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得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样写,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开头和结尾,是体现文章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议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点拨。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力求把文章写得活泼、新颖、有趣。

2.从重点修辞句入手

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其妙。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一文中的句子“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在这里作者用“春天的明镜”比喻三月的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面的清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体会这样的修辞手法,再练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写小片段。

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学到的修辞手法活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3.从特色段落入手

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四个自然段特点鲜明,重点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以总起句“……最美是……”开头,通过抓住重点景物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四季的美。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依照这种特色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

4.从思路章法入手

思路章法是作文思维的外化,章法结构是作文的入门功夫。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章法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沙里淘金,将文章的思路章法剖析给学生看,让他们去体会,去模仿,去创新。有人研究小学作文,分析各类文章,认为天下文章不外乎四种基本章法模式:三段式、纵式、横式、总分式。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章法是“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纵式结构,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门口的大雪松,指导学生按“栽雪松→育雪松→议雪松”的章法进行模仿和创新。

摸清了作文章法,我们就能指导学生运用章法格式去写。思路章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作文的思维流程外化了、格式化了、模板化了。这样做,易学、易用、易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品“新”析“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文章新颖之魅力;通过迁移、模仿、创作,谋“新”写“异”,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

三、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凭借教材,读写迁移

结合山东学习的经验,我们“主题学习实验”可以借鉴四种课型:精读导学课、略读自学课、通读汇报课、读写结合课。我想,“读写结合课”可分三个层次开展,遣词造句—片段小练笔—作文教学。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读书明智”这一主题,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一篇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这三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教学时,我们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文章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首先我们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通过精读课、略读课、汇报课的教学,将教科书上的三篇课文和主题丛书《一缕书香》这本学完,然后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些有特色的文章、段落收集整理出来,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1.遣词造句,实现读写的浅层结合

我先让学生选用本组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可以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单个地进行造句写话,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在教学中我常惊讶地发现,很多学生现在都不会用词造句了,所以我们在上读写结合课时要注重这一基础工程。遣词造句还有一个高级阶段,那就是选用一组词语,三个、四个或多个,同时用在一段话中,让学生去“编”。这是一种创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运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

2.发掘结合点,实现读写迁移

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段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主要陣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把写作训练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核心就是要抓住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如语言学习点、情感升华点、课文补白点等。

如主题丛书中《窃读记》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语言的学习点,模仿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矛盾心理的片段。很多贴切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我也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这一情感升华点,仿写比喻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再如教学《忆读书》时,可以抓住作者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进行补白,要求学生写一写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想对关羽或诸葛亮说的话等,让学生在读写的训练中再次领会读书的乐趣。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写作技巧,激发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如何结合课本和主题丛书中的选文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此次作文教学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此时我们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引导学生体会到:写景的文章大多是要表达对景点、对祖国河山、对大自然等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就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章法结构。我觉得《观潮》一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作者用了总分的结构,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写作前好好研读这篇文章,再要求学生仿照文中写法,也按时间的顺序写自己喜爱又熟悉的一个地方。如何把这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好呢?我觉得《繁星》一文开头拿出月夜和星天两幅画面做比较,然后点明自己最爱天上的星星,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写得特别好。所以我让学生也用这种方法来写文章的开头。而结尾我则让学生借鉴主题丛书中的《荷塘月色》一文,同时结合本单元的日积月累,引用古诗名句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尾。文章还是重在行文,如何选择材料呢?如何写得具体生动呢?我先指导学生读《走月亮》,让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景物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最终让学生懂得要把风景写好不仅要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闻到的,甚至是想到的;要能动静结合地去写,要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这样开展读写训练,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在一篇文章的写作中整合多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我们的作文就会变得有模有样。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这样创设情境的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章法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背课文的小偷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